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不要让所有的问题,都成为你的问题!”
这是让所有存在完美主义与强迫思维的人的解脱方法,因为太过在乎所以很难摆脱追求更好的心态,因为追求上进,所以很难摆脱“完美主义”执念,而这样的行为结果就是不断的进入行为强迫或者思维的强迫中~
从人类的根本习惯而言,人类的生活方式更习惯于顺其自然的生活,但是在逐渐与大自然的相处过程中,人类渐渐有了生活经验与智慧,因此这样的自我反思与开拓思维,也会反过来影响自我的身心状态,对我们身心施加影响。
1)因为紧张,所以上台演讲之前,会做更充足的准备。
2)因为需要上台演讲,所以过于紧张,无法张口说话。
这里的第一种情况,还是第二种情况,都是彰显环境与自我的相互影响的作用,因此过度的思虑或放松,其实都会引起反向效果,最适宜的情况是把握好合适的度,不要超过能够维持平衡的节点。
生活中的,为了追求理性状态,过度的耗费精力和时间其实就是失去了把握平衡点带来的损害,可能是身体开始出现亮起红灯,又或许会是因为过度在意某些意义而心力耗竭,明明是为了开心而去追求的事情,最终换来的是更大的不开心,问题是自己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到底出现在哪些环节,于是,我们更加焦虑,不安,遗憾,悲愤,事情到底怎样去处理才能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似乎这个答案非常艰难,但是当我们倾听内心,就会知道答案一直都在我们的内心,也就是我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我们一直都知道,只是从未认真去看见、倾听。
而每一个阶段,我们内心需要的都会不同,就像有的人渴望一份好工作,而有的人就是渴望得到不断的晋升,这就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虽然年龄、生活的环境都会大致相同,但是我们的选择仍然会存在不同的选项,而找出内心真正欺望的答案,就是将注意力拉回现实,同时把握好期望,不要执着于表象的事物,我们的关注力就会从外界逐渐拉回关注到自我的内核。
就像题主提到的,“总是追求完美,希望得到最好的,但是又无法确定最好的”,这就是与自我和现实非常脱节的关系,从原本的希望得到一个有益的帮助到,只求关注到是否是“最好的”,逐渐脱离了与我之间存在的切实的关系,我的目的发生了转变,但是我并没有意识到,导致这样的想法变得漫无边际,脱离了掌控,而现实中是否存在能够满足我的“最好的”选项,这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验证的事情,但是由于时间和精力我们无法一一验证,这样问题又变成了更大的问题,而我就会成为是问题的中心,这样的感受就会变为负担与压力。
怎样才能打破情绪的“恶性循环”?
1、首先要接受自己的缺点,看清目标。
不论是否是追求完美主义,我们都逃不掉在生活中需要不断的“做选择”的命运,因为我们的生活都是由自己的选择而来,我们对自我的选择负起完全的责任,这不但是保持生活平衡和感受的方法,也是与人和谐相处的方法,不然每个人都不愿意对自己的选择做负责,这个世界无法保持和平,更谈不到幸福。
所以,对与像题主或者像我一样总是由于追求完美,陷入强迫思维和行为的人而言,首先需要接受自己存在的缺点,而后是对结果负起责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明白过程可能并不会总是一帆风顺,有时还会出现非常难以接受的情况,但是不论怎样我尽了力,我对自己就是交了最满意的差,至于过程中的不完美的经历,这就需要“该归谁管,就需要谁来负责”,这么做就会让自己脱离凡是都喜欢将事情乱成一团,非常拧巴的状态,而是从解决问题导向去处理问题,但是又不脱离实际。
2、接受别人的缺点,适应与成长。
小孩子之间相处模式,一般非常简单,看不顺眼他们就会直接说出来,或者直接打一架,因为他们还没有发展出更为成熟的认知,因此只能通过发泄情绪来缓解情绪和平衡情绪,但是成年后的我们,显然无法继续这样做,因为我们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而完美主义,之所以会招来痛苦,就是因为我们喜欢将所有的问题都去掌控与控制,不停的去填补和想要修正,这使得我们耗尽精力,同时得罪了想要来帮助自己的人,也许我们周围的人存在明显的缺点,但是他们并不知情,我们可以善意的指出,也可以表达希望对方改正的想法,但是我们没有权利控制结果,即需要尊重他人的选择,这是边界感,我们无法越界去处理,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接受和允许别人存在“缺点”,如果这样的缺点无法忍受,我们可以选择离开,但是如果是家人或者更为亲密的关系,我们也只能去面对,但绝不是去控制,因为适应与学会接纳别人的缺点,就是年岁渐长,需要不断成长的方向。
3、目标清晰,灵活应对。
就像是选定医院,如果你是初次去医院,也许连路都需要自己先提前查一遍,第二天去医院,就能更顺利的到达,而一件事情的完成,通常不会这么简单,中间还有许多程序,都需要我们去确认和检查,这就是大家讨厌生病的原因^_^,但是当我们需要外界的帮助时,我们仍然需要“专业”的帮助,因为对于自己不娴熟的范围事情,我们的经验有限,需要得到专业人士的帮助,但是如何找到一个满意的“医生”,这也是需要不断尝试的事情,但是切记只是为了追求“更好”而去选择所谓的最优选择,我们需要的是权衡自己的资源(精力、金钱等),去找到允许的范围内最合适的选项。
只有,在合理与合适的范围内,我们才能真正做出内心最满意的选择,选择过后也不会出现内心负担感重的现象,而对于选择的“对象”给予充分的尊重,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分享快乐与幸福的方法,而目标不清晰,总是在幻想中去期望,这会让我们失去生活中的灵活性,变得束缚难忍。
祝一切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