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母的到来,给了我们家温暖和无私的支持,但与此同时,各种不和谐的声音和矛盾也随之而来。我们尊重祖父母自己的牺牲和对我们小家的奉献,但尊重不能解决已经发生的隔阂和冲突。再谈祖父母,不是为歌颂,也不仅仅是感恩,当理性无法战胜情感上的不解和不满时,我们应该知道,是时候理清我们之间的关系,解决长久以来都在逃避的问题了。
矛盾背后的心理真相
祖父母(包括外祖父母,下同)到来后,我们常把各种大小摩擦冲突归结为是因养育孩子带来的,但其实因孩子激起的矛盾往往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更多是年轻父母和祖父母本来就存在的问题,只是借助孩子出生这一契机才一一爆发。那么,矛盾大都会从何而来,其背后潜藏着哪些我们尚未觉察的真相,我们又能为此做些什么?
①
● 你的感受:老公跟婆婆关系更亲密,自己仿佛成了第三者。
◎ 心理解析:这是一场情感争夺战。
这是家庭中最常见且具有第一杀伤力的原因。健康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如果亲子关系(包括公婆与丈夫、丈夫与孩子、妻子与孩子)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一是糟糕的婆媳关系;二是严重的恋子情结。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此时婆婆和丈夫不是母子关系,更像是情侣关系,两人一旦住在一起,就构成婆婆、丈夫、媳妇的三角恋爱关系。
如果此时夹在中间的那个男人,也就是丈夫和儿子没有起到应尽的责任,婆媳二人就会出现巨大的不相容,且会通过孩子,相互间打架,而孩子就像一枚被击来击去的网球,在这场情感拉锯战中被当成牺牲品。
○ 解决方案:我们长久以来有一个误区,就是“婆媳问题”只是“婆”和“媳”的问题,对于情感战争,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谁的父母来,谁要起到关键的调节作用。
②
● 你的感受:家里有两个女主人,而你更像是个副手。
◎ 心理解析:这背后的本质是一场权力的争夺。
当祖父母一方(常见于婆婆)有极强的控制欲望,表现为他在这个家想自己说了算时,就会把身边人都卷入这场权力斗争。
p.s. 控制欲强的人,通常童年都很不幸,这段特殊的经历,会让他很固执,很难缠,长大后他希望得到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我在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一定要按照我的来。而且他自己的童年有多悲惨,对自己的观念就有多执着。说到底,他们本是可怜人,只是没有意识到他们如今做的,其实又制造了孩子们的悲惨童年。
○ 解决方案:在“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年轻父母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这个家才会稳如磐石。如果祖父母的控制指数不高,你可以温和且坚定地表明你的态度,寻找支持你观点的资料信息,或借专家之口等方式与祖父母沟通,同时也要认可他们,给他们爱,尽量不起正面的冲突。
如此坚持两三次,控制指数一般的祖父母就会有所认识,不那么固着己见了。但如果祖父母自身的童年经历太脆弱坎坷,所以偏执地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承受不了一点儿否定和挫折的打击,建议这样就一定不要住在一起,除非你愿意将自己的观念全放下,任由摆布,对他们听之任之。
一般比较重大的家庭矛盾都是由这两方面衍生而来的。除非貌似的“观念差异”被掺杂进情感和权力的斗争中,否则诸如理念不同、生活习惯有差异等绝对都是很好解决的小事。
③
● 你的感受:孩子出生后,你与父母之间出现了无法弥合的代沟。
◎ 心理解析:时代造成观念差异,过往的养育经验也成为老人坚持己见的根据。
调查证实,2/3的隔代教育家庭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存在分歧,甚至产生摩擦。有些祖父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孩子的知识方面比较欠缺或陈旧,这让他们在教育孩子上往往会有一些误区。而且他们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实践经验,也会相对变得比较固执。
○ 解决方案:如果只是单纯的父母与祖父母之间观念的差异,而没有上升为“情感战争”或“权力战争”的话,彼此间是很好沟通的,而且孩子反倒会有因祸得福的可能,因为他们可以在不同的声音中多了一些选择,能选择最贴近自己天性的。在教育孩子方面,思想过于统一有时并不是件好事,如果家里常常是所有人都不支持孩子的本性,慢慢地孩子的本性就会被压抑,失去生命力和主动表达的欲望,也就逐渐丧失掉自我,变得毫无生气。
应对冲突的首要原则:孩子一定不能被牺牲欺软怕硬在一个家庭中是很明显的,当冲突来到,我们总是习惯牺牲最弱小的那一个,而孩子无法反抗,无法与人倾诉,同时又容易做自我调整,因而常常在家庭矛盾中被牺牲掉。如果你从小就习惯欺压孩子,他也许会暂时适应你、听从你,仿佛一切相安无事,但孩子会带着满身的伤痛,伴随严重的心理疾病长大。因此无论 再怎么相互较量,都万万不能牺牲孩子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