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心理文章精选 / 正文

常说这句话的人,都在偷偷压抑自己的欲望

语言是有力量的。一句话传得久了,说得次数多了,人们就会深信不疑。嘴上说“都行、没事、没关系”,也许身体其实是“不行、有事、有关系”。而这些话就像温和的慢性麻醉剂,一点点侵入大脑,不知不觉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最怕一生碌碌无为,却说平凡难能可贵。?前阵子和两三好友聚会,聊到一些近况。一个好友最近放弃了心心念念一年的晋升机会,喝着酒一边说一边叹气。一问原因,他说:算了,折腾着不容易,现在平平淡淡也挺好的。过得平淡不是坏事,但那天喝红了脸皱着眉头的他,似乎还不甘心。这样的话你也许也很耳熟:顺其自然、平平淡淡才是真、满足当下.......比较精辟的,例如: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放下对欲望的追逐你才会获得幸福。这些话传得太久,很多人会深信不疑,慢慢变成了“真理”。但,这是真的吗?? 01 ?最近,我 14 岁的侄子小飞遇到了一件事。他在偶然看了一场足球赛之后,迷上了足球,恳求了妈妈给他报了足球训练班。但训练才没几次,每到周末他又不愿意去了。反而经常一个人去操场踢球,有时踢到很晚。明明很喜欢,却不愿意去参加专业训练。直到有一天,他向妈妈透露不愿意去的原因。原来,每一次训练时,队友都会取笑他“技术太烂”,他觉得很挫败。妈妈立马安抚他:咱不和他们比,他们都练了多少年了,你才去了多久。小飞没吱声,妈妈继续安慰:你学习比他们好呀,咱和他们比文化课,别拿自己弱项和他们比。小飞还是沉默,妈妈开始劝到:要不咱别练了吧,反正又不参加比赛,整天还那么累,还耽误复习。听到这,小飞默默回到了自己房间。妈妈有些开心,她以为儿子一定听进去了,心里变得好受。可实际上,小飞却很是郁闷。妈妈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你考不好也没关系;别去管别人,和自己比就好;别难过了,妈妈只要你快乐……这些话就像温和的慢性麻醉剂,一点点侵入大脑,让你进入一种虚幻的满足,产生一种“被理解了”的温暖感。有时候我们还让它和“自我接纳”扯上关系:你要接纳自己不够好;接纳别人的指责,那只是他的问题;接纳自己不如别人......自我接纳本是件好事,只是这样的话听多了,总会让人更加沮丧。这是为什么?? 02 ?真相是:这不是真正的自我接纳,这可能只是在逃避和压抑自己的欲望。妈妈的安慰看上去很正常,很多家长都在用,那小飞为什么更加郁闷?因为妈妈所有安慰都在做一件事:压制小飞的欲望。不和他们比踢球、不去练球、和他们比文化课、安慰自己他们练了很多年......那又怎样?无法改变技不如人、被取笑的事实呀。小飞选择独自练球,说明了他是有欲望的。他的欲望很简单:提升技术、摆脱被取笑的耻辱。但妈妈这种盲目的安慰,不但没有激发他去满足欲望,还拉他远离了真实的内心渴求,能不郁闷吗?自我接纳,不等于逃避欲望。逃避欲望,无法带来真正的豁达。在日本电影《不求上进的玉子》中,玉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无欲无求”少女。大学毕业后的她在家蜗居了好几个月,和离异的爸爸一起生活,迟迟没有去找工作。每天在家里除了睡懒觉、看漫画、看电视骂社会环境太糟糕、等爸爸给自己做饭之外,其他事情都不做。一开始爸爸还会催她找工作,在她一再敷衍之后,爸爸索性不再给她施压了。但尽管日子过得懒懒散散、无忧无虑,玉子却从没有过一次真正的笑容。她内心深处有想要独立的欲望,但却常被各种恐惧所打败:偷偷写了求职信,却因担心投出去后没人回应,索性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她喜欢杂志,悄悄拍了好看的艺术照,后来怕评价不好,让人把照片从橱窗上卸下;爸爸有次不小心看到她的求职信,给她买了一块贵重的手表作为鼓励,她却抓狂地拒绝这份礼物,害怕辜负爸爸的期待......人越是逃避欲望,就活得越疲惫。当遇到走入职场独立生活的同学时,她只能低着头,敷衍几句后逃跑,对自己的现状感到自卑;当和别人聊起爸爸时,她抱怨爸爸没能逼她离开家,没催她活得更像样......就像放弃了晋升的朋友一样,她身上有种隐隐的自我嫌弃和自我贬低。这样的平淡生活,他们都过得不太幸福。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懒”;但事实上,逃避欲望的动力,并不是一个“懒”字可以概括。? 03 ?逃避欲望无法让人快乐,那为什么我们还是一再去做呢?事实是:在人类潜意识中,逃避欲望是很有用的。首先,逃避欲望让人有安全感。接纳和满足欲望,意味着改变现状,意味着丧失,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环境,意味着要面对一切未知的恐惧。从整个人类进化史来看,我们的祖先一开始并不愿用两条腿走路,头重脚轻容易跌倒,还给脊椎造成很大的压力。但天气不管这些。天气变冷之后,果树变得矮小,人没法在树上自由跳跃,又要保证不被饿死,有想活下去的欲望,于是不得不站起来才能够得着。只有冒着跌倒的风险,才能学会了直立行走,这个过程用了几百万年。今天小孩学走路,大人也只需在几米外张开怀抱,而不是紧紧抱着孩子不放手。满足欲望,意味着冒险,意味着丧失安全感。我们看到很多人重复的抱怨:天天埋怨工作就不辞职;天天抱怨过够了就不离婚;天天咋呼没钱就不去行动;天天嚷嚷胖就是不减肥.....本质上,是无法面对改变之后的未知结果。逃避欲望的第二个好处是:忠诚。实现欲望需要改变,改变意味着和别人“不一样”,意味着“背叛”。一类是现实关系的背叛,就是你的同学同事朋友家人等小团体。人之所以活在小团体是因为抱团取暖,你会发现人的朋友圈很相似,不管是文化背景职业爱好还是性格特点,相似的人在一起是安全的,因为我们是一样的,我们是“同类”。还有一类是过去的内心。这往往来自你的经历、养育环境以及养育者的关系,比如父母早年是软弱的、贫穷的、隐忍的,就会内化成为你的某个标准。对过去忠诚的力量常常被我们低估了。长期的贫困会让我们有“不值得拥有好东西”的感受;父母的软弱会将『不自信』传递给我们,这些都是多年经历形成的内心认知。万一自己成功了,变得太好了,反而会有内疚和惩罚的感受,相当于背叛了过去的熟悉的模式。所以,为了寻求熟悉的安全感和忠诚感,逃避欲望成了我们潜意识下的自发选择。但这一切,都只是潜意识的谎言罢了。? 04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卑的体验,因为在小时候周围的人大多数都比我们强。但同时,我们也有一种内在的动力,驱使着我们不断去成长,这个过程叫补偿和超越。实现欲望,是个良性的内在动力。健康的自我接纳,也包括对欲望的接纳。文 | 冰千里来源 | 武志红( ID:wzhxlx )

— The End —

标签:健康心理

常说这句话的人,都在偷偷压抑自己的欲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常说这句话的人,都在偷偷压抑自己的欲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