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报道称“品冠演唱会为爱子献唱,分享天伦之乐”的消息一时间引起广大朋友们的高度关注。天伦之乐,来自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是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的出现,这种天伦之乐或许成为一种奢望。今天康路网小编带你一起走进华裔老人的世界,去看看华裔老人的天伦之乐在哪里? 辛苦做帮工,难得见儿子 在COBURG的一家2元店里,来自上海的陈叔一大早就把零零碎碎的日用品从店里搬出来,按品种分好,挂上价格牌,等待客人光临。 这个店当初是陈叔的儿子买的,但现在小生意一年不如一年,压货很多,儿子不愿意赔钱卖掉,想“堤内损失堤外补”,又买了其他生意,就把看店的“业务”交给了退休的父母,勉强维持着。 陈叔说:“我们老俩口就天天守着这个小店,登高爬梯地摆货,接待客人,我的英文又很烂,纯粹是赶鸭子上架。” 记者看到,收银POS机上贴着陈叔手写的中文标识,而桌子上有一张纸,上面画着一个老鼠的图案。陈叔苦笑着解释:“人家要买老鼠夹子,在店里找不到,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我才搞明白!” 在COBURG地区,意大利、希腊和一些穆斯林国家的移民很多,英文口音很重,实在难为了本来就说不了多少英文的陈叔! 谈及儿子,陈叔说:“我们以为他读了书,有了店,这里工资又高,我们来了可以每天看着儿子乐,等着抱孙子了。哪里想到他忙得根本就没时间看我们一眼,更谈不上一起吃饭、外出了!” 陈叔的老伴不喜欢澳洲的生活,“我们天天能看到的澳洲就是这条街,看到的人就是来店里买东西的,鸡不能和鸭说话,天天打哑语。儿子最关心的就是每天店里结账的事,其他的他没时间说,也没兴趣说。” 她看上去有些后悔,非常怀念在上海的退休生活,“那时天天可以去公园跳舞,还有很多朋友。”但是,“反正上海的房子也卖了,我们也回不去了。不知道儿子要忙到什么时候才能算一站。老了老了,又开始给儿子打工了!” 蒙那什大学的老年问题专家指出,这种“投奔”式的老年移民往往非常感性,他们先倾其所有送子女来澳留学,再破釜沉舟投靠子女来澳团聚,但来澳后发现子女根本没有能力照顾自己。这种情况在子女先留学再移民的家庭中非常普遍,年轻的子女往往经济上难以自保,也造成与父母的感情沟通非常有限。 陈叔夫妇现在才明白,“父母养小,儿女养老”的美好愿景在澳洲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在合家团聚与“养老天堂”之间,还隔着好几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