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辛岚播音:Aplin设计:Carol Du排版:四小责编:楠楠校对:樂怡来源: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From:恋爱大半年了,最近两三个月我开始和男友频繁地吵架。准确地说,应该是我单方面地吵,因为他每次面对这样的我,都冷静和理性地不可思议,从不会被我带着吵起来。看着他这副一切尽在他掌握之中的模样,我说不出来是什么感受。也许就像我朋友说的,可能真的是我太作了,对方能够理性地和我沟通,我竟然都会觉得不好。只是有时候,想到我们的关系,我也会回忆起小时候妈妈教育我的场景,那时每当我和班里同学闹了矛盾,妈妈都从不站在我这一边,反而会不断地告诉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让我适应环境。我觉得好无力啊,小时候迫不得已地委屈自己适应别人,现在谈恋爱了,也要我不断配合对方吗?为什么要去做改变的总是我呢?——简TO:亲爱的简,见字如面,感谢你对岩心的信任。读过简的来信后,岩心看到了简在关系中的无力、悲伤、自责与疲惫。持续单方面地吵架让你感觉仿佛总是自己在无理取闹,而由此联想到的童年回忆,更是让简忍不住怀疑,难道长大了、到亲密关系中了,也还是总要自己去配合对方吗?希望接下来有限的文字可以给到简一些安慰与力量。01你有多理性,就映出我有多不理性简在来信中,没有详细描述你们吵架的具体场景,但有提到对方能够与简理性地沟通。因此岩心猜想,简的男友应该没有出现在简情绪崩溃的时候独自躲起来的行为,只是在沟通过程中会表现得过于理性,完全忽略了简的情绪。最常见的情况可能是关系中的一方只提出解决方案,但完全不回应另一方的情绪,甚至有些时候还会觉得另一方的情绪是没有必要的,比如说经典的“多喝热水”。信中,简还自责道“对方能够理性地和我沟通,我竟然都会觉得不好”。确实,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理性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是被更为倡导的,毕竟它切实地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好处,诸如有利于避免更尖锐的冲突、也能更快更直接地解决问题等,同时,理性也会让我们更符合社会对我们“是情绪稳定的成年人”的期望。尽管理性有如此多的好处,但岩心却也认为,不能够接受这种沟通方式也并不代表简就一定做错了。因为有时过分的理性也可能会让关系中的另一方有种不被回应、被推开的感觉,而当我们感到不安全、不稳定的时候,就可能会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方式来沟通,而争吵就是其中一种。所以岩心希望简不要因此继续责怪自己“作”,也可以试着更多理解自己一些。《外婆的道歉信》中说:“人想给他人注入某种情感,灵魂害怕真空,不顾一切代价,它向往接触。”我想这句话或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解释简现阶段在关系里的状态,情感越不被回应,就越想要被回应,于是控制不住地开启一次又一次的争吵。以上这些,并不是想要指责简或简的男友任意一方,只是希望能够帮简理清这个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之后我们再一起来探讨该如何解决。02也许只是爱的“通讯”短路了透过简的文字,岩心感觉到,简似乎一直以来都想要得到男友情感层面的回应,而男友的关注点却一直集中在如何理性地解决问题上。这让岩心首先想到了《爱的五种语言》的作者查普曼博士曾说过的一句话:“人们说着不同的爱的语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最主要的爱的语言。”很多时候,其实只是“爱的语言”的差异使我们彼此错过了对方的信号,让“通讯”短路了,进而才引发了各种矛盾与冲突。以这种视角来看,岩心有个猜想:简的男友在面对简发起的争吵时,会不会是觉得简愤怒其实是因为对于关系中的某些问题过于着急上火,所以他才选择以理性地提出解决方案的方式来应对,希望尽快解决从而可以让简的情绪得以舒缓呢?同时,岩心也想从心理防御机制的角度提出另一种假设:过于理性有时也可能是对方近乎本能的一种防御,即情感隔离。这种防御机制简单来说就是将情绪从认知中剥离出去,从而只留下看似理性的一面,以避免面对焦虑和痛苦的感受。此外,《被讨厌的勇气》中还提到:“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除了发怒,岩心认为这段话同样适合许多其他的沟通场景。不管是简的愤怒还是男友的理性,在某种程度上或许都是没有看到“自己习惯的方式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不过以上也只是岩心的一些推测和猜想,并不一定正确。对方具体是如何思考的,简或许可以换个方式来与男友沟通,比如采取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坦诚地与对方交流你的感受和需要,并了解对方的想法。03适应和改变=委屈与迁就?最后,除了关系本身的冲突外,简还提到了由此触发的小时候妈妈教育你适应环境的记忆,这让你感到更无力也更委屈了,似乎那个需要适应别人、做出改变的人每次都是自己。对此,岩心想要给小时候的简一个大大的拥抱,一直用配合、体谅别人来适应周围的环境一定很不容易。同时,岩心也想和简重新去谈谈“适应环境”的含义,希望可以帮简发现一些新的视角。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曾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这让岩心开始思考,或许真正的适应环境并不代表必须要自我牺牲,而是更强调如何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找到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办法。至于简说的“为什么要去做改变的总是我”,岩心能够体会到简在说这句话时的委屈,仿佛身边的人都在等你改变,从而适应他们,而他们却可以“坐享其成”,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变。这句话的另一个问法是“为什么去做改变的不是他们呢”,但对此,岩心却只能遗憾地回答你:这或许是因为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能够控制的,其实只有自己。我们无法强迫任何人改变,哪怕是在咨询中,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影响,其实也是建立在来访者自身有改变意愿的情况下的。而这或许也意味着,真正的改变其实是行为在自身驱动下的变化,而不是被迫的、暂时的妥协。只有当我们是为自己改变,而不是为了对方或关系时,我们才不会因为对方没有做出我们期待的行为就会感到被辜负、不值得、很委屈;也只有当我们是为自己改变,我们才不会在潜意识中期待对方回报自已更多,让对方也在这种压力下更抗拒改变。因此,在信的末尾,岩心祝愿简的下一次改变可以是为了自己,也希望简能够在生活和情感中都可以更舒适、更自由地做自己。—主创说—“我怀念的,是争吵以后还是想要爱你的冲动。”爱或许不是没有争吵,而是争吵也可以被允许、争吵后依然爱。作者简介:?辛岚,播音:Aplin,设计:Carol Du,排版:四小,责编:楠楠,校对:樂怡。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海内外高校硕博学生和专业咨询师创立,致力于打造专注高校学生心灵慰藉和情绪管理的心理健康服务创新平台,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