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好:
我是想要帮助你,并且得到你反馈的letmefly。
看到了楼主的问题描述,体会到楼主的焦虑与无奈。楼主讲了一件诱发的事件,是表弟找自己借钱的事情,但是同时也提到,在生活中还是有许多类似的事情,嗯,生活似乎并不是楼主想要的那么美好,想要在这里,为楼主送上一个温暖的抱抱。
其实楼主虽然说了许多的让楼主烦恼的事情,如孩子的问题,房间的脏乱等,可是我还是没有找出那个让楼主烦恼背后的原因。在这里,我想要先找一点理论性的东西。在认知行为疗法中,常常会提到一个概念叫认知三角。认知三角指的是,是认知,情绪,行为。我们的认知或者是想法,会引起我们的情绪,我们的情绪会带来我们的行为,而我们的行为往往会加强我们的信念。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比如楼主提到的问题,其实任何一点点不开心的事情,会引起楼主的情绪,就是焦虑,压抑,那行为就是逃避,喝酒。在这中间,我们没有看到你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或者是说认知是什么。也许在这事情情绪与行为的背后,你的认知是不是一个会处理事情的人。这是我猜的,也许还是有别的认知,如我觉得自己很失败,一点小事情都处理不好。那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行为层面就是想要逃避,情绪方面就是焦虑,这会再一次加强这个想法或者是认知。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说,我们人生常常会面临三大难题,一是职业,二是人际关系,三是爱情。同时也说,人类的所有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现在看来楼主所描述的,往往也是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那针对人际关系问题,阿德勒提出了一个观点,课题分离,就是谁的责任就是由谁来负责,如果用这个理论再来看一下楼主的问题,其实就是楼主常常承担了别人的课题。如表弟的问题,他向你求助是他自己的问题,但你接受不接受,怎么帮他是你自己的课题,如果你决定不投资了,你的课题就结束了。
那么楼主的焦虑是什么呢,是在害怕拒绝之后的关系问题还是觉得自己其实是有责任来帮助他的。因为在这方面,楼主没有具体描述,但是依据心理学的理论,这个焦虑的背后是有一个假设的,比如如果我不帮忙的话,我就可能会爱到长辈的责备,而获得长辈的认可对你而言是重要的。
那要如何来应对现在的状况呢,显然,喝洒解决不了问题,我相信楼主一定也是自我觉察到这一点了。所以楼主才会在这里求助。嗯,其实还是很佩服楼主的勇气的。
那么改变的第一步就是找出造成自己内心的恐惧的假设。陈海贤老师在《了不起的我》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心理的X光技术。一共是分成了4步:
1. 写出我们想要的目标:如对楼主而言,就是不要逃避,焦虑
2. 写出我们目前所做的与目标相反的行为:对楼主而言,目前来说就是喝酒
3. 这些不好的行为,有没有隐藏的好处:不改变就不用承担改变所带来的后果,责任,可以缓解我们的焦虑
4. 这些隐藏好处背后的假设:我们有上面的认识,一般是基于我们的理论假设,我们行动的理由不是因为别人怎么对我,而是因为我以为别人会怎么对我。如果我拒绝了对表弟的帮助,我可能会得罪长辈(这个假设是我猜想的,因为没有和楼主具体聊聊)
改变的第二步是验证你的假设。这里面有两种方式,一种方法就是什么也不改变,只是观察这是假设还是现实,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在不同的日子里做相反的行为,比如单双日,或者如果这样做,改变也太大,一周只有一天用来改变。观察这两种行为是不是会有不同。当我们发现,别人不会以我们以为的方式来对我们的时候,改变就会发生了。对于楼主而言,如果我试着不逃避,会发生什么,如房间很乱,楼主去收拾一下,而不是逃避。看看会发生什么。
改变的第三步是让改变看起来很小,或者是说小步子原理。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只要推倒一块,改变就会发生下去,在这里的时候,陈老师提出了使用奇迹问题,假设问题解决,你现在可以做的第一步是什么,在这里,陈老师指出我们如果往前看,往往会看到困难,可是往回看就是可以看到方法与路径,因为奇迹问句提问的方式是假设问题已经解决了,我们只是在找方法,就可以绕过我们心理舒适区的防御机制。如果过上一段时间,楼主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理想自我,不在喝酒与逃避,也许现在可以做的就是观察一下自己原来的处理方式就可以了。
第四步利用环境的力量,也称为场的力量,其实我们都知道卧室是用来睡觉的,书房是用来看书与学习的,就是说我们会将不同的环境用来做不同的事情,这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回路,也有人称之为状态依赖。当然,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孟母三迁》也是说明环境对于我们是有影响的。创造一个没有洒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楼主可以用来读书,运动,但是没有酒。
第五步利用情感的力量,记得电影《流浪地球》中的那个场景,从概率上来讲,吴京自我牺牲的行为挽救地球成功的概率极低,可是这个时候,我们选择了希望,然后所有人都行动起来了,这是情感引发行动最好的例证了。楼主可以找自己的好友,一起聊聊自己的困惑,也可能获支持,还可能加强与他们的关系。当然,楼主也可以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进行自我的成长吧。
最后也不忘反思了一下改变本身,就是我们在改变的时候,要反思,我们为什么要改变,如果盲目改变,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吧。
改变其实是有两种序列的改变,称之为第一序改变,就是在内容本身上进行改变,如切蛋糕,怎么切,多大比例,不管用那个方案,本质上还是只有一块蛋糕,这是第一序的改变。第二序的改变往往是系统或者是规则方面。如还是切蛋糕的这个例子,如果我们的思维是做大蛋糕,那这个分蛋糕的比例看起来好象没有变,可是我们每一个拿到手的蛋糕还是变多了。
希望可以帮到你,并且得到你的反馈,关注与点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