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丹铭主播:Aplin?排版:宠露来源: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都说眼泪宝贵,是“金豆豆”,那么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特别容易掉眼泪的情况呢?前几天刷短视频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个小姐姐拍的视频,声称自己是“泪失禁”体质,翻了一下评论发现很多人都与她产生了共鸣。他们声称自己只要和别人发生冲突,当想要回击对方时,眼泪却不受控制,“prada prada”地掉下来。事后回想其实自己也并没觉得委屈,只是情绪激动时就很容易化身成流泪猫猫头.....他们甚至会因此感到自责和羞耻,也害怕自己的这种表现在对方眼里变成了“矫情”的性格。(此处很想抱抱易掉泪的大家!!)那今天白岛就想带领大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更好地了解“泪失禁体质”。“泪失禁体质”本身是个网络流行词。而它和我们平常所说的哭泣并不一样,发生的情境也是不同的。除了像上面提到当我们遇到和别人发生冲突时,情绪一激动就会不由自主落泪是最常见的一种。还有的人甚至没有发生争吵,只是别人说话声音稍大,就莫名其妙地开始哭。有人甚至在感到很快乐的时候突然落泪。对于泪失禁体质的人来说,任何带有情绪的暗示都会让眼泪猝不及防地掉下来。(图原为twitter:“有时我甚至会因为我假设的争论而哭泣”)其实,眼泪作为人类独特和典型的的表达情绪的方式,一些研究表明它也可以是表达个人的感受和行为意图的的真实可靠的信号,流下情绪眼泪会激发他人的关怀和保护的欲望,促进社会联系,并减少人身攻击(Hasson,2009)。01泪失禁竟然和依恋模式有关?在翻到大家的一些评论时,发现有很多拥有泪失禁体质的小伙伴会讲述自己的童年经历。例如小时候在面对一些事情时就不被允许哭泣,被父母教育哭是不坚强的表现。还有人讲自己小时候在非常需要父母时,父母却不在身边,就会难过地嚎啕大哭。在深入阅读一些研究后,可以确定情绪调节是跟依恋模式(attachment theroy)有巨大联系的。依恋模式是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所提出的,主要是了解儿童与看护者之间的依赖程度和分离时所经历的痛苦。其中,回避性依恋指如果我们小时候在需要看护者的时候没有得到正视或被忽略,就会逐渐淡化自己与看护者的依赖程度。长大后会很容易产生负面的情绪调节方式,最典型的就是强烈抑制自己的情绪。在安全性依恋模式下成长的人可以大胆舒适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会获得有效的回应。不同于前者,回避性依恋模式下成长的人通常会选择否认和压抑自己的情绪。(Mikulincer & Shaver,2007 )随着慢慢长大,成年后无法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就会出现混乱和与自己情绪不一致的哭泣行为。(图为依恋模式四种表现形式)02那泪失禁算不算是高敏感呢?我们都知道高敏感人群对情绪的捕捉能力会比非高敏感人群更加快速,更加强烈地感受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高敏感度与“显示” 我们体验情绪的强烈程度的基因有关,该基因还影响大脑前部的一个区域,即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 它会影响情绪的调节。在一些高度刺激的环境下,他们对外部刺激的敏感度较高,会更容易快速做出一些反应。就像有些人说自己只要听到爸妈教育他们时声调变高,就会立马眼泪涌出。也许你的行为在其他人眼里可能会感到莫名其妙,但其实这是处理外界信息的自然反应;而这种反应其实就像就像蒲公英一被触碰,立马合拢起来;对酒精过敏的人喝酒立马会脸红一样。03当泪失禁太频繁当然如果频繁出现泪失禁这种状况,或许会与抑郁和焦虑相关。当人们同时经历两种情况,某些神经系统也会让你无法控制地哭泣或者大笑。抑郁症的普遍的症状会有:悲伤/忧郁绝望或感到自己一文不值负能量情绪多注意力难以集中(注明:以上只是抑郁症普遍现象哦,必要时还需专业人士判断)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哭泣可能是与抑郁症有关:为小事哭泣或无法确定自己哭泣的原因哭得比平时多难以止住眼泪同样,焦虑往往涉及到在压力下感到恐慌和绷紧神经等状态,会使人感到脆弱和失控,而泪失禁也正是抵抗不住压力的表现。非常理解有小伙伴们深受泪失禁的烦恼,好消息是现在已经存在针对的情绪焦点疗法,可以及时改善调节我们的情绪和提高幸福感~如果你或者你身边有小伙伴是泪失禁体质,请不需感到苦恼和窘迫,因为很多人都和你一样深陷被泪失禁影响正常生活的困扰。这篇文章的初衷也是希望更多人了解和理解“泪失禁”群体。我们一起尝试去正面看待和对待它,因为它是面对刺激时的正常情绪反应。尝试接纳自己专属的情绪特长,试着大胆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身份”,紧接着我们可以:深呼吸,专注于呼吸。尝试保持冷静来帮助止住眼泪放松面部肌肉,当我们哭泣时脸部处于紧张状态,专注面部肌肉放松可以防止或止住哭泣左右移动眼睛并且眨眼睛,防止眼泪溢出运用其他道具来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可以听听你喜欢的歌最后,白岛给泪失禁体质的小伙伴们一个大大的拥抱,为大家点燃希望和勇气的灯光,一起乘风破浪!参 考 文 献Balsters, M. J. H., Krahmer, E. J., Swerts, M. G. J., & Vingerhoets, A. J. J. M. (2013a).?Emotional Tears Facilitate the Recognition of Sadness and the Perceived Need for Social Support.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11(1), 147470491301100.Balsters, M. J. H., Krahmer, E. J., Swerts, M. G. J., & Vingerhoets, A. J. J. M. (2013b).?Emotional Tears Facilitate the Recognition of Sadness and the Perceived Need for Social Support.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11(1), 147470491301100.?Maas, J., Laan, A., & Vingerhoets, A. (2010).?Attachment, Emotion Regulation and Adult Crying. Emotion Regulation and Well-Being, 181–195.?Reed, L. I., Matari, Y., Wu, M., & Janaswamy, R. ().?Emotional Tears: An Honest Signal of Trustworthiness Increasing Prosocial Behavior?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17(3), 147470491987242.?Valko, L. (, December 18).?Do You Cry Easily? Here’s the Most Likely Reason Why. Highly Sensitive Refuge.Zoppi, L. (, November 11).?Why might a person cry for no reason?作者简介:丹铭,主播:Aplin ,排版:宠露。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上海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全球高校心理/精神医学硕博、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注册心理师、Google资深工程师联合创立,聚焦以「高校学生」「青年教师」「职场新人」为核心的年轻群体,致力于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