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共情 心理咨询的基本技术-共情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如何理解来访者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有时甚至决定了咨询成败与否。所以咨询中要求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内心世界的理解及体验,共情技术对于心理咨询师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 关于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人与人交往中发生的一种积极的感觉的能力。共情又分为广义的共情和狭义的共情,广义的共情是指所有人际场合中产生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狭义是指人与人交流中表面出的对他人设身处地的理解能力。因此,重点介绍的是狭义的共情能力。 一、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咨询师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共情的具体含义有三个: 1、咨询师通过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和思维。 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其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深刻地理解求助者的心理和具体问题的实质。 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表达对求助者内心世界的体验和所面临问题的理解,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二、在实际操作中,“共情”技术存在着以下几点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共情使咨询过程更加顺利和有效。 1、咨询师通过共情,能够设身处地的、准确理解求助者,把握求助者的内心世界。 2、咨询师通过共情,是求助者感到自己是被理解、接纳的,从而促进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 3、咨询师的共情,鼓励并促进了求助者进行深入的自我探索和自我表达,促成了求助者深入、全面、准确地认识自我,也促进咨访双方彼此的理解和更深入的交流。 4、咨询中某些求助者迫切需求理解,关怀,迫切需要情感倾诉,咨询师的共情可以直接起到明显的助人效果。 三、咨询师正确理解和使用共情,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1、咨询师应从求助者而不是自己的角度来看待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 咨询师与求助者是两个不同的人,在很多方面,如: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个性方面有所不同。比如一个性豁达的咨询师可能无法理解求助者为何因别人借走200元钱未还而痛苦半年。所以咨询师应该不断提醒自己、审视自己是否站在了求助者的`角度去看待求助者所经历的问题。 2、咨询师的共情不是要求必须有与求助者相似的经历,而是能设身处地的理解。 咨询师的共情基础不是要求必须具有和求助者相似的经历才能做到共情,一个生活幸福,没有离过婚的咨询师如果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去体验其因丈夫的婚外情离婚而苦恼,是完全可以深入、准确体验求助者的内心世界的。 3、表达共情因人而异。 共情是为了准确理解求助者的问题,但求助者各种各样,在不同的咨询阶段表达共情时应有所区别。咨询中那些迫切希望得到理解和抒发内心感受的求助者更需要共情。 4、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共情应适度。 共情技术不能在求助者表达时随意插入,这样容易破坏求助者的情绪。一般应该在求助者对某一问题及其对应的情绪完整表达后在进行共情为宜。另外,共情表达的程度应与求助者的问题严重程度、感受程度等相匹配。 5、表达共情要善于把握角色。 咨询师表达共情,要求站在求助者的角度来看待求助者,在角色上可以把自己当做求助者,但要善于把握咨询师—求助者角色的转换。 6、表达共情要善于使用躯体语言。 咨询师表达共情,除了言语表达之外,咨询师还应学会非言语表达,如目光传递、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动作等。 咨询师关注的目光,前倾的身体姿势,理解时点头的动作,细微的面部表情变化,等等都能表达出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共情。有时使用非语言表达共情比言语表达更简洁有效。 7、表达共情要考虑求助者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文化特征。 咨询师表达共情是在以上这些方面有必要重视一下,以免引起误解,从而影响咨询的效果。尤其是对年轻的异性来访者,表达不当可能达不到共情的目的。 8、咨询师应验证自己是否与求助者产生共情。 咨询师可以主动采用尝试性、探索性的语气进行询问,从求助者说出的感受得到反馈,并根据反馈意见及时做出修正。 ;心理咨询师的共情是指体验求助者的内心要做共情(empathy),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概念共情是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1、咨询师借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思维;2、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3、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 意义1、咨询师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材料。2、求助者会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对咨询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3、促进了求助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询双方更深入的交流。4、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求助者,有更明显的咨询效果。有人说“人间最美是共情”。这“共情”怎么理解? “人间最美是共情”,我们先来看一个不会“共情”的例子—— 1月30日,北京电视台《 养生 堂》节目对钟南山院士的一段采访视频,因女主持人雅淇全程迷之微笑,而引发众怒。 庚子鼠年,武汉封城,学校推迟开学,企业延迟开工,疫情之下,全民“禁足”家中。随着确诊人数不断攀升,民众的焦虑和恐慌被不断推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连我家11岁的娃都感到忧心忡忡。当他看到这段视频时感到非常不解: “她缺心眼吧?怎么会嬉皮笑脸地询问别人为什么眼睛湿润了?” “那如果是你,会怎么跟这位可敬可爱的长者沟通呢?”我问。 “庄重、谦卑、尊敬,是对长者应该有的态度;采访这么沉重的话题,应该严肃凝重。” 他思考了片刻给出自己的答案。 是啊,一个连孩子都懂的基本常识,这位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有着漂亮履历的“复合型主持人”却反而呈现给观众这样一副不懂事的丑态。 “缺乏共情力的人,就会像这位主持人一样丑态百出,惹人生厌。”我对孩子说道。 共情(EMPATHY)能力 ,或译作 移情能力, 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 情感 的能力。 共情是指可以深入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 无论是看到朋友的手被纸划出血,还是读到炎炎夏日下拾荒老人的新闻,观察别人的痛苦都能唤起我们深深的痛苦和悲伤——就像相同的事发生在我们身上一样。这种感受就是 共情 ,即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教授再次临危受命,出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 他第一时间给出建议:“我总的看法,就是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但1月8日傍晚,84岁高龄的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 从广州到武汉再到北京……连日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上发布会、连线媒体直播、解读最新情况……他的工作和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关键时刻再次站出来的钟南山,又勾起人们对这位当年敢讲真话、敢涉险滩、敢啃硬骨的抗击“非典”英雄的集体回忆,更有满满的敬意。 他被称为“民族脊梁”,是英雄,是硬汉,是狠人。 被众怒骂上热搜的女主持人曾在采访中,“天真无邪”地笑问关于他眼眶湿润的原因,钟南山回答—— “因为我觉得在武汉,我们的 医务人员做得非常辛苦 的,确实 人们受到不明原因的病毒感染是非常压抑 的。 当时我在跟我很多学生交谈时, 他们的心情也比较差 ,所以当我的学生写了一个信息来说,在外面的大街突然唱起国歌, 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说明大家的士气已经起来了。所以 我很感动 ,为什么呢?因为干任何事,包括对待危重症的传染病人,很重要的就是一个士气、精神,还有团结协作的力量,这个是必须要有的一个前提。” 眼眶湿润的钟院士和危险时刻保持莫名愉悦情绪的女主持人,一正一反,正如两面镜子照出了“共情力”的样子。 沟通30%是内容,70%是情绪;情绪不对,内容就会被扭曲。 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成为缺乏共情力的父母,而不自知。 有一次,我带孩子去中国科学技术馆,偌大的展馆人山人海,我陪着他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体验,直到双腿像灌了铅。 我对他说:“我去那边休息一下,你戴好电话手表,玩好这个项目就过来找我。” 我也顾不得形象,席地而坐,身边坐满了像我这样的家长。 半小时过去了,不见他回来,我打他的电话发现竟然不在服务区。满眼乌压压到处都是孩子,就是看不到他的身影,我慌了! 所幸,孩子终于被找到了。 请问,如果在这个场景下,你跟孩子说的第一句话会是什么? “你跑哪儿去了?”——责怪、质问 “不是叫你玩好这个项目就过来找我吗?为什么乱跑?”——在讲道理、责怪 “拉上孩子掉头就走,并用力推搡他”——在发泄愤怒 真正有共情能力的父母,会站在小孩的角度,先体会他的情绪和状态。上面这些做法,都没有做到。 我当时经历了过度的紧张焦虑,几乎是用尽全力飞奔过去的,我紧紧地将他一把抱住,眼泪夺眶而出(这是触动了悲伤、紧张等情绪,也不正确)。 当我迎上他诧异的目光,我意识到,他只是还没玩够,所以他觉得还没到和我约定的时间,他本来正沉浸在自己的 探索 中,却被我生硬地打断。 我赶紧说: “对不起,我以为时间够久了,找不到你,可把我急坏了!我没吓着你吧?” 他马上反馈给我一个紧紧地拥抱: “可能我玩得太入迷了,忘了时间,让你担心,对不起。” 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他的感受被我看见了,他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的、被接纳的。因而他的内在力量也能反过来感受我。 当一个人被共情连接时,他的神经化学物质就会发生改变,平静的神经化学物质会取代压力激素,压力随之消散。 良好的亲子关系永远都是共情孕育的产物。 这世界多的是爱孩子的父母,少的是理解孩子的父母。 共情是走进孩子内心的第一步。父母要接纳和尊重孩子的情绪或行为,然后才能更好地去疏导和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良好的心理认知。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共情指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情绪 情感 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地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我来回答“人间最美是共情”共情的理解。 共情又称神入,同理心。共情译为同感,同理心,投情等。共情概念由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所的概念。其根本理念为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 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借助于求助者的语言,深入对方心里,去体验他的感情和思维;咨询师可以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和他的经历和人格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的解决实质性问题;心理咨询师同样可以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同情,传达给对方,以影响对方取得心理辅助的正反馈。 共情是建立在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基础之上。 共情其实在我们中国古典经典著作<<论语>>中,就有非常精辟的阐述,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很好的体现了共情这一理念。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当中,也经常会看到某某朋友情商高,而受到别人的赞赏。情商高的人,通常会具有很好的共情能力,因为它可以更敏锐的感受别人的思想感情,能够更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从语言和行为上,做出更多利他且适当的举动,因此而受到同事和朋友的喜爱和欢迎。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缘好”。 在三岁之前孩子的世界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孩子很少能够感受到来自于外界或者是他人的心理变化和思想感情。同样其关注重点主要在自身。共情能力需要特别注意培养。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能够让孩子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也是培养一个高情商孩子的重要操作之一。 1.父母是培养高情商孩子的主要引导者和重要榜样。 阿尔伯特班杜拉认为:人具有替代性学习的能力。 对儿童亲 社会 倾向的产生,具有最普遍和深刻影响的是他人行为,也就是孩子所能够接触到的榜样。心理学中关于 社会 性和个性发展方面的内容中专门提到过:孩子是通过榜样行为的观察,可以学会共情能力以及利他行为。 2.作为父母应该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孩子共情能力的培养。 带孩子多体验,多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对于孩子的共情教育应该无孔不入,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细小环节。 以3岁孩子为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我们在孩子空闲的时间。陪着孩子一起进行绘画,在绘画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画一个圆圈代表孩子本身,在第一张白纸上面,我们首先画出代表孩子的一个圆圈。这个圆圈可以画在白纸的正中间,这个意味着孩子是在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个小 社会 圈里的中心位置。但是下一张图我们要把代表孩子的圈画在白纸稍微靠旁边的位置,而要把更多代表幼儿园小朋友或者别的家庭和 社会 角色,放入到这个白纸的绘画当中,同时要告诉孩子,这个生活当中,并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而是有很多个圆圈,不同的个体共同构成 社会 群体,而这个群体不以某一个人为中心,而是大家通力合作,共同协作,而达到和谐共存的生活状态。 这里推荐著名的绘本《 小蓝和小兰 》,绘本通过有趣的两个圆圈代表了,两个小孩他们一起上学一起玩耍,通过拥抱变成了绿色。绘本图案色彩明亮,内容简易懂,但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色彩变化规则。建议家里有小朋友的家长陪伴孩子一起阅读这个绘本来达到一举三得的教育目的。 在幼儿园中,孩子必然要与同伴去接触,与老师去交流,在这个过程当中难免会发生小的摩擦矛盾。那么在孩子遇到,这样人际交往的小问题时,家长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请家长带领孩子少矫情,多共情。宽容,忍让和谦恭是教养的重要体现。 共情,可以理解为共同享有一段美好的感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指的是男女之间的共情,它是可以用生命作为依托的;苏轼有诗云“千里共婵娟”,这却是他与弟弟的感情,很希望弟弟能保重、长久,即使远隔千里,仍能共享那些美好的时光。这使我们体会到了,共情不但十分美好,而且并不仅限于男女之间。 别说是人间最美的是共情了,就连神仙也同样热衷于人间共情的生活,不管是《西游记》也好,《天仙配》也罢。不管是神话故事还是人间传说。总之都热衷于共情的生活,凡是天地之间富有生命力的,都渴望享受一生的共情生存。作为我们人类最高级动物来说,岂不是更需要阳结合吗。这就跟自然规律是一样的,有小阳大阳,有小阴大阴,才称其为一年四季。就像白天有太阳,晚上有月亮,形成了昼夜不停,所以人类男女搭配形成了人类。 共情,也称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译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所谓共情,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 1.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同理心的起始是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假如无法触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太难了,因为这个领域对你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须能把自己调整到可以发掘自己的感受,能体会这些感受。 2.表达出自己的感觉,重要的是选择表达感受的方式。 3.倾听他人的感觉。一旦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不再干扰你倾听别人后,你才能开始练习体会他人的感觉;可以帮助你找出别人感受的线索很多。 4.用体谅来回答他人的感觉。最后,你一听到别人的感觉就会发出某种反应,并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且能体会他的感觉。因此,倾听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他们、与体会他人的感觉并与之起共鸣,是同理心发生的四个过程。 谢谢。 "人间最美是共情",这句话的"关键词"或"组合拳"是"共情",我们怎么去理解和解读"共情"的范畴呢?我自己的浅析是: 一,全国一条心,世界共勉励。这是"共情"的最大"格局"。比如因为空气污染,环境污染,病毒传染,黑恶霸权侵害等等。引起了人们的激怒,带来了灾难灾害,造成了前所未有或需要群防群控,众志成城的防范防控。国人的认识达成共识,国家的担当感人肺腑,世界的"声誉"不约而同。所以,这是"共情"的" 情感 共鸣"。 二,两个人的交往相处,如同"鱼水相融",如同"游人如织",如同"空气阳光",如同"同舟共济",如同"患难夫妻",如同"谁也离不开谁"......所以,这是"共情"的相互作用,这是"共情"的共同努力,这是"共情"的"共处共有"。 共情就是同甘苦、共患难的意思,可以是兄弟情也可以是爱情或者是亲情,但是有一个人在你最难的时候出现在你身边陪你,荣辱与共,那才是人间最美的东西,有句话说的好“患难见真情”就是这个意思。就像《朋友》里面唱的,如果你承受不幸,请你告诉我,这才是“人间最美是共情” "共情"应该是你喜欢对方的同时,对方也喜欢你,大家在同一时间实现了灵魂的碰撞,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偏爱!这份美好的感觉可以让彼此时刻充满期待…可能是人间最美的,但也是最难遇见的… 有人说“人间最美是共情”。这“共情”怎么理解?我是这么理解的:恋人之间的心心相印,心有灵犀是一种“共情”,知已之间的高山流水,雪中送炭是一种“共情”,夫妻之间的夫唱妇随,相濡之沫是一种“共情”,医患之间的感同身受,救死扶伤是一种“共情”……你看这些“共情”是不是很美好?!我同意——人间最美是“共情”!怎么理解心理咨询的关系技术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 - 搜...这些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很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关系不够,来访者不信任你,那么咨询就是空谈。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需要公开内心世界,那么隐私必然被咨询师知悉,咨询师需要真诚地对待,关注来访者所显示出来的任何状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挖掘潜力,进行自我的成长。尊重,热情,真诚表明咨询师所具备的一个态度,共情和积极关注表明咨询师的一个功力。心理咨询师教材:咨询师表达共情要注意什么1.表达共情应因人而异咨询师的共情,其目的就是为了深入、准确地理解求助者及其存在的问题。但求助者是各种各样的,也会带来不同的表现与问题。因此咨询师对不同的求助者,在不同的咨询阶段表达共情时应有所区别。咨询中那些迫切希望得到理解,迫切需要抒发自己内心感受的求助者更需要共情。一位到咨询室宣泄情感,把诉说作为主要咨询目标的求助者与一位把诉说当作交流形式的求助者相比,前者更需要共情。一般地说,情绪反应强烈的比情绪稳定的,表达混乱的比表达清楚的,需要理解愿望强的比理解愿望一般的,应给予前者更多的共情。2.表达共情应把握时机共情应适度共情不是不分时机地一味强调理解求助者的内心,当求助者表达出其内心世界时,咨询师不必急于表达共情,不能在求助者表达中随意插入,这样反而可能使求助者对咨询师急于表达产生误解,也容易破坏求助者的情绪。一般应该在求助者对某一问题及其对应的情绪完整表达后再进行共情为宜。此外,表达共情应该适度,共情反应的程度应该与求助者的问题的严重程 度、感受程度等相匹配。过度表达共情,容易使求助者感到咨询师小题大做,从而对咨询师产生误解。但共情表达不足,也容易使求助 者感觉咨询师不理解自己,或理解得不深入、不准确,从而影响求助者继续咨询的愿望。共情就是体验求助者的内心世界情感反应技术是指咨询师把求助者所陈述的有关情绪、情感的主要内容经过概括、综合与整理,用自己的话反馈给求助者,以达到加强对求助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促进沟通的目的。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共情是指体验求助者内心世界的能力。共情的具体含义包括:第一,咨询师通过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他的情感与思维。第二,咨询师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把握求助者的体验与其经历和人格之间的联系,更深刻理解求助者的心理和具体问题的实质。第三,咨询师运用咨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传达给对方,表达对求助者内心世界的体验和所面临问题的理解,影响对方并取得反馈(情感反应)。情感反应是一种技术,共情是一种能力。两者侧重点是不同的。共情通过情感反应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