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行各业里都充满了“并非故意而为之”的人。人群如若真的是金字塔状聚集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越处于顶端,“误打误撞、阴差阳错”的人所占比例越高――有趣的现象,可这又是为什么呢?
陈志武先生说自己最终与金融结缘,纯属巧合。1986年他从国防科技大学毕业,达到的是系统工程硕士学位。毕业留校之后分到政治教研室工作,“具体具体工作主要是给教研室老师分苹果、送花生、收钱,等等。”后来到耶鲁大学留学的时候,因为发现“原本选择做导师的那位教授年纪已经较大,他所做的研究课题有些过时了”,于是在连“什么是金融”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听从了同学的建议:“不要选择博弈论政治学或者数理经济学了,还是学金融经济学吧。”
刚刚辞去《财经》杂志总编职位,就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的胡舒立女士学新闻也并非自己所选:“1978年高考,我报考的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当时正逢重建中国人民大学,学校特别从考入北大中文系的学生中挑选出一批优秀生,而我就是其中一个……”这样一来,她阴差阳错地从中文调入新闻,成了她一次别无选择的选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