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小伙伴:
你好!
有调查研究表明,“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和人生没有意义”,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将这种心理状态称为“空心病”。
由此调查,会发现很多年轻人,个人条件优越,内心却像一个空洞,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活着,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他们可能会是这样的:
只会微笑,害怕展现自己真实的情绪。
老是在照顾别人,却不善待自己。
工作让人精疲力尽,意义何在?
渴望爱与理解 ,但从未感到过满足……
无论你是谁,你的父母都是你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人,因为他们对你的自我感觉产生了深刻且久远的影响。
在早年的养育环境当中,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不断的真实的亲子互动中,婴儿通过父母的反馈来了解自己,塑造自己。
从妈妈的笑容中,婴儿能够感知自己很开心;
通过妈妈的拥抱,婴儿会感知到自己很安全;
通过妈妈闪耀着光芒的眼神,婴儿会知道自己很棒;
从妈妈的紧张反应当中,婴儿能够感受到自己举足轻重。
如果父母对孩子常常是忽视的,或者是父母自己的主张和需要占据了孩子的内心,那么孩子在父母的这面镜子面前,没有办法映照出自己,自我也就没有办法得到确认。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虽然会有良好的社会功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也可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但是会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从而出现空心的状态。
走出空心的状态,找到真实的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也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无可救药,有时,无所畏惧的寻求帮助,获得一个关心你,有能力指引你走出困惑的人的支持至关重要。
祝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