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心理学入门基础知识 / 正文

心理专家解析:“地震后自杀现象”

  5.12地震已经过去将近半年多了,可有这么一些人,在地震中幸运的存活下来,却在地震后那么多个日夜后,相继自杀。很多人无法理解这样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就是心理专家所预言的“震后自杀潮”吗?怎么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面对这样可怕的事件,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身边有这样相似经历的亲友,我们又该如何帮助他们走出地震的阴影,重获“新生”?为此,记者走访了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震后心理干预专门小组的心理专家袁茵。  专家简介:袁茵, 四川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专业硕士,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成都市未成年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四川省医学会精神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委会委员。  骇人听闻的震后自杀现象  “董玉飞同志已走了,说不清楚他的放弃是轻率还是无奈是好还是坏。但我还是坚信‘活着真好’。一些稀疏的帖子在网络逐渐流传开来,大家都在讲述一个难过痛心的事实:10月3日,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在暂住地自杀身亡。董玉飞是北川灾后首例轻生的政府官员。  罗桂琼活过了“5%26#8226;12”地震,却没有活过“心灵余震”。 10月18日,59岁的都江堰受灾伤员罗桂琼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自杀身亡。令人震惊的是,她首次自杀所采取的方式,与震后自杀的第一位官员——北川县农办主任董玉飞,完全相同,都是“绳套床柱”。  解剖震后自杀心理  地震后产生的心理疾病,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创伤后应激性心理障碍”。在地震后几个月才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归为应激后心理创伤障碍。这是由于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的损失,不少人在一瞬间丧失了亲人,也在一瞬间就失去了自己的房子和毕生的财产。这样巨大的精神创伤是不可能在一时就被抹去的。很多人有可能在震后的几天甚至几小时就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后心理障碍,也有很多人在地震后的几个月甚至几年发生这样的心理障碍,这是不可能用具体的某段时间来归结为“震后5个月最容易出现自杀潮”,这样的说法有很大的局限性。  发作时间的长短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相关因素主要有:工作条件生活条件家庭条件自身的身体条件等。  两个相反的例子:  1.有人在地震中得以幸存,又及时地找到了一份工作,能养活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中,地震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就会慢慢被抚平。  2.有人因为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加上自己身体残疾,生活上不能自理,家庭经济出现严重的问题,却又无法立即去解决,再加上社会对自己的关注度日渐下降,生理心理上的双重打击,直接导致了这样的人群出现沮丧失落的情绪,甚至觉得自己活着对他人是一种拖累,自杀的情绪浮现在心里,久久无法抹去…..自杀,就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发生的。  董玉飞和罗桂琼就是第二种例子中所述的人。他们的心理问题也是这样形成的。  如何正确干预震后心理问题  1. 政府加大力度对灾区人民进行心理干预,主要形式是通过心理医师深入安置点,综合普查筛选出问题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主要手段为语言的沟通,用真诚而温暖的目光去关注他们,陪伴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心理支持。  2. 儿童的心理干预比成人更为重要,因为,如果不能及时的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心理抚慰,这对他们正在形成的性格和人格都会造成严重的伤害,这样的伤害是不可逆,更有可能是终生的。心理医师主要通过很多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在做游戏的过程里,让儿童们学会一些人生哲理,让他们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并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3. 如果你有亲友震后余生,应该多多把注意力放到他们身上,随时注意他们情绪和性格的异常变化。

心理专家解析:“地震后自杀现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心理专家解析:“地震后自杀现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心理专家解析:“地震后自杀现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