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昱昕播音:Aplin排版:小颖责编:宠露来源: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From:? ?我的父母一直是比较开明的类型,和他们聊天总能带来很多安慰,缓解焦虑。但是最近我发现我和父母在某些额事情上的分歧真的挺大的。以女权为例,我会对一些欺压女性地位的事情生气,他们却觉得在网络上的一些发言好偏激,觉得我“没做好准备不结婚”的想法很荒诞。我现在只觉得很割裂和很费解,但我也不想疏远我的父母,我要如何维护这份亲情呢?——山山TO:?亲爱的山山:见字如面,感谢你对岩心的信任,在这里倾诉你的烦恼。阅读山山的信件,岩心能感受到其中的失望和难过。我们心中,父母应是开明的、与我们持相似观点的人,如果无法持有相似观点,那也应是包容的、愿意理解和支持我们的选择的人。然而,这次的冲突让我们发现,他们并不如是。岩心想拍拍你的肩,让我们深呼吸,平静一下那些杂乱的思绪。接下来,岩心想和山山一起厘清这份冲突,然后一起探索与父母沟通的方式,希望下面的文字能给山山一些安慰和力量。01#暴力沟通:索取和要求#岩心看到,山山在信中所提到的冲突多是涉及意识形态的,较为深层次的冲突。这类冲突涉及的要素很多,在沟通时需要澄清的问题也很多。而当它们以较为简化的形式出现时,如对某个社会新闻的观点分歧,我们在短时间内很难看出这冰山一角下潜藏了什么,便会觉得匪夷所思。这也是为什么山山会觉得父母的想法和他们此前的形象割裂。因此,当人们对不同的观点感到费解时,便会下意识认为是那观点的问题,甚至会认为是观点持有人的问题。在这时,会很容易对对方进行评判,进而产生指责,甚至产生要求,这是马歇尔于《非暴力沟通》中所说的“异化的沟通方式”。这样的沟通方式源于教育中对外界“正确”和“规矩”的强调,以及对自身“需要”和“感受”的忽视,而对后者的忽视往往会导致深层次的问题止步于浅层次的相互说服。岩心想,在这些事情上,也许父母和我们一样,有一些深层的情绪和出发点不同的判断逻辑。当我们觉得费解时,不如直接问问父母为什么会觉得那些言论偏激,为什么会觉得一些在我们看来有理有据的声讨很荒诞。那冰山一角下可以有很多东西:我们想捍卫自由,而父母希望团圆;我们尚觉得生命在于此时此刻,而父母觉得生命可以被抻长至岁岁代代;我们想要自我的独立性,而父母所熟悉的却是家庭的完整性。人之为人,有其需求,有其行事逻辑。有些观念于我们而言实在是糟粕,但无法否定它们在另一个时代中自成体系、逻辑自洽。同理,对他们而言,我们所提出的“不结婚”和“不生子”实在是过于激进和突然,我们也可以同他们仔细探讨自己的逻辑。在这样澄清观点的过程中,也许,我们反而可以发现双方出发点的共同之处。02#非暴力沟通:感觉和请求#岩心看到,山山对父母是有所期待的,希望父母能如以往般同我们深入沟通,缓解我们的焦虑情绪。然而,父母的反应却不如是。岩心在想,也许并不是因为父母变得不再支持了,而是因为我们的期待没有被他们所理解。当我们与父母意见相左时,表达观点也许会被对方视为“对自己的观点的侵占和攻击”,而不是在“寻找安慰”。有时,甚至连我们自己也会忽视潜意识中的需求。因此,岩心想和山山一起想想,与父母沟通是希望获得什么,是希望父母提供他们的见解,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吗?还是说,在这样不安的社会情绪中,希望父母陪伴于我们左右,坚定地与我们同行呢?再或是希望父母看见我们的情绪,提供一些安慰。当谈话的目的更明确时,沟通会变得更加顺畅。那么,在父母的言论刺伤我们后,我们应该如何与他们沟通呢?首先,我们可以多地去体会和整理他们带来的感受:我们是因为他们的反驳感到愤怒呢,还是因为他们的不支持而感到失望?然后,我们可以同他们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所看见的和所感受到的。此时,我们最好能将“所看”和“所感”相结合。当我们只谈论“所感”时,会容易变成对对方整体的攻击。语义学家温德尔·约翰逊(Wendell Johnson)认为,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居的现实,会造成许多困扰。相反,框定语境能保证我们的评论“对事不对人”,使沟通更加高效。比如,当描述父母言论中让我们不舒服的部分时,我们可以避免“你让我很受伤”的表达,而加上具体的例子,如“你说了某句话,我感到很受伤”。同时,此处的感受不同于想法,想法是“我觉得你让我受伤了”,而感受是“我感到很受伤”。也许,表达感受会有些类似于示弱,但在较为亲密的关系中间,示弱反而能引发人与人之间的共鸣。切身体会对方的感受后,我们更容易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自己所说所做有何不妥。03#沟通之外:离开与界限#很多时候,沟通能协调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分歧。然而有些分歧是十分复杂的,我们也必须承认它们也许一时半会儿甚至永远都无法协调的,毕竟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无法完全相同。如果这种分歧于我们而言实在无可忍受,且无可协调,那么我们可以选择离开,避开对方会带来的伤害。相反,如果分歧于我们而言并不会伤及亲情的根本,那么在这些事情上,或许可以先放一放,先划清“聊得来”和“聊不来”的界限。这界限代表的是尊重彼此的不同,而尊重正是为了让亲情更加纯粹:在“聊不来”的事情上,我们不必与对方进行过多会带来冲突的交流,更不强求对方的接受、支持和服从。而在清晰的“聊得来”的界限内,我们能够更自由地享受这份关系的亲密。最后,岩心想说,矛盾的解决并不能一蹴而就,越是复杂的问题,越是需要长久的协调。这也许听起来是对亲情的打击,但何尝不是更深入了解父母的一次机会呢?若能迈过这道坎,这份亲情会更加深刻。—主创说—?“不要着急做什么,站在那里”不要急于争论,先去深刻地感受。作者简介:昱昕,播音:Aplin,排版:小颖,责编:宠露。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上海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全球高校心理/精神医学硕博、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Google资深工程师联合创立,聚焦以「高校学生」「青年教师」「职场新人」为核心的年轻群体,致力于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