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
评点“外向”的江苏《t望》周刊(2004-04-01) 最新一期的《t望》周刊发表该刊记者周放的文章“评点‘外向’的江苏”,现转载如下。 外贸依存度已达76%的江苏正谋求外向型经济的结构性演变。江苏的举动,也是我国如何以一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所不能轻视的课题。 以引进、利用外资为重心的江苏外向型经济,在2003年进入了高平台运行:实际利用外资已连续两年超百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与生产总值之比)达到76%,但与此同时,外资引进结构问题日渐凸显,还面临着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压力,交通、能源和工业原材料的瓶颈制约,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已成为2004年江苏外向型经济结构性演变引人注目的看点。 如何调整外资结构扩大对外投资 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已经连续两年超百亿美元,2003年江苏新增外资首次超过广东,跃居全国第一位,达到158亿美元,增速超过50%。但统计数据显示,江苏外资90%以上集中在苏南,90%集中在制造业。这两个90%显示了江苏外资引进的行业结构、区域结构严重失衡。另一方面,在国际外来投资急剧上升的同时,江苏2003年向国外投资只有5000万美元,国际收支顺差达到创记录的146亿美元,由于资金只进不出,造成巨额外汇闲置。 如何调整外资结构、扩大对外投资,扭转利用外资的结构失衡,内资的国际增值能力低下问题,成为江苏面临的艰巨课题。 2003年江苏就提出了实施新一轮沿江开发开放战略,旨在调整苏南、苏北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沿江开发开放战略通过依靠长江沿岸资源优势和较强的制造业优势,构筑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新平台,形成开放型经济的新突破,使苏中加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并由此辐射和带动苏北经济腹地的起飞。 最近一个时期江苏更是对苏北地区招商引资政策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以鼓励外商向苏北投资。其政策调整的要点是: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降低投资门槛,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和产业配套条件,提高服务水平,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商机,促进外商投资逐步由南向北挺进。在政策导向上,解决苏北地区外商股权限制、投资方式限制、资金来源限制等几方面的局限,特别要充分发挥苏北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着力引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外资项目。 服务业发展水平能否迅速提升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对江苏具有特殊意义,但对江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江苏为国际化制造业发挥重要配套作用的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能否迅速提升,对未来外向型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尽管江苏省2003年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增幅超过全部外资的增幅,但总计只有17亿美元外资投向服务业。金融、保险、证券、物流等服务业与外资主导下的江苏制造业发展要求极不相称。利用外资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目前已经成为江苏引进外资的重头戏。从去年以来,江苏省各地抢抓CEPA签署这一难得机遇,纷纷建立专门面向香港的政府联络机构,积极消除外资进入服务业的各种制度障碍,苏南一些地区迅速列出100多项服务业引资目录,向来自香港的服务业投资全面敞开大门。江苏全力投入由CEPA引发的新一轮招商引资竞争的行动,为江苏引进外资走向的重大变化提供了注释。 以此为契机,江苏加快了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步伐,提出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真正地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扩大金融、保险、教育、科研、医疗、体育、电信、外贸、内贸、旅游及会计、法律服务等服务行业开放的数量和范围。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努力实现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江苏新时期外向型经济发展政策重心之一。 如何扭转内外资企业外贸发展不平衡格局 江苏2003年对外贸易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增长幅度居沿海地区之冠,成为全国继广东之外第二个进出口超千亿美元的省份,外贸依存度(进出口总额比生产总值)达到76%,一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但令人关注的是,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七成以上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实现的,涉外税收占全省税收收入的27%,实现的财政收入占全省20%。这是一组让江苏感到不安的数字。2003年,江苏新增内资出口企业3034家,相当于该省历年内资进出口企业总数的3/4,但其中2701家私营企业的出口总额只有30亿美元,平均每家只有110万美元,而且绝大部分出口产品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内资企业虽然发展迅猛,但扭转内外资企业极不平衡的外贸格局无疑是江苏急待破解的难题。 如何化解瓶颈制约实现结构调整 2003年,江苏撤消637个开发区,随着一些城市建设项目和工业园区的停止审批,低成本征用土地的时代已经变成过去时。国家金融调控政策使江苏2004年的信贷资金规模将低于2002年的水平。与此同时,交通、电力全面告急,钢材、棉花、石油等工业基础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当前有关土地、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压力,以及交通、能源和工业原材料的瓶颈制约,对江苏外向型经济稳定增长和转型要求造成巨大压力。不但来自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必将促使江苏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传统方式发生改变,就江苏自身面临的自然资源缺乏与浪费严重、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大幅度减少的现状,也促使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模式必须改变。 江苏外贸厅的官员介绍,江苏将在下一步的利用外资工作中,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的原则,以提高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特别是各类开发区要坚持优化资源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原则,减少耕地面积的占用,合理布局,逐步开发,注重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率。 如何加快江苏经济社会全面深层改革的推进 2003年江苏省出现4个前所未有的统计数字:人均储蓄第一次超过1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次突破2000美元;苏北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一次超过1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万元。这些具有经济社会转折意义的数字,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在外资拉动下出现的江苏经济的基本面,但背后还暗含着不少隐忧。众所周知,江苏外资企业绝大部分是制造业中的加工工业,只是生产车间,不是整个产业链,缺乏整体的带动性;外资经济已经带动江苏经济达到一个临界点,工业化进程开始进入重化工阶段,社会消费全面升级,城市化进程加速,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内资企业制度、城市功能、社会信用、政府职能、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协调并进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江苏面临着如何克服经济增长“高处不胜寒”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