
心理咨询师证,全称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心理咨询师,是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一种专业资格证书,它是为了规范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提高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健康而设立的,心理咨询师证是在哪一年颁发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心理咨询师证的颁发,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在那个时候,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开始重视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考试和认证体系。
1993年,原劳动部(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了《关于开展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正式建立,根据这一通知,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考生需要通过相应的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1994年,原劳动部组织了第一届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共有500余名考生参加了考试,其中100余人通过了考试,获得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从此,心理咨询师这一职业在我国逐渐得到了认可和推广。
经过多年的发展,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不断完善,考试内容和标准也在不断调整,2006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进行了重新修订,将原有的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调整为初级和中级两个等级,并将考试科目由原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门调整为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三门。
2017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再次对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进行了调整,将原有的初级和中级两个等级合并为一个等级,并取消了实践操作考试,改为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对考生的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能力进行考核,这一调整使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更加科学合理,更符合心理咨询师的实际工作需求。
心理咨询师证已经成为了心理咨询行业的一张“通行证”,对于想要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来说,拥有心理咨询师证书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还能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增添一份有力的保障,心理咨询师证也是社会各界对心理咨询师专业能力的一种认可,有助于提升心理咨询师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心理咨询师证的颁发,是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从1993年的初步建立,到2017年的不断完善,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成长与壮大,在未来,随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不断发展,相信心理咨询师证将会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心理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