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心理学入门基础知识 / 正文

隐身何以诱惑我们?

谁不曾有过把自己藏起来的念想?古希腊流传着珀尔修斯(Perseus)隐身手刃女妖美杜莎(Medusa)的神话,中国古代有孙悟空使隐身法偷蟠桃宴仙酒的故事――这些传说中的隐身法,带有幻想色彩,但无一不代表了人无法企及的力量,具有无穷的诱惑力。

今时还有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延续着这一古老的渴望。现实中,我们常常撞见“隐身”:在QQ、MSN这样的聊天工具中,在开心网的菜园里。躲在暗处,偶尔关心下其他人上上下下,或持着剪刀,拿上一把剪刀去别家园子偷一束玫瑰――虚拟世界里,隐身那么容易,以至于我们快要忘记,科技界耗心费神,正在隐身技术上获得突破性进展。

将于11月21日出版的《科学通讯》(ScienceNews),封面是一堵砖墙前隐隐约约走过的隐身人。之所以选择“隐身“这一话题,是因为英国皇家科学院(RoyalSocietyofGreatBritain)近日颁给专事隐身研究的苏格兰圣安德鲁大学的物理学家奥哈兹(UlfLeonhardt)一个奖项,支持他再接再厉,尽早化隐身幻想为现实。

当然,科学的发展,还远未能够让“隐身衣”达到《哈利?波特》中隐身斗篷的神力。但科学家、军事学家对隐身的研究从未间断,尤其今年,频频有重大发现。

蓬蓬勃勃的隐身衣研究

人为何能看见物体?眼睛接受来自物体的光线,不同波长光线的强度比例不同,所见即为不同的颜色。对于不发光、不透明的物体,如对光线有吸收且对不同波长的吸收不同,则会呈现出不同颜色。所以,想让物体隐身,有两个条件:完全透明,与周围介质的折光率相同或相近。

2年,美国杜克大学教授戴维?史密斯领导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一种网格状材料,称它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这一突破自然法则的发明,为隐身衣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奥哈兹与伦敦帝国学院的教授潘德利(JBPendry),成功用此法“隐身”了一个铜圆柱体,并将这一发现刊登在26年6月23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这两位科学家采用特殊材料:金属、电路板材料的混合物如陶瓷或光纤合成物等等。这种材料吸收了特定的光线。因为人的肉眼感受不到比较微弱的光线,物体就像不存在了一样。

一年之后,浙江大学国际电磁科学院博士陈红胜与他的团队撰写了《电磁波与隐身衣的交互机理研究》一文。他的研究发现,完美的隐身衣,既不反射电磁波,但也不会吸收,因为无论反射或吸收,电磁波都会发生变化。陈红胜认为真正的隐身材料,能够做到让电磁波“转弯,绕着物体走”。这就像小溪里的流水,经过一块石头时,溪流会绕过石头后再合拢了继续向前,就像没有遇到过石头一样。

[1]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