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办心理咨询师证多少钱 / 正文

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对话

心理咨询:与来访者谈话的4种技术心理咨询师的一项工作,就是接受来访者咨询,而与来访者谈话,是一项专业的技术。 其中,与来访者建立咨询有关系需要4种技术:来访者不一定都能把事情说清楚,或者来访者介绍情况时,表述概况,这个时候,你可能需要了解更多细节,你就需要使用具体化技术。 所谓具体化技术,就是你把你想了解的具体化方向,告诉来访者,追问事情的过程和细节。你与来访者交谈,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来访者言语激动,或者来访者反复地重复某些话,或者来访者有某些异常行为,这个时候,你就需要使用立即性技术。 立即性技术,就是你对来访者的语言、行为等,产生感觉,有了自己的想法时,直接开放地同来访者进行讨论,干预来访者的语言和行为。当来访者出现混乱不清、自相矛盾,实质各异的观点、态度、言行时,你就要当面向来访者指出,这就是面质技术。沉默技术分为三种:自发性沉默技术,创造性沉默技术,冲突性沉默技术。 自发性沉默, 通常会在与来访者交流的开始,来访者可能一时不知道从何说起,或者不知道该向咨询者说什么,而陷入沉默,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打破沉默,避免浪费时间。 创造性沉默, 是来访者对自己言语、体验的一种反应。他可能在体验某种情绪,或整理思路,或思考新的东西,这个时候,你不要打断来访者,要给他留出时间和空间,并且注视对方,表明你知道对方正在思考。 冲突性沉默, 由害怕、愤怒、愧疚引起,具体情况可结合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来判断,这个时候,你要开诚布公地跟来访者讨论他的沉默本身,以打破僵局。心理咨询的首次对话 心理咨询的首次对话   对于心理咨询,你知道首次对话的重点在什么地方吗?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心理咨询的首次对话,欢迎大家阅读。   一、收集事件信息   1、问话要求:问清楚来访者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籍贯等,若是涉及到两性或者家庭问题,还要问清楚来访者的婚否、家庭有哪些成员,都在做什么职业,与来访者的关系怎么样等。在谈及问题的经历时候,要问一下身边人的看法,自己做过的努力等。   2、问话方式:   我们今天要谈些什么?(收集信息)   可以告诉我你的一些基本信息吗?比如年龄、职业等?(收集信息)   家庭里除了你,还有哪些人?可以说说他们的情况吗?(收集信息)   谈谈你的父母(工作、学习)(要了解的是关系)(广泛信息)   在这件事(或情况)出现前,还发生过什么?(精神分析)小时候有什么记忆深刻的事情?   你和谁谈过这些?你怎么和他们说的?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些事(情况),对他们的看法,你怎么想?(了解支持系统+改变认知)   有没有例外的事情发生?   有例外吗?有一段时间问题没了?(例外的那一段时期你觉得和其它时候有什么不同?)   有段时间了,现在怎么成为问题?(问题早就存在,为什么现在你需要解决?不能继续忍耐?需要答案?)   问题对你有什么好处吗?   有人不觉得这是个问题?(相对于其他人,你的反应好像更大?)   你可否说的具体些?(具体化)   你可否举个例子?(具体化)   如果选择A,对你有哪些利弊或得失(还有吗)?(趋避冲突)   事情发生以来,有谁给过什么建议?你做过哪些努力?(讨论方法)   二、了解问题症状信息   1、问话要求:问清问题出现的一些症状,包括身体上、心理上,发现症状时候的时间、地点、程度、持续时间等,问题出现带来的影响,还有最重要的是,来咨询的期待目标。   2、问话方式:   第一次是什么时间出现的?当时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情况出现)?   是什么原因让你觉得这是个问题?(是什么原因让你感觉痛苦?不舒服?困惑?)   你当时有什么感受(情绪)?你有什么想法(认知)?你做(什么都没做,都没谈→压抑→对此共情)了什么,说了什么?身体上有什么不舒服的(认知五要素)?   (症状信息)这种症状出现的时间、地点、什么情况下容易出现、什么情况下不容易出现、什么情况下不容易出现、持续的时间、程度(打分)、如何缓解(依据此最后的建议)?   如果你把情绪打个分,你打多少分?(短焦,刻度评量提问,1-10分)   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完善症状信息)   这些情况(或情绪)给你带来哪些影响(危机干预)?(社会功能:1.工作效率、2.学习情况、3.人际关系、4.生理状况.)   今天来咨询,如果这是个问题,你认为唯一的原因是什么?(只能选择一个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最核心的原因,)   如果问题有一个变化规律,你认为是什么?(症状的自我发现)   什么希望?你最想解决(两个以上问题→探讨目标)的问题是什么(在不明主题的情况下或来访者提出了两个以上的问题)?   三、注意事项   避免讲令人泄气的话语,如“你怎么这么笨”“别再说了”。   赞扬来访者的力本身,如“你已经尽了最大努力”。   接纳当事人本身,而非错事,如“不管你有过什么极端念头,你并没有去实施,这点很重要”。   表现对来访者地信赖,如“我感谢你来找我做咨询”“我感谢你对我的信任”。   鼓励来访者在错误中学习,如“你来找我做咨询,就表明你想自我成长,这很重要”。   不拘泥固定的句式和使用次数,根据具体问题和情况,每种问句可有多种变形。   心理咨询师职业定义   心理咨询师(psychological consultant):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心理咨询师职业等级   本职业共设三个等级,分别为:心理咨询师三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心理咨询师二级(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心理咨询师一级(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心理咨询师申报条件   心理咨询师三级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   (2)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大专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3)具有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经心理咨询师三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心理咨询师二级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博士学位。   (2) 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3)取得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年,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4) 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业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二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 年。   心理咨询师一级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具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专业博士学位或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业任职资格,经心理咨询师一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且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 年。   (2)具有硕士学位,取得心理咨询师二级职业资格证书,连续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满3 年,经心理咨询师一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心理咨询师就业前景   根据国际卫生组织标准:每1000人拥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是“健康社会的平衡点”。在我国受到情绪和压力困扰的人数达到2亿,司法系统、民政系统、公安系统、学校、社区等,国家已经明确要求配备心理咨询师。由此计算我国需要心理咨询师数目达到百万,社会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哪些儿童需要做心理咨询   一、哪些儿童需要心理咨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健康概念的进一步认识,儿童心理行为疾病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心理咨询的儿童很多,那么哪些儿童需要心理咨询呢?下面列出一些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存在这些疾病的儿童最好是寻求心理咨询,以便及早康复。   吮吸手指,在婴儿时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为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这种儿童常伴随睡眠不安、抽动。   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强直,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0.5—1分钟,长则2—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小儿。   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儿童在5岁前发生。   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儿童,因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下,发生说话时言语中断、或出现一种保持沉默不语的现象,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多在3—5时起病。   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己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指局限于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组肌肉或两组肌肉出现抽动。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子多于女孩子。   入睡困难,是指儿童在临睡时不愿上床睡觉,即使是躺在床上,也不易入睡,在床上不停翻动,或反复地要求父母给他讲故事,直到很晚才能勉强入睡。   夜惊,指在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惊惶失措,表情痛苦,常伴哭喊、气急、出汗等症状,多半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内,醒后不能回忆,以5—7岁的儿童最为常见。   睡行症,指在睡眠中突然睁眼,坐起凝视,下床走动。多半发生在睡后2小时以内,醒后不能回忆,见于任何年龄的儿童,多见于5—12岁儿童。   梦魇,指从恶梦中惊醒,能生动回忆梦里的内容,使孩子处于极度紧张焦虑状态的一种睡眠障碍。多半发生在后半夜,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偏食,是指儿童不喜欢或不吃某一种食物或某一些食物,是一种不良的进食行为。偏食在儿童中很常见,在城市儿童中约占25%左右,在农村儿童中约占10%左右。   拔毛癖,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依赖行为,是指儿童对父母过分依赖,并与年龄不相符的一种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如果父母不在,便容易发生焦虑或抑郁。   退缩行为,是指胆小、害羞、孤独、不敢到陌生环境中去,不愿与小朋友们玩的不良行为。这种儿童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缺乏好奇心。   神经性尿频,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检验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排尿次数可以从正常的6——8次增加到20—30次,甚至每小时10多次,每次排尿量很少,有时仅几滴。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和体重的心理疾病。常常具有癔症性格。自我中心、暗示性强,往往在明显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以女孩子为多见。   性识别障碍,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如男性行为特征像女性,或持续否认自己具有男性特征。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孤独症,是一种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疾病,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总而言之,不管孩子多大,只要出现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性格缺陷、情感障碍、社交不良、性角色偏差等、都应及时带他们去儿童心理门诊,求教于心理医生,接受心理治疗。   二、教育孩子的技巧   1、注意鼓励与批评   妈妈把孩子的作文说得一无是处,结果越来越不喜欢作文。鼓励了他几次后,文思泉涌,再没听他吵作文难写。大人是否也是喜欢鼓励,讨厌批评呢?   2、不要逼迫孩子   即使是好东西,逼着吃也会倒胃口。一位孩子的奶奶是数学老师,有了这个优势,错了就得讲一直到会,结果孩子很烦数学。大人是否也是如此呢?   3、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限制   限制太多,会引起孩子的反抗。不让孩子干这干那,结果孩子只能通过发脾气、生气的方式达到他的目的。而你学会跟他商量了,他会觉得商量有用,就不必发脾气了。大人不也是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吗?   4、变难为易   觉得难的东西,孩子会有畏难情绪。大人也是这样的。所以,要做的不一定是迎难而上,而是要想办法把事情变得不难,如家长的辅助,把目标分解等。   5、让孩子变成“董事长”   自己的事会用心,而给别人打工就不那么情愿。其实很多家长的做法就是逼孩子从董事长变成了打工者。本来学习是为了孩子自己,而家长的做法却让孩子感觉是为了家长学习。 ;求助者怎样高效与心理咨询师互动?求助者初次来到心理咨询室,因对心理咨询工作内容和程序的不了解,对心理咨询是充满疑虑的,总是小心谨慎地说一些和问一些问题,这对求助者来说,陌生的咨询环境和心理问题的不适感,求助者如此反应也属正常现象。 那么,接下来如何与心理咨询师有效互动,作为求助者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怎么判定对面的心理咨询师是否适合自己? 这一点很关键,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咨询放果。由于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相对于西方来说开展较晚,心理咨询市场比较鱼龙混杂,心理咨询师的业务水平也相差悬殊,作为不了解心理咨询的求助者来说很难做出准确判断。 首先来访者要注意的是,对面的咨询师所说的话你能否听明白,你所说的话咨询师能否透彻理解,这是咨访双方互动的前提。 其次,求助者听了咨询师所说的话,和自己原来的对事物的看法相比较,自己有一种视野开阔的感受,也就是觉得自己之前狭隘的地方很多,好象更能去接受一些事物了。 再次,通过这次与心理咨询师的初步交流,有一种想再一次与咨询师交流的渴望。 最后,求助者还要注意观察,在与咨询师交谈中,咨询师是否会指名道姓地提及以前来访者的事情,这样的咨询师是不能为你保密的,心理咨询工作是一项高度保密的工作,没有经过心理专业成长的咨询师是不能保密的,因为让一个人去保守一个秘密是反人性的,与他人共享秘密是人的本性。为了求助者隐私安全,一个合格的咨询师必须通过心理成长遵循伦理规则才能通过保密而自己内心也不冲突这一关。所以求助者要明白除了咨询师给你讲清楚的一些特殊保密例外,他不会指名道姓提及他人,才能信赖他。 符合这四个条件,求助者就可以信任对面这个咨询师,试着与咨询师继续下去了,否则就需要去寻找下一位适合你的咨询师了。 二,有了上一步的感受,接下来就是和心理咨询师建立信任关系,这关系到咨询任务的质量。作为求助者需要对咨询师百分之百的信任,因为一个通过业务成长和个人成长的合格咨询师对求助者是全包容全接纳的,咨询师不会对求助者作出的任何语言、想法、行为做道德评判,不评论对与错。 求助者除了叙述自己心理和身体的症状外,还要放下防御向咨询师说出以下问题: 1,求助者想说不敢说的问题。 2,求助者羞于起耻的问题。 3,求助者觉得说出来有损自己人格尊严、否定自己的问题。 4,其他压抑了很长时间,自己不了解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心理咨询师需要知情的,因为来访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上述问题则是形成心理问题比较重要的原因,以上问题会导致求助者形成一些偏差认知和因压抑这些问题而产生不适的负面情绪,进而形成一些不 健康 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进而形成连求助者自己也觉察不到的一些有害的心理防御机制。 所以求助者能充分信任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室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放下心理防御讲出这些问题,有助于咨询师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有助于达到与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的有效沟通。 三,求助者必须明白,心理咨询工作,不是心理咨询师一个人的工作,是需要求助者与心理咨询师共同努力来完成的,互动中,求助者不是被动角色,反而越主动越好,在心理咨询师的启发下,积极主动觉察自己的内心感受,努力面对自己的问题,努力反思,认识和接纳自己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全面客观了解自我,就能达到与咨询师的高效沟通。咨询师工作的目的就是帮助求助者达到自己帮助自己的能力目标,也就是"助人自助“。 打算高效的参与咨询,看来你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首先作为来访者需要充足准备是必要也必须的,非临时起意。 1.了解基础的咨询设置,例如:预约时间准时到达,咨询间隔时间(下次咨询时间),了解咨询的时长,咨询的费用,明确自己的咨询目标; 2.足够的耐心,因为咨询非神丹妙药会立马生效,需要时间,特别是长程咨询; 3.强烈的参与感:调动主观能动性参与咨询,并和咨询师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 4.经济考虑:需要稳定的经济支持; 5.成长的过程中不是全程美好,痛或许是有情绪, 情感 及躯体不适。 其次,需要明确心理咨询的改变。 1.明确心理咨询不是单纯的建议,方法来起效,是借助来访者自身动力,探究关系或者症结根源,被阻碍的原因; 2.阻碍减少或降低,心境 情感 日趋稳定,认知明确; 3.拥有以上能力,困扰、症结、阻碍不在。 人格提升,才是真的改变和成长,才是真的高效咨询。 求助者怎样高效与心理咨询师互动? 对于很多来访者,在进入正式咨询之前,一般都从侧面对咨询师有了一定的了解,打听别人,认识的朋友推荐等。一旦建立咨询关系,就应该有这样的想法,或者说信念,我要康复,我要在这位咨询师的辅导下康复。 咨询的时候,积极配合咨询师,回答咨询师的有关问题,尤其是围绕症状,刺激事件,错误认知形成等方面的,不要隐瞒,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不要觉得有隐私问题,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因为说出最真实的感受,有利于咨询师的分析判断,以便在短时间内找到问题的关键,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咨询肯定是高效的,如果咨询出现一些高原反应,就是觉得有的时候效果不大,或没感觉,想想咨询师的总体思路,感觉思路对就坚持下去,基本能康复。如果几次下来感觉没有效果,就要考虑停止咨询,寻找能解决问题的咨询师。 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积极配合,按照咨询师的要求完成相关作业,一般效果都比较好。 我们听 他说 直切要害 顺丛他意 建立正确观 没有特效方法,只要自己渴望改变,真诚面对,信任咨询师,放松自己,效果就好。 没有别的好办法,去的时候就要告诉自己,完全的相信和配合是你唯一能做的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对话般情况下,应使用开放式提问,不使用封闭式提问。但是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半开放式提问我们在给来访者做咨询过程中同时重要的也要注意我们在咨询时谈及一个问题时来访者的表情变化和所给与的不合常理的回答方式及答案。例如,当她总是在说自己的孩子和自己对这干,而让自己感到无措,我们问及:“你们夫妻感情一直很好怎样?”而来访者的回答却是:“我和他爸爸在孩子教育上的观点和方式不一.”这句无形不在给我们透露这夫妻之间的关系不太好的信息。而来访者在说话的同时且脸朝下,则很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导致自己的孩子和自己对着干的原因。可能是她们夫妻之间经常吵架。而是否给与“你们夫妻之间多久吵架一次”或者“你们夫妻之间仅仅在孩子教育问题和方式上观点不一?”的问法,则取决于咨询师在这个问题之间所做出的咨询问题!而一切都要以好好实践和不断学习来完善自己在咨询中的不足。主要是好好实践。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会谈时如何把握谈话内容不要去过分的强调对与错,要在一个客观的角度给出自己的建议‘或者换位在求助者的角度来看待一系列的问题个人觉得是这样的。心理咨询师在与该求助者进行摄入性谈话时,怎样选择切入点? - 搜狗...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时应依据以下参照点: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3、依据心理测评结果初步分析发现问题;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下达的会谈目标;5、注意:谈话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