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毛毛?| 作者Lilith | 编辑“我觉得我活着还是死去,好像都没关系。”“这条命不是我自己的,我只是个父母和老公的提线木偶。”一年前,我哭着说出这些话,绝望地坐在咨询师面前。彼时,我确诊重度抑郁,无法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一年后,我已经停药,重新扬起人生的帆。今天,我想分享自己的故事,告诉你这一年里,我经历了什么?01但愿我从未出生24岁时,我确诊了重度抑郁症。半年前,我刚步入人生的崭新阶段,和喜欢的人结了婚。在人力资源工作中,由于上司休产假,我开始直接向总裁们汇报工作。对于很多人来说,结婚是开心的,工作中有独当一面的机会是喜悦的,可我却压力重重。工作中,害怕在上级面前出纰漏、说错话,害怕自己的人事工作让同事不够满意,每一封邮件、每一次面谈都要斟酌调整。在家里,和老公争执不断,一旦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我就会狠狠扇自己巴掌,用力掐自己大腿。似乎只要伤害身体,内心的痛苦便能少几分。持续半年的家庭冲突和工作内耗,终于压垮了我。一天下班之后,我和老公因为家务分工的问题又吵了起来。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既要努力工作,又要做个勤劳的妻子负责大部分家务。那天的争吵持续升级,愈演愈烈。最后,我拿刀子抵在了手腕上……老公说:“要不,我们去医院看看吧。”在医院,我确诊了重度抑郁症,需要住院治疗。拿着住院单,我脑子有些懵,脸上却笑了出来。原来,我只是病了而已啊。一切的反常都有了缘由,那些异样的情绪都有了出口。接下来,我辞职调养,但病情却没减弱。情绪反复无常,药量越来越大,从重度抑郁症转成了双相情感障碍症,在自傲自恋与自卑厌世的两种极端情绪之间煎熬。妈妈说,我怎么会得这样见不得人的病,让她不敢向人提起我,生怕我出意外让她丢人。老公依旧在每次争吵时,觉察不到我逐渐攀升的情绪,不断刺激我走向极端……我的内心在痛苦地呐喊:“为什么你们看不见我的痛苦!我都病成这样了,为什么还试图控制我去做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做个贤妻良母?”“我活着就是别人的木偶,这样勉强活下去还有意义吗?”情绪难以纾解,医生建议我做心理咨询。因为羞于找同城线下咨询师,一开始我找了异地的老师进行语音咨询。咨询师非常温柔,大部分时间她只是倾听着我。每次聊完,我都能在厌世的情绪中喘息一会儿。咨询师也会帮我做意象对话,去看见内心的自己。有一次,我说了自己童年听见父母吵架后,连上厕所都忍不住发抖的经历。咨询师:“你现在想象面前站着当年那个的你,你想对她说什么呢?”不知道为什么,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模糊的身影背对着我,我好像真的看见了以前的自己,眼泪也跟着掉了下来。“我想跟她说,你现在长大了,不要怕,你现在有能力保护你自己了,那不是你的错。”哽咽着,我说出了这样的话,内心也得到了安抚。可惜的是,每一次语音咨询,只能让我平和几天。回到现实后我又会被逼得无路可退。有一天,在又一次崩溃后我走上了天台,即使被老公拉了下来,情绪仍无法恢复。当晚的咨询中,咨询师很温柔也很坚定地告诉我,我们的咨询关系要到此为止了。我瞬间产生了一种要被抛弃的感觉,为什么?咨询师向我解释,现在已经到了需要线下干预的程度了。对于有自杀行为的来访者,线下咨询会更及时、更有效。她作为咨询师,需要对我负责,为我提供最好的解决方案。一开始我仍有被抛弃的感觉,但咨询师耐心地指导我如何挑选适合的线下咨询师,陪伴着我筛选新的咨询师。现在,我非常感谢第一位咨询师及时叫停了我们的咨询,让我有重获新生的机会。02绝望与自救对于双相的我来说,走进线下咨询室很不容易。虽然会有亢奋的日子,但抑郁的时间更长。抑郁的情绪一旦降临,每一动作都像是在消耗能量,更别提去开展一段新的关系。但我最终还是走出了家门。由此可见,我的求生意志其实一直都在,只是我未曾发觉。我想,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就像任何一段友谊,要看合不合适。第一次线下咨询,我遇见了一个相对沉默的咨询师。当我觉察到沉默的氛围时,一种莫名的恐惧笼罩了我,过程中我不断解剖自己,越说越多,语速越来越快。结束时,我非常痛苦,明明不想说那么多的呀。我当机立断地换了新的咨询师。非常幸运,我第二次就遇到了合适的咨询师。我清楚地记得那天的开始,一走进咨询室,咨询师先问我,这个窗帘要拉上吗,这个椅子你舒服吗,你按照你自己最舒服的感觉坐着就行……我感受到了被人照顾、被人看见的感觉。咨询师还非常擅长提问,为了打开话题,我们以上次咨询的经历为开场——“为什么当发现那位咨询师不主动提问后,你会不断地把自己痛苦的伤疤展示给她看呢?这种感觉熟悉吗,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吗?”“熟悉。经常。我认为拉进关系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对方,主动示弱。”“为什么呢,你希望她给你怎样的反应呢?”“……我希望她能注意到我。”“在你的记忆里,最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是父母离异后,我开始和妈妈单独生活。妈妈又要养家又要带我很不容易,会发脾气,发完脾气后对我视而不见,我很害怕妈妈生气然后不理我。”“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你觉得自己好像不活着也可以?”“初中的时候,我觉得没有我,妈妈会过得更好,可能是我想太多了。”咨询师温柔地看着我,用肯定的语气说:“我相信你的感觉。一个女人单独带孩子还要养活孩子,确实非常不容易,于是无意识间释放了「女儿拖累了我」的信息,你是一个敏感又聪明的孩子,这个信息被你捕捉到了。”那一瞬间我再也忍不住,低下头大哭了起来。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个害怕被无视,却只能默默承受的小小的自己。我为什么总是希望迎合别人,害怕别人不满意我?大概是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注与认可,父母的批评和冷暴力让孩子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是不是如果自己表现好了,爸爸妈妈就不会生气,不会不理睬自己。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原来那些看似敏感的想法,可以是合理的、有来由的。情绪被看见,想法被信任的感觉,真的很好。我再问:“为什么我痛苦时会自残,甚至有自杀念头,为什么我会那么极端?”咨询师告诉我,这是一种思维惯性,人为什么会自我伤害,因为当言语无法承载剧烈的痛苦时,就会通过行动来宣泄或制止他人再伤害自己,当这样的行为行之有效便会成为习惯。一切豁然开朗,我终于明白两位咨询师所说的认知行为的调整具体指的是什么——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视乎你如何看待问题。那一次咨询,伤疤被揭开的瞬间很痛,但过后却像做了一次心灵按摩,这颗心柔柔软软飘飘荡荡,安定了很多。在这以后,我开始了长期咨询。在聊到我和老公的矛盾时,咨询师问我对父亲的印象。“我觉得我的亲生父亲很爱我,但作为丈夫和爸爸,他对家庭太不负责,喜欢玩不顾家。而我的继父非常顾家、疼爱我和妈妈,但他什么都听妈妈的,太没主见。”“那你觉得你老公和他们相比呢?”“我老公和他们都不一样,独立上进又顾家,但他脾气太差了。”“其实他已经和你的两位父亲截然不同,这难道不是你期待中的样子吗?”“是不一样,但还不够好。”咨询师笑着告诉我:“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父母而发展出理想的伴侣形象。后来我们找到了那个看似符合理想形象的伴侣,但却只看到伴侣与理想的差距,就会忽略他也是个有血有肉、有缺点的普通人。极端的理想化伴随而来的是对这个普通人极力的贬低。他没有那么差。”听到这里我愣了,是啊,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来自完全不同的家庭,我们都是有差异的、独立的个体。我再一次被咨询的魅力折服。咨询师从不对我的想法和经历下定义、贴标签,却总能让我意识到自己需要调整的部分,我从未有一次因为这样的调整,而不适。因为调整过后的我,更接近真实的我。03重新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在这一年半时间里,我和咨询师一起经历了五十多次咨询。咨询内容从创伤疗愈到女性成长,从抑郁痛哭到愉快安宁。她还通过分析我家族中的女性形象,总结她们的模式,让我发现上一辈的女性多是通过“嫁得好”来改变家庭的命运,这塑造了一种“家族意识”。而我这一代的女性,却关注女性权益,婚姻里强调公平,小到家务大到决策参与。咨询师说,我的大脑被植入了一部分“家族意识”,但不管我自己抑或身处的时代,都和以往大不相同,我不必延续旧的家庭脚本。这番话深深震撼了我。原来除了与父母的关系,还有我从未意识到的“家族意识”也会左右着我。我开始寻找一些女性主义的书籍,将读书体会与经验结合,和老师进一步探讨。于我自己,我开始去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什么样的女性。而于我身边的人,我开始去思考ta为什么的是这样的ta,某件事ta为什么要这样做。渐渐地,我开始看见差异。慢慢地,我学会包容差异。只有分清差异,才能摘清自己和他人的界限。《无声告白》中说:“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告别他人的期待,成为真正的自己。”世界依旧是那个世界,但我已经完全告别了那些极端的念头,我已经停药,状态也越来越好。从前的我面对亲密关系里的争执,第一反应是自我攻击,现在的我可以看到争执背后的观点差异,不上升到自我攻击,就事论事,平和表达观点。很多时候践行着——我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表达的权利。我开始在与他人的关系里树立边界,大胆表达喜怒哀乐,不再害怕被无视、被拒绝、被讨厌。这样有边界的我,反而可以看见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几个人。我看见妈妈的创伤和不安,与之和解,尽量在每一次争吵前及时看见她的需求,先渡人再渡己,与之而来的是浓浓的母爱。我看见爸爸们带给我的那些光亮,他们不是理想的父亲,却都很爱我。他们与妈妈的关系,我不需要负责。我看见老公的压力与焦虑,开始明白在婚姻中我们是独立的、有差异的个体。我要先成为完整的我,他要先成为完整的他,我们的相爱是锦上添花。我也看见我自己,觉察到我是一个有着顽强生命力的人,没有哪一次的困难真的将我打倒过。我不完美,我也不需要完美,我只要成为真正的自己,不必迎合任何人的要求与期待。我从一个被疗愈的对象,到开始能够去开导身边的朋友。前几天我和咨询师说,多亏了老师的引导与帮助,我才能好起来。咨询师却笑着说:“我没有引导你,我只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你原本的样子,这些力量你一直都有。”是啊,当被看见时,当看见他人时,我们都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心灵。而心理咨询就像是个行船的锚,你会知道这里有个安定的地方,不论经历了多大的苦痛,它永远都在等你的下一次相见。为你推荐身体受了伤,我们会去消毒、上药、包扎、谨慎护理。而心灵,应该受到同样的对待,因为心灵的伤口更为隐秘,放任不管,会更难愈合。如果你也有尚未处理好的创伤,那么,相比于熬着,主动寻求专业帮助,可能是更好的办法。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为你推荐以下这位擅长认知行为疗法和抑郁议题的专业咨询师↓胡海清胡海清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正念减压咨询师、高校心理学副教授,从业18年,服务来访者超过2900人,积累个案时长5000+小时,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胡老师擅长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使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接纳与承诺疗法,高效解决情绪困扰、童年创伤、个人成长、婚恋关系、伴侣沟通等议题。从来访者真实评价中可以看出,胡老师逻辑清晰、善于分析,中肯且准确,共情但并不仅停留在情绪表面,常常能带来访者意识到问题根源,或找到新的视角和思路,从而实现切实的改变。如果你也饱受抑郁、双相煎熬,或是活在原生家庭阴影之中,仍被尚未痊愈的童年创伤困扰现在的生活,可以找胡海清老师聊聊,她将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你。为了鼓励求助意愿,胡老师特地开通5个半价咨询名额,原价600元/次的咨询,现价仅300元/次。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点击下方图片,向胡海清老师求助 ↓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