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终于把李微笑博士的《舞动治疗的缘起》这本书看完了,不可谓不松了一口气。一个字一个字认真阅读,虽然这本书写得枯燥又冗长。一是因为我对舞动治疗充满了好奇,急于了解更多,而国内介绍舞动治疗的书籍可谓寥寥;第二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此书乃黄博士推荐,断然不敢懈怠。阅读此书的过程称得上痛苦。一是因为此书虽由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该社出版过大量优秀的心理学书籍),但内容似未经谨慎校对,多有语法不通之处,大概也有其中不少内容是由外文文献直接翻译而来的原因。总之并不推荐阅读。在此我简略介绍一下此书大概内容。全书28万多字,主要介绍了舞动治疗的起源、定义及基本原理、工作方法和在当代的发展。舞动治疗是艺术性治疗的一种(其他艺术性治疗有如绘画治疗、音乐治疗等),是相对于传统谈话治疗而言的。舞动治疗缘起于欧洲,兴盛于美国,从第一代舞动治疗师切斯1942年受邀开始在华盛顿圣伊丽莎白医院精神科与精神病患一起工作开始,至今仅有80年时间。这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特别是在中国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美国的舞动治疗师开始在台湾进行舞动治疗的实践,而在香港和大陆地区,交流讲学是进入21世纪的事情了。虽说“被命名”的舞动治疗仅有80年历史,但如果我们知道,以古典精神分析为基础的传统言语性治疗从弗洛伊德出版《梦的解析》(1900年)以降也不过100多年的时间,就会发现,其实舞动治疗在心理治疗领域是紧随其后的。身心不二的观念古已有之,相较于其他艺术性治疗,如绘画治疗等,舞动治疗是更加直接而坦率的。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毛诗大序》就有言:“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最最直白的情绪情感表达。这里的“舞”“ 蹈”并非是成体系或讲究技法的传统意义上的舞蹈(如芭蕾舞、拉丁舞、霓裳羽衣舞等),而是内涵更小外延更大的自由开放的非言语的身体动作。再说到舞动治疗的定义。本书作者根据英、德、美等国对舞动治疗的通用定义做比较后给出的定义为:舞动治疗是将身体、动作、舞蹈(主要指现代舞)应用到心理治疗中,经由创造性过程和治疗关系来促进个体生理、心理、情感、认知和社交的整合。舞动治疗的工作人群是很广泛的,从普通人到精神病患,甚至一些躯体疾病的病人都可以从中受益;工作方式上,个体治疗和团体治疗兼有。说到基本原理及工作方法,本书作者花了极大的气力,用20万字的篇幅介绍了6位美国第一代舞动治疗师的探索。但此时我的脑子里只有一团浆糊。虽然我花了10天的时间,一字一句读完,但我仍觉得,这个部分的内容用文字来试图表述清楚完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20万字在我看来不过作者用了几十种方式把一句车轱辘话来回说,书中随处翻阅可见的文字皆是这种风格,我随手举两例:“动作者的任务是去回应身体感受,回应内在冲动,回应来自于个人潜意识的能量,回应集体无意识或是超意识,正是这种能量的回应产生了动作,或明显或者细微”( P117,介绍玛丽.怀特豪斯技法)“一个人需要去接触到自己内在的、直觉性的感知和意象,允许这个意象去转换和改变,最后通过一些外在的动作事件外话那些感受和意象,以及身体层面可感的知觉。通过基本动作过程,个体会以一种新的方式整合体验。”(P168,介绍艾尔玛.霍金斯技法)……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真是为难我了!也许是我水平过于有限,就算读完此书仍无法把握舞动治疗的精神所在。有时语言文字过于苍白,看完作者辛辛苦苦写的20万字的介绍,仍不如在真实的舞动中去感受、去领悟。这个部分,只能待机缘成熟去参加舞动治疗工作坊或者接受舞动治疗的真实体验。我从2017年开始学习拉丁舞,也算得有一些舞动经验。当初开始学习舞蹈的动机十分模糊,只隐约感到自己从小是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身体似有话要说,有一股能量被束缚已久。跳舞无疑是开心的,这开心并不仅仅等同于运动中产生的脑内吗啡和多巴胺带来的愉悦。就像被誉为“舞动治疗之母”的切斯在早年进行舞蹈教学时的疑惑:“这些学生跳得这么烂,完全不可能去演出,但为什么一直坚持来跳舞?”当然是在非功利性的舞蹈练习中获得了比“跳得好”更重要的东西。向外,是生命能量的倾洒和释放;向内,是更多的与身体的链接,与“我”的链接。难怪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我想,这句名言中的“起舞”很难用别的词汇替代,不论是隐喻性的还是现实性的。所以,开心了要跳舞;不开心,更要跳舞。对身体的关注和觉察在很多的哲学、宗教体系中都是重要的。从印度而来的佛教修行、瑜伽传统中,将意识收回到自己的身体、呼吸是基础性的;而中国的道家、中医也强调“独立守神”,修身或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将心神回收不外散,心神外散实则大量消耗我们的心理和身体宝贵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所谓的“精”“气”“神”)。我们单单只说心理与生理的关系。著名的中医、中医教育专家徐文兵老师极其强调身心合一,中医讲究精气神,“气”看起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股能量,他说很多人身体里的肿瘤怎么来的?最初可能只是咽不下的一口气,滞留在身体中,久之“气聚成型”。近代最有影响力的南传佛教大师、泰国森林僧阿姜查说过,心的训练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每个人都可以修行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对呼吸保持正念(《关于这颗心》,海南出版社)。我对佛教、禅宗的修行不甚了解,我只知道,这对我多年的失眠有着最实在的效果。长期的入睡障碍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入睡的焦虑(我有十几年与失眠的抗争史,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给我留言,我可以专门写一篇关于应对失眠的文章),正念冥想,或者说,把注意力集中在鼻尖或起伏的腹部,在每晚焦虑的入睡前,可以最快速有效地让我的心安定下来,陷入沉沉的睡眠。徐文兵老师也谈到过,应对失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调息”,一呼一吸之间的停顿就叫做“息”,把“息”调出来,便可安定心神。在西方科学体系的生物学语境下,也有相应的解释,规律的深呼吸可以激活副交感神经,放松身体,缓解焦虑。当下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活得疲惫而焦虑。如果你不能去跳舞,至少可以给自己几分钟,闭上眼睛,将心神收回到自己的身体和呼吸,就是一次很好的对自己的照顾和滋养。文:石雯芳责任编辑:殷水
0
打赏(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