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都有一种“黄昏”心理,会产生一些负面心理,但是很多时候,他们自身并不知道怎么排解,深陷其中,难免会对自身健康产生影响。“黄昏”心理是老年人一种常见的负性心理,其通常表现为“情感消沉,精神退变”,是一种有害身心健康的“不安定因素”,需要通过自我调适来加以消除,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黄昏”心理及调治方法。下面为大家带来一些介绍。
老年人如何应对“黄昏”心理
枯燥无聊感
人到老年,身心都在发生变化,大事干不了,小事不用干,整日在“吃、睡、坐”中轮回周转。这样日复一日,心理上就会产生枯燥无聊的情感,感到生活无趣、无味。
分析与调适:生活缺少情趣,就不能老有所乐,思想观念陈旧,就会缺乏人生追求和进取心。其实,对于工作来说,老年人已画上了句号,但对于整个生活来说,老年期则是一个“逗号”,是一个新的起点而不是终点。生活要有情趣,要有阳光心态,闲遐可迷于书画、痴于养花等,这样,枯燥无聊之感就会荡然无存。
颓废无为感
有的老年人用颓废无为的心态对待夕阳生活,他们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蹦不起来了。生活懒散,啥事不干,生活如坐针毯,度日如年,自己的积极形象也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当中。
分析与调适:有一些老年人,生活很低调,心境较灰黯,常常是过去的事情不提,现在的事情不做,将来的事情不想,终日无所事事,无所作为,这无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人到老年生活更需要自信,自信是人的半个生命,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人老精神不老,只有这样,生命的乐章才会奏出强音,生命的火焰才会越燃越旺。
黄昏末日感
有的老年人自认为临近了生命的尽头,就像天快黑了那样的冷寂,从而产生惆怅之感。还有的老年人受宿命论的影响,什么“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不唱春之歌,反奏黄昏曲,身心陷入一种绝望的境地不能自拔。
分析与调适:心理脆弱,情绪消极,情感沮丧,就会使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心理学家认为,把老年期看作是黄昏末日,看作是生命的“悬崖”,是有害健康的。叶剑英老前辈曾经有诗云:“老天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现在,许多老年人都以“夕阳无限好,人间爱晚晴”的美好心态去拥抱晚年生活。你不妨走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力所能及地再为社会发挥余热,就会感到生活的美好。
孤独寂寞感
人到老年,生活变化很大,首先是无所事事闲得慌,其次是缺乏情趣闷得慌。看着别人忙里忙外,自己又帮不上忙,心里就会烦躁,就会产生孤独感。
分析与调适:人老退职,告别了众多的社会活动,从“大家”回到了“小家”,一时还不能接受和适应,另外,子女不孝,与老人长期分居,也会引发孤独之感。其实,老年期还有一大片生活的蓝天任人去翱翔,我们可以参加老年大学,去老年活动中心与新老伙伴去谈心、聊天、倾诉,做一些有益的劳动,也可以做一些感兴趣的事,如、书法、剪报等,让孤独慢慢淡化。
老年人脾气大小心“黄昏心理”在作怪
其实很多时候,老人并不是脾气大、故意拿身边的照料者出气。年老后难以排解的孤独、对生活和未来的迷茫、甚至对自身能力的怀疑等,都容易使他们出现消极、否定的“黄昏心理”。
自从孟大爷退休后,似乎越来越不好“惹”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会冲着老伴发火,还动不动给儿子打电话“你快回来,这事我管不了”;因为嫌人做饭不好吃,家里连着换了三个保姆。家里人都躲得远远的,生怕成了他的出气筒。
人到老年,伴随着身体状况下降、工作能力减退,回忆自己当年的“辉煌”经历,难免会产生阵阵失落。再加上眼前一些看不惯的事情,自然难以适应,进而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变得烦躁、不满。加上生活圈子变小,缺少情绪发泄出口,常常不知不觉对身边的人“挑刺”,把心头不满说出来。
其实很多时候,老人并不是脾气大、故意拿身边的照料者出气。年老后难以排解的孤独、对生活和未来的迷茫、甚至对自身能力的怀疑等,都容易使他们出现消极、否定的“黄昏心理”。若是没有人及时送上关心,让他们感受到温暖,负面情绪很容易加重。
因此,面对“发脾气”的老人,家人一定不能躲开。一味逃避,只会让老人越来越没有信心,负面情绪越积越多,导致黄昏心理产生。可以试着用幽默的方式化解他们心中的不满,比如笑着说“这菜虽然味道差点,不过是专家推荐的营养配餐,您老大人大量,将就着吃吧”。当老人抱怨没人关心自己时,主动回家陪他们说说话,送他们点礼物,让他感受到关心。对于老人自己来说,也要提醒自己,拿身边人出气只会影响自己的“形象”。与其在家里“生闷气”,不如走出去,散散步、打打拳,不知不觉就可能就会忘掉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