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有幸看到你的求助,愿我的分享能够给你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也为你对自己看似不恰当的喜好有这样的觉察而点赞。
我想对你说的是,行为举止有对错,但行为举止背后隐藏的需求没有对错。也就是允许并接纳你自己会喜欢女装,虽然这种爱好倾向不符合你的性别认同,但尝试去觉察在你看到女装的那个当下,内心除了喜欢还有什么,比如,对女性身上那一部分柔韧的渴望,渴望被关怀,被体贴,被爱抚,被倾听,被陪伴……
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荣格提出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两个原型。阿尼玛是男人心中女性的意向,也是男人对女人的个人情结。而阿尼姆斯是女人心中的男性意象,也是一个女人对男人的个人情节。在荣格看来,一个心智健全的男人或者女人必须把自己生理性别上的原型以及心中的异性意向活出来,那么他才是一个人格上足够健全,心智足够成熟的人。也就是一个男人不仅要活出他作为男人的那一部分生命力,同时也要活出他内心中女性的那一部分生命力这样他才是一个健全,完整的人。
所以,你对女装的喜爱背后某种程度上是在以这种方式来回应自己内在那一部分女性的意向,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因为家庭养育方式,文化习俗等不允许你更多表现出自己内在女性意向的那一部分,比如,我们的文化很难接受男孩哭,穿戴漂亮,打扮漂亮,把男孩的温柔,冷静沉着更多解读为懦弱,没有男子气,娘娘腔……这些观念会在无意识中伤害到男孩的自尊,但男孩们出于自我保护,只能选择压抑,隐藏自己的内在这一部分女性化的意向,而这一部分女性化的意向并不会因此而消失,那么他们只能通过投射的自我防御机制表达出来,那就是对女装的喜欢,你说呢?
根据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的五阶段论,我们成年后的性偏好,性取向更多源于性器期(俄狄浦斯期)是否顺利完成了对同性父母的身份认同。每一个孩子在这个阶段更多对自己的异性父母有本能地亲密感,这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早的两性情感的萌芽,孩子因为对异性父母过分的亲密感而对同性父母产生了强烈的愧疚感,羞耻感,为了更好地缓解内在的愧疚感,羞耻感,孩子会通过认同同性父母来转移,释放这一部分痛苦的情绪情感。当然,在这个时候,很多孩子是需要得到父母有意识地引导才能更好地度过俄狄浦斯期,否则,有一部分孩子就可能会固着在这个阶段,那就是孩子没有完成对同性父母身份的认同,这可能就会影响到孩子成年后的性偏好,性取向或者亲密关系。
也就是你成年后所表现出的对女装的喜爱,某种程度上是对俄狄浦斯期母亲无意识的亲密感的投射,可能在那个当下,母亲对你在情绪情感上是比较忽视的,不敏感的,也就是在那个当下你对母亲本能的亲近感,亲密感更多被拒绝了。当然,这是需要你尝试有意地去觉察的。
而当你已经对自己当下看似不恰当的喜好有了觉察,你就可以尝试在这份自我觉察力的引导下,通过自己主动地学习成长做出适当地调整和改变。
但是改变的前提是接纳,就是允许并接纳自己会对女装爱慕,喜欢。然后通过对自己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喜好地了解,以更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在的女性意向,比如,通过尝试建立一段滋养的亲密关系。通过自己主动地学习成长去疗愈早年在与母亲相处的过程中那一部分情绪情感上的匮乏和欠缺。
所以,不要因为自己有这样的喜好而自卑,内疚,自责,某种程度上是你内在完整人格的表现。当然,如果是因为早年的创伤,那么当你的创伤被看见时,只要你愿意,你同时也就具备了疗愈的能力和资源,你说呢?
所以,所有在你看来不恰当的行为状态可能都是在教会你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