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你好,我是曲慧东,一个喜欢用意象说话的心理咨询师。
看完题主的问题,我看到了你的努力,你善于觉察,积极调整,想通过改变自我,让这个家“重获新生”,但无论自己多么努力,好像总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真的很无力呀!
你也产生了想找个大男人的渴望,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能被满足情感、满足需要的小女人。如果这是一条可行的路,那么从有想法到离开婚姻再找到心仪的伴侣,需要你具备什么条件,又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吗?
2025年11月03日
题主你好,我是曲慧东,一个喜欢用意象说话的心理咨询师。
看完题主的问题,我看到了你的努力,你善于觉察,积极调整,想通过改变自我,让这个家“重获新生”,但无论自己多么努力,好像总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真的很无力呀!
你也产生了想找个大男人的渴望,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能被满足情感、满足需要的小女人。如果这是一条可行的路,那么从有想法到离开婚姻再找到心仪的伴侣,需要你具备什么条件,又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吗?
2025年11月02日
(很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警惕心理咨询师的爹味和妈味。如今,经年过去了,仍然笃定着自己的判断,来访者寻找心理咨询师,一定要警惕心理咨询师身上的爹味和妈味。不但如此,咨询师身上的学术味、权威味、精英味、仙味儿都是要警惕和警醒的,凡咨询师沾沾自喜之处,都是剥削来访者自恋之时。)这几天,“爹味”这个词突然闯进了大众的认知范围,频繁被后浪青年们诟病。实际上,在心理咨询中,我们也要时刻警惕咨询师带有的“爹味”和“妈味”,假如说,你的咨询师令你沉醉不已、难以自拔、渴望拥有他那样的能力却怎么都达不到,最后只能依赖与臣服,并认为他是世界上最懂你的好爸爸好妈妈的替代品的时候,不好意思,我只能说,可能你误解了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中,很多来访者以为,找咨询师就是找个好爸爸、好妈妈来替代自己过去的那个坏客体,这样的咨询就是靠谱的了。很多咨询师也以为,来访者来了给予关心同情、保护支持,这就是正规的心理咨询。这两方一遇上,有的时候这种共谋的合作会弄上好几年。最后,可能因为来访者生活变故让关系中断,或者是来访者一无所获而离开。在这里,我得先说说“爹味”咨询师的特点,不见得他一定是好为人师、处处以专家自居。现在的“爹味”咨询师可能就是温和的、可信的、关心关注你的。但是,你会觉得,他身上总有一种身份感、一种比你有阅历的男性特征。总之他身上有明显的性格脉络能够让你触碰到其人格的轮廓。至于咨询师的“妈味”,则大多出现在女咨询师身上,她关心你、体恤你、同情你很快,你就会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和好妈妈做咨询,总有一种痴缠的味道,纠缠数年化不开,这当中充满了依赖和控制。总之好爹爹好妈妈身上都有一种太过浓郁的情感的味道。初尝如沐春风,久处腻熟厌烦。也有人说,这些都是来访者的投射,他需要好爹爹好妈妈,然后咨询师被投射认同了。话虽这么说,但是中国心理咨询师伦理守则第一条——“咨询师应将来访者的福祉放在首位”。咨询师可以通过个人体验、个体督导、转介避免这些误区和盲区。那么,为什么这种爹味妈味浓郁的心理咨询,是跑偏了的、甚至是带有危害性的心理咨询呢?首先,我们要从心理治疗的目标开始说起。心理治疗目标的关键点,是帮助来访者找到自己的力量。这里面有一个信念是,来访者是和咨询师一模一样的人,有能力有动力,之所以发生了困难,是因为从小内在关系模式情感模式出现了问题,才导致很多变异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咨询师如果不能从内心诚信这一点的话,很容易把来访者当成低人一等的功能缺失者,并且予以关怀照顾,这种关怀照顾对于一个陷入绝境的人可能短期之内有效,但是长远看来,咨询师无法管理自己潜意识幻想,频繁地见诸行动,最后剥夺的是来访者自我成长的福祉。这当中,虽然有暂时的满足,但是长远来看,咨询师勾引来访者对其依赖与黏连,沉浸在自我的胜任感中,剥夺了来访者自发的力量与成长,让其更为迷失和迷茫。在这里,海灵格老爷子的一句话说得非常好————“那些同情他人的人是在责备上帝”。沉浸在自己是完好的无缺的无惑的良好感觉的咨询师,在频繁帮助别人的时候,可能要反躬自身了,为什么忍受不了自己的无能。其次,我们要来说说俄狄浦斯情结。基本上所有的来访者都有俄狄浦斯情的困扰,无非是程度轻重。自恋和边缘人格障碍更重、神经症水平的来访者会轻一些。网上也有很多俄狄浦斯的解读。我觉得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在内心逐渐长大成熟,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孩子,而是一个和自己的父母一样有能力有性欲的成年男女,可以去竞争去发展。不会因为违背了父母的一点旨意就瑟瑟发抖。也正因为可以和父母站在同样的位置,反而更有责任更有担当更松动自然。但是没有度过俄狄浦斯情结的人呢,内心一辈子都有一种被管束被要求被禁锢的感觉,看见年长一点、厉害一点男的,感觉就是爹以及爹的形象代言人——领导、权威、老板。恭恭敬敬、不敢造次。看见年长一点、厉害一点的女人感觉就是妈以及妈的象征——姐、女领导、女老师,内心哆嗦、又恨又抖。这个东西令到来访者非常痛苦,他压抑自己,不敢竞争、经常处于紧张崩溃的状态。他来找咨询师,就是打破自己的这个禁忌的,打破这层幻想,打破自己不敢竞争、如果竞争是大逆不道、即使赢了也会遭遇惩罚等等的幻想。但是偏偏他对咨询师的投射就是权威、专家、人生指南。如果咨询师还一屁股坐在了这个象征性爹妈的位置,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或者满心关怀全方位示爱,那么对于来访者会造成二度伤害。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对咨询师做过比较好的建议,允许来访者在初期进行投射,因为来访者源自内心对于完美双亲影像的渴望就会有这样的理想化投射。但是咨询师不要真的认为自己就是来访者所幻想的样子,不拒绝也不沉溺,保持觉察与距离,通过来访者自然发展的移情过程,通过精准的共情反馈出其内心的状态,让来访者对自己进行体认,明白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感受,最后逐渐在咨询中修通自己婴儿般的潜意识幻想。同时逐渐认识到咨询师也是和他一样有限定的人,这样,他就不会沉浸在过去的他人无所不能或者自己无所不能的幻想里,逐渐和现实接轨,有了更为良好的现实功能。这部分的问题其实是和咨询师的自恋能否修通有关的,在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中有这么一句话——治疗师未修饰的夸大被病人的理想化所鼓舞,若治疗师本身对于“母亲眼中闪烁的光辉”的需要在成长阶段没有被足够的调节,就可能病态地附着于这种具有自我提升作用的理想化,这种治疗者的反移情没有被觉察,会酿成咨询中的大问题。简单来说咨询师被来访者理想化之后,沉醉于自己完美与无所不能婴儿般的幻想里,流连忘返无法自拔,而且通过非常隐蔽的方式把来访者留在咨询关系里。而来访者也因为心理弱势、害怕抛弃也会配合咨询师的这部分需要。所以咨询师一定要切记这部分,经常提醒自己。咨询当中最重要的是,咨询师是通过材料诠释出“来访者的内心剧本”,而不是满腔热情的参与其中。至于什么叫专业的操作,我们来看一个模拟的案例片段,一位29岁的青年,从小备受家庭折磨,大学毕业之后因为性格孤僻内向、无法和人打交道一直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每一份工作他都担心和自己的专业不匹配的,他永远在投简历、面试以及挑选工作的路上,非常的沮丧。也许很多咨询师就直接给出建议了给予关心,同情,并出谋划策了,这个就叫见诸行动。初初来访者可能非常感激这种关怀,时间一久,当他现实层面完全没有改善,则会激起无穷的愤怒。那么准确的操作是什么呢,就是诠释出来访者的内心感受和内心处境。来看一位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对这位青年的回应。“你在说着非常两级的世界,一方面当你说着你妈妈、你姐姐、你同学的生活,似乎你在旁观别人的世界,你非常的安全,也非常的自在。但是你没有想要为自己的生活去思考去谋划,当你的妈妈姐姐建议你工作的时候,你感觉没有办法面对现实中的挑战,你没有办法面对真实的生活。你在旁观他人的位置的时候非常轻松,一到现实中就惊慌失措”。咨询中最关键的就是,回应出来访者的内心剧本,让来访者看到自己所处的位置。看到自己的处境,就能做出调整。以上就是针对“爹味妈味”咨询师的分析。其实这个位置有许多咨询师自己没有修通的幻想。比较好的专业的咨询师是怎样的味道呢?你不会发现她有太多的性格特征和个人想法,你也基本不知道她的私人生活、行业地位,在咨询中,你始终感受到的是她的干净、这个干净意味着没有太多的浓重的个人味道,不夹带私活,所有的咨询都围绕你展开,你投射她反馈,如同镜面,并不停留在单一的好爹爹好妈妈的角色里,甚至可以说没有角色没有身份,只是一面镜子一个容器,反馈出你的内心剧本,这样是比较靠谱的。文:周弗逸? (壹心理深圳片区咨询师)责任编辑:殷水
2025年11月02日
神经症、边缘型人格与精神病,其中精神病的情况,是最严重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南希·麦克威廉斯的《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一书中,有非常好的阐述。人格发育有三个阶段:1.?相对未分化期(共生-精神病性)2. 分离-个体化期(边缘性)3. 俄狄浦斯期(神经症性)所以精神病性状况,是最早期的问题。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说,这类来访者也是工作难度最高的群体。因为精神病性的来访,大多使用的是原始防御。原始防御指的是:主要以回避和扭曲为特征;成熟防御则多体现为处境中的适应和调节。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意味着他有着一套成熟的防御机制,并且可以在不同防御间灵活转换。这点可以从人际关系质量与应对危机事件上得到观察。例如在上下班地铁高峰时间,被人绊倒了。并且那个绊倒你的人,不仅不道歉,还骂了你一句:不长眼睛吗?当你想要上前理论的时候,由于对方身高马大,双方实力悬殊,你又被他推倒在地。对方则骂骂咧咧地离开了。这时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就启动了。心理健康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处理:1. 理智化防御:先报警。然后赶紧上车,不要耽误了自己上班打卡的时间。2. 获得人际支持:到了工作场合,能够跟同事吐槽这件事,获得同事的安慰。3. 升华。开始健身。发泄负面情绪,强大自身。?精神病性的人,可能会有如下表现:1. 感到生存危机。觉得对方要致自己于死地。要么就是很惊恐地吼叫,要么就是激发起了极端的行为,升级为流血事件。2. 钻牛角尖。认为所有人都想要迫害自己。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破裂。可以看到心理健康的人,他能够有自己的社交圈,也能够更灵活地应对一些危机。而精神病性的人,其防御机制由于缺乏灵活性,导致自己很难交上朋友。由于其扭曲的防御机制,会让其感受到外部世界有很多危险,这常常不利于他的精神健康。不论是神经症症状,还是神经症人格或是精神病性,他们的人格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异常。一般而言,神经症症状程度较轻,人格障碍相对较重,精神病程度更重。或许有些读者也会有疑问,精神病性的人还能做心理咨询吗?那些具有明显精神病状态的来访者很容易被识别:他们出现幻觉、妄想以及牵连观念,思维逻辑混乱。这类群体,是接受精神科治疗的。由于其无法很好地理解语言,也不能进行自我表达,所以不适合进入心理咨询。在《精神分析诊断》中,南希也做出了解释:日常生活中具备精神病性状态的人,平时不一定具有上述精神病性表现。只有身处于某种刺激时,才会激发症状。因此咨询师必须准确判断来访者的正常状态是否属于“补偿性”精神异常状态。或者,虽然来访者目前已保持无自杀意向有一年,但会不会保证来访不会受到周期性死亡妄想的支配。所以心理咨询师在与这类来访工作时,这对于防止激化症状是要尤其留意,因为这类风险很高。那么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如何在接入一个个案后,评估个案是属于哪一类群体的呢?在《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有着非常好的描述。神经症性人格,拥有较为健康的人格结构。这类来访者,具有清晰的认同整合,能给咨询师留下深刻印象。他们言行协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心的体验也连贯有序。当被要求做自我介绍时,他们很少会茫然失措,也很少片面偏激,言谈举止中透出整体稳定的气质、品味、习惯、信念、价值观和优缺点。在咨询中,他们能够就某一与咨询师讨论的话题,联想到自己的童年期经历,也能有能力去展望描述未来。当被要求描述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如父母或配偶)时,人物特征常常复杂多样,即冲突又统一。情绪流露自然。神经症性人群通常有着正常的现实感。他们一般不伴有幻觉或妄想(除非受药物,器质性因素影响,或创伤后的闪回)。他们也无须编造谎话来使咨询师相信他们是谁。咨询师与这一的来访者沟通顺畅,主观上较少压力。神经症性来访者的问题大多是自我不协调的,他们言语表达清晰,能够针对性的回答咨询师的提问。能够让咨询师感到轻松的另一点是,神经症性来访者在咨询早期便有能力形成“治疗性分裂”。这种能力使自我产生分离,形成观察性自我和体验性自我两部分。即使他们的问题属于自我协调的,他们也能接受咨询师与之相左的观点。比如,一个偏执型神经症患者,相信他人对自己的迫害,更可能是自己的猜疑。与之相反,偏执型边缘状态或精神病患者则会试图说服咨询师:自己的困难,完全起源于外界,是他人设计陷害。若咨询师表示怀疑,他们便会觉得与咨询师相处会影响到自身安全。咨询师也有可能因为对自己的不满,而想要在咨询中加害自己。再例如,强迫性神经症来访者会主诉自己的重复性仪式化行为令自己很烦恼。但对之置之不理会更加焦虑。而边缘或精神病性来访者则坚信这些重复行为是基本的自我保护,并随之精心编制一套合理的解释。像是强迫洗手,强迫性神经症来访知道这没有必要,想要克制自己,但克制不住。忍住不去洗手,心里就会无法克制的焦虑。去洗完手,焦虑会得到一定的释放,但又会因为没忍住强迫洗手,而又生成了焦虑。边缘或精神病性来访者则有可能会向咨询师解释道:那是因为出于卫生防护的角度考虑,反复洗手是有必要。并且专家也是那么建议的。说没必要的那类人,是没文化,看不懂趋势的人。神经症性来访者会同意咨询师的观点,认为强迫行为大可不必;但边缘性或精神病性来访者对咨询师的观点,则看作是恶意中伤。他们会指责咨询师要么缺乏常识,要么缺乏道德。咨询师所接入的个案,大多数为神经症性来访者。因为这类来访者基本顺利地度过了埃里克森提及的最初两个发育阶段,即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和自主性,认同和独立性方面的发展也相对顺利。他们前来寻求帮助,并非因为安全感或自主性受到困扰,多半是陷入冲突。而他们也意识到这有可能是自身原因所造成的,所以希望求助于心理咨询来找到帮助自己的方法。那么对于心理咨询师来说,对个案的第一步评估是很重要的。文:许烨责任编辑:殷水
2025年11月02日
一个人真正拥有的只有心灵。?身体是不自由的,因为它是被限制在实际的存在层面的。它要遭遇生死的必然命运,这是人对它的普遍认知。这种普遍的认知让人感到无可奈何。因此,身体既是心灵的载体,也是心灵的坟墓。心灵是向往无限自由的,身体与心灵构成了压抑与被压抑的关系。心灵为了自由会不断撞击身体,身体因为自身的局限性而不得不压抑着心灵的能量。人的痛苦就是从身体与心灵的相互折磨开始的,自我的一生就是这样消耗在它们玩命的撕扯中的。? ??庄子解决这个问题的思想是:“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他看到了生命的有限性是无法跟无限性进行对抗的,因此在《养生主》的开篇就提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他体悟到身体是无法满足到心灵对无限的需要。心灵还要反过了保护这个有限的身体,要“缘督以为经”,以实现“保身、全生、养亲和尽年”的目标。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生命及其负责任的人。他理解到心灵的自由一定要通过心灵本身才能实现的,因此,他将心灵的修为提高到将一切“大而化之”的程度。人世间的一切问题都能通过“大而化之”,在心灵上得到解决的,而不会成为人生的困扰。他告诉大家,我们的心灵应像“鲲鹏”一样,能够超越空间的限制,还可以像“上古神树”一样,能够从超越时间的限制;像是“藐姑射山上的神人”一样,超越事物的限制。经过他这么一番“大而化之”的妙论,世上还有什么能够让人痛苦的事情呢?就算泰山崩于前,也能岿然不动吧?? ? ?? ?然而,庄子的想法只是为人类的精神提供一种极端的可能性,在现实层面上,有谁不是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痛苦。悲情的叔本华因此感概地说:“生命是痛苦的。”假设庄子的想法在每一颗心灵中都变成现实的话,那么炼狱般的人间就已经变成了蓬莱仙岛了。这就能实现李白狂傲的描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而残酷的现实在鞭笞着我们的心灵:“汝等皆是蓬蒿人。”????我们都在追求心灵的自由。关于自由有很多的说法,历史上的每一个人都思考这个问题。关于自由在方法论上只能得出折中的办法,比如“没有自律就没有自由,自由是建立在限制的基础之上的。”这些结论都是对是为了缓解心灵与身体相互折磨而做的无奈的妥协。人类在面临冲突时善于用“打对折”的办法来将矛盾糊弄过去。但是,无论怎么糊弄身体的反应和心灵的情绪是真实的。我理解到心灵的自由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它受控于不自由的现实。然而,自由的心灵是可以现实的。自由成为心灵的一种状态,而非心灵本身。“自由”一词,我们古代的意思是“由于自己,以自己为由,自己是发生的原因。”著名哲学家萨特则说:“人是生而要受自由之苦的。自由是选择自由,这种自由实质上是一种不自由,因为人无法逃避选择的宿命。”萨特直接告诉大家没有自由,因为活着就要去选择,无论我们有多少选择都不得不去选。只要我们处于“不得不”的“无可奈何”的状态就是对自由的否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得出关于“自由”的结论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有人说:“自由其实就是一条变色龙。”它在不同情境中会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以把自己隐藏在环境之中。?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思索自由与自由问题,让自由变成心灵的状态,而不是让自由变成心灵本质是完全可能的。心灵的真正束缚并非来自身体的有限性,或者现实的残酷性,而是来自心灵本身的不完整。不完整的心灵就像发育不良的身体一样,这是来自本身的限制。而完整的心灵不但有能力宽容身体的限制,还能帮助身体去超越这些限制。比如,一个人在遭受病痛折磨时,完整的心灵会抚慰身体的疼痛,并且帮助身体去调动抵抗的资源。在蔡璧名的《正是时候读庄子》一书中叙述了她自己罹患癌症时的痛苦经历,她发现只要心灵感到痛苦时,表达对身体疾病的拒绝时,身体的病痛程度就会加深,出血就止不住。后来,她恍然大悟地询问自己,教了二十多年的《庄子》,为什么不把庄子的精神运用于癌症的治疗中呢?她努力地将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在心灵上接纳疾病对身体的控制,在情绪上将癌症引发的后果“大而化之”。经过一番这样的心理训练之后,她发现出血止不住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了。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积极地配合治疗,在心灵上朝着完整性的方向训练,让心灵去帮助身体超越困境,她的身体得到了康复。“死而复生”的她在心灵上也像是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心灵越完整对限制的超越能力就越强。那么,完整的心灵是什么样的呢?像庄子那样的吗?像拿破仑那样的吗?我依据不同来访者心灵成长的自发性目的以及后天轨迹之间的差距做了一些总结。完整的心灵的内容是由丰富的意象构成的,再加上意识对这些资源加以有效利用的能力就构成了心灵的完整性。?意象是储存在心灵中具有意义的图像。荣格的原型说的就是:“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它们像命运一样伴随着我们每一过人,其影响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被感觉到。”荣格列举出人类共同的原型意象,如阿尼玛与阿尼姆斯,阴影与人格面具等。这些原型作为意象存在于集体无意识心灵之中。荣格的集体无意识与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心灵是在不同的层次上。对于更深层次的原型意象,我们的意识很难直接感知到,但是通过梦这样无意识的活动就能认知到。在个体无意识心灵中,荣格说:“其内容主要是由情结构成的。”?我的理解是个体无意识的内容同样由大量的意象构成的,不过这些意象几乎都来源于生活经验的;同样的个体的意识心灵的内容也储存着大量的意象,也是来自生活,包括个人想象的。来自集体无意识的意象并不能直接整合到意识中,因为个体无意识中情结会阻断这种整合。来自个体无意识的意象是有概率被转化为意识的资源的,因为它被整合需要通过现实的刺激来启动的。如此,唯有意识心灵中的意象能直接被运用于现实中。这是人们存储在注意范围之内的心理资源,能被意识直接调动和加以利用的。根据意识作用于现实的原则,它因自身意象储备而能主动将意象转化并应用于现实。因此,完整的心灵的一个表现是意识心灵由充足的意象储备。在成长的过程中,那些积极的意象,比如父母的微笑和信任的表情会储存在意识心灵中;那些消极的意象,例如父母的愤怒表情,受虐时的情形,一般都会被意识遗忘,转而进入到个体潜意识心灵中。意识为了能够更好适应现实一定会对意象进行有利于个体发展的筛选。在意识心灵中储存的积极意象越丰富,个体对生活的主动性就越高。相反的,如果意识心灵中积极意象匮乏,来自于生活中的消极体验的意象又被遗忘于无意识心灵中,那么,个人对生活就感到无能为力,只能通过某些刺激被动地去使用那些消极意象裹挟的情感经验和冲动能量,在行为上可能表现为逃避退缩,防御阻抗等。?个人面对现实能力一定是源于现实的。人们无法直接整合无意识,尤其是集体无意识心灵的内容。无意识中的内容能够被意识觉察到需要在现实中由特定的条件来激发的。集体无意识里面意象也是由现实经验启动的。比如集体无意识中的阿尼玛会以现实对女性的经验启动并确定下来。一个孩子经验着糟糕的母亲,那么他的阿尼玛也会跟现实母亲一样糟糕,甚至会对女性意象否定。因此,意识心灵的成长意义在于它一方面积累和运用积极的意象,另一方面培养感受和整合无意识心灵意象的能力。前者让人更能专注现实,后者则让人能够超越现实。这就是心灵完整性的表现。这样的心灵即能适应现实的限制,又能突破现实的制约,它是自由的。?心灵的意象不是凭空而来,它是以现实的互动关系作为原料在精神中加工而成的。每一个意象都包含特定的情感和能量。精神对现实加工其实就是把情感和能量压缩为一个个人格化的意象。这些意象在无意识和意识心灵中成为作用于生活的资源,为个体做更有利于自身的判断,选择和行动给予内在支持。?将自由的心灵源于心灵的完整性,以及完整的心灵由丰富的积极意象和转化能力构成这两个原则运用于生活中,心灵的成长将朝着完整和自由的方向挺进。在育儿方面,父母跟孩子的互动的基本目标就是父母能作为积极的参与者回应孩子成长需求,而不是将自己的消极情绪喂给孩子。无论是孩子的陪伴者,还是教育者,都应该表现出孩子的意识心灵能吸收的积极形象。因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活着的第一目标就是能在现实中活下来,接着活下去。而支撑个人成功适应现实的只有意识心灵。由此可见,教养的基本目标是养育出一颗完整的心。毕竟,我们只有扛得住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才能容得下我们。为生命鞠躬尽瘁。文:老蔡心理责任编辑:殷水
2025年11月02日
爱情影视剧和言情小说经常会描写恋爱双方在最初相遇一刹那点燃爱情火苗的桥段,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会有第一眼看上对方,内心小鹿乱撞,坚信遇到自己「梦中情人」的经历。我们都知道这种感受就是俗称的一见钟情,但从选择未来长期伴侣的角度来看,一瞬间的火花真的靠谱吗?它和真正的爱情又有何联系?一些相关的研究结果或许能给我们带来启发。01什么因素容易引起一见钟情?外表吸引力(包括样貌和身材)是一见钟情的重要预测因素。那些报告对他人产生一见钟情的人通常会感受到来自对方强烈的外表吸引力(Zsok, Haucke, De Wit, & Barelds, 2017)。这其实不难理解。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在追求对内在美的重视,但打心底高颜值好身材仍是大家在寻找伴侣时非常向往的特质(Eastwick, Luchies, Finkel, & Hunt, 2014)。更不用说在真正产生交流前,外表是一个很容易就被人们优先获取并开展评估的维度(Willis, & Todorov, 2006)。02一见钟情会互相产生吗?尽管大家都很喜欢甚至渴望双方像在爱情影视剧中那样互相一见钟情,但在统计中,一见钟情往往是以单方面形式出现的(Zsok, Haucke, De Wit, & Barelds, 2017)。也就是说,潜在伴侣双方在第一次见面时就互相看对眼的概率非常小。虽然我们有可能从身边一些实际案例中听到在第一次见面就爱上对方的浪漫桥段,但这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记忆或认知偏差。产生一见钟情的人在后续的关系发展中有可能有意无意地「影响」对方,将伴侣间的情感升温解释为相遇初始就互相看上对方的结果(Zsok, Haucke, De Wit, & Barelds, 2017)。(图片来源:mohamed_hassan / Pixabay)03一见钟情是一种爱情吗?要衡量一见钟情和我们平常所说的爱情,就需要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一个被常用于测量爱情的问卷就是基于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的爱情三角量表(Triangular love scale)。简单来说,量表会从「亲密」、「激情」、「承诺」三个维度来测量人们的爱情得分度。某一项得分越高说明在爱情关系中相应维度特征越明显,整体得分越高也意味着人们的爱情关系更加紧密。在爱情三角理论中,三个维度相互间的不同比例组合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爱情。关于这点,也有研究提出质疑,认为三个维度其实是高度相关的,不同类型间并没有太高的区分效度(Acker, & Davis, 1992; Whitley, 1993)。但无论如何,目前「亲密」、「激情」、「承诺」仍是构成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相关研究在测量一见钟情的过程中发现(Zsok, Haucke, De Wit, & Barelds, 2017),一见钟情里「亲密」、「激情」、「承诺」三个维度的得分没有明显差异,也就是说一见钟情这种感情并不明显偏向某一特定特征。但即便如此,在整体爱情分数上,一见钟情得分仍然明显低于一般爱情。另一方面,相比起没有一见钟情的人,一见钟情的分数确实又显著更高,在一些量表的问题中呈现出较为中立的态度。这可能表示,一见钟情的人虽然没有将当下的感觉上升为爱情,但也没有排除未来发展爱情的可能性,是一种打算与一见钟情对象发展关系的心理准备。所以综上来看,一见钟情并不是一种爱情。与潜在对象的初步接触并不足以创造出构建爱情的「亲密」、「激情」、「承诺」三要素。一见钟情似乎是一种有区别于爱情的「特殊感觉」(Chung, 2013),如果想要得到爱情,人们仍然需要一些时间来发展(Sprecher, Felmlee, Metts, & Cupach, 2015)。但至少相比起没有任何感觉,我们或许可以将一见钟情看作人们迈向爱情的重要一步。(图片来源:Everton Vila?/ Unsplash)04一见钟情会对爱情产生什么影响?在挑选未来伴侣的过程中,人们通常会在对方性格上有一定的倾向性。一方面人们更愿意选择与自己性格相似的伴侣(Barelds, & Barelds-Dijkstra, 2007),另一方面,人们也会特别注重那些有助于长期关系发展的特质,比如外向性、自主性、情绪稳定性(Barelds, 2005)。外向性描述的是人们面向外部社交世界的能量强度。外向性高的人性格外向,倾向于在社交场合获得能量,与他人在一起有助于他们感到精力充沛和兴奋。自主性是一种注重个人成就、个人独立的性格维度。自主性强的人认为自己有意愿且有能力抵制来自外界的影响或胁迫,藐视权威,并希望靠个人努力争取幸福感和独立性。情绪稳定性描述的是人们受情绪困扰的倾向性。情绪稳定性高的人会经历较少的情绪波动,比如焦虑、易怒、悲伤等情绪。然而,这种倾向性只有在,能有更多时间了解对方的发展模式中才能体现,比如在成为恋人前先交一段时间的朋友。对于从一见钟情开始发展出的恋情,在性格契合度方面则可能会需要更多的磨合。但尽管如此,也不用担心一见钟情发展出的恋情不靠谱。因为和「先交朋友」的恋情相比,一见钟情发展的爱情并没有经历明显更低的关系质量。对此一种猜想是,虽然理论上性格相似性能减少关系中的不和,但在一见钟情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恋情会经历更高的「激情」水平(Barelds, & Barelds-Dijkstra, 2007),这有可能会抵消掉其他的不利因素,比如冲突或矛盾情绪(Murray, & Holmes, 1997),并因此带来更高的婚姻满意度。不过,一见钟情的恋情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当双方性格在尽责性这一维度上产生差异时,恋情就会受到负面影响。尽责性是人们在目标导向行为中组织性、持久性、控制力、积极性的程度。尽责性高的人更加自律、有责任感。他们倾向于注意细节、提前计划,审慎思考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他人。这有可能是因为,尽责性方面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过大,无法被高水平的激情所补偿。而且也有相关研究发现,伴侣尽责性越低,关系中的冲突和痛苦程度也会相应更高(Buss, 1991)。(图片来源:Sandy Millar?/ Unsplash)当然,一见钟情只是一段恋情的开始。从相遇、到相识、到相恋、到步入婚姻殿堂,这一路上还有许多我们需要了解学习的地方。如果你对相关领域感兴趣,可以在壹心理「鲸选」计划中看到更多类似的学习计划。比如「亲密关系不同阶段学习」、「婚前心理学习计划」、「夫妻相处练习清单」等。部分具体学习内容包括:怎么判断ta是不是对的人?亲密关系稳定后,怕爱变质?结婚前,你要知道的几件事|婚姻满意度夫妻相处:5种相处模式对婚姻有伤害……至于什么是「鲸选」计划?「鲸选」是壹心理app出品的学习产品是你全新的生活帮手、心理学学习工具2w分钟音频,2k+文稿,组合到200+主题计划中,随意更换学习是你生活中的「实用心理百科」现在就点击下方链接或图片,加入「鲸选」会员大家庭,为爱情之旅做好准备吧。http://book.ikudp15.top/platform/522/23F004873962C69EC9C17CB113EA40A0/yxl参考文献:Acker, M., & Davis, M. H. (1992). Intimacy, passion and commitment in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 test of the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9(1), 21-50.Barelds, D. P. (2005). Self and partner personality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Published for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19(6), 501-518.Barelds, D. P., & Barelds-Dijkstra, P. (2007). Love at first sight or friends first? Ties among partner personality trait similarity, relationship onset,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love.?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24(4), 479-496.Buss, D. M. (1991). Conflict in married couples: Personality predictors of anger and upset.?Journal of personality,?59(4), 663-688.Chung, N. (2013).?An 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Unrequited" love-at-first-sight"?(Doctoral dissertation).Eastwick, P. W., Luchies, L. B., Finkel, E. J., & Hunt, L. L. (2014). The predictive validity of ideal partner preferences: a review and meta-analysis.?Psychological bulletin,?140(3), 623.Murray, S. L., & Holmes, J. G. (1997). A leap of faith? Positive illusion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23(6), 586-604.Sprecher, S., Felmlee, D., Metts, S., & Cupach, W. (2015).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In?APA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ume 3: Interpersonal relations.?(pp. 211-245).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Whitley Jr, B. E. (1993). Reliability and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Sternbergs Triangular Love Scale.?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0(3), 475-480.Willis, J., & Todorov, A. (2006). First impressions: Making up your mind after a 100-ms exposure to a face.?Psychological science,?17(7), 592-598.Zsok, F., Haucke, M., De Wit, C. Y., & Barelds, D. P. (2017). What kind of love is love at first sigh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Personal Relationships,?24(4), 869-885.文:车轱辘责任编辑: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