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五月?| 作者星星 | 编辑秋里?| 责编至亲的离世,意味着什么??再也见不到的音容笑貌,再也传达不了的感情,再也弥补不了的遗憾……人生这块完整的拼图里,好像突然就缺失了一块。看不见的内心,出现了一个再也无法填补的空洞。如何面对这样一场重大的丧失?该以何种形式面对之后的生活?以后我还有“资格”或者“能力”感到幸福吗??清明节刚刚过去10天,五月执笔写下了她面对这一切的经过。或早或晚,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她的经历也许能给予你一点温暖与力量。01至亲毫无预兆地离开我连眼泪都流不出来在写下这段文字前,我以为自己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去面对曾经那道抚不平的伤疤。毕竟已时隔两年,毕竟我也有所成长。但当所有记忆在脑海中涌现,我发现自己的视线还是逐渐变得模糊。那是年初,当时我辞了工作,在家备考心理学研究生。我是个恋家的人,原以为在读研前可以不留遗憾地陪伴父母一年,没成想所有的美好都定格在了年的4月。?那一天太过于平常,以致于在往后的日子中每每想起,我都无法捕捉到预示这一场不幸发生的蛛丝马迹。爸爸像往常一样一早就出门爬山,回来后还没到饭点,所以洗完澡他便打算躺下休息一会儿。我在隔壁书房看书,妈妈在准备午餐。这本是普通而美好的一天。直到听到房间传来妈妈无助的呼喊。看着倒在地上、呼吸微弱的爸爸,我手足无措地给他做着心肺复苏,心里不断祈祷他能睁开双眼。就这么一遍、一遍地按压,我不知道自己这个动作重复了多少次。?当医护人员赶到,我起身,站在一旁,看着他们奋力抢救,看着他们宣告失败,看着妈妈在一旁哭成泪人,看着闻讯赶到的亲戚朋友在诧异中默哀。?我就只是这么默默看着,仿佛一切和我无关。?过后的每个日夜,每当想起这个场景,我都会哭,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偏偏那一天,我哭不出来。之后的那些日子,似乎就都变得模糊了。?每当身边人给予我安慰,我都笑着告诉他们:我在学心理学,我不会有事的。?但,真的不会有事吗??从那天起,我收起了衣柜里的裙子,告诉自己这个家需要一个男性角色来维系;我不再接受异性的好意,担心这是对刚刚失去爱人的妈妈的刺激;我逐渐减少社交,要求自己以妈妈为中心,因为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还能怎样安慰她破碎的心。当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对劲,我已经发展出了恐怖症,并且可能维持了一段时间的轻度抑郁。?我还是很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心理学,虽然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不足以让我进行自我疗愈,但起码在问题变得更严重之前,我主动去求助了心理咨询。?因为疫情的关系,在年6月我开始心理咨询的时候,选择的是线上的形式。?其实也是因为,爸爸的离开让我潜意识里要求自己变得坚强,所以现实中的见面可能会让我无法轻易打开自己,但隔着屏幕、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叙述这段故事,会让我的防备更容易卸下。02一切都是我的错吗??第一次咨询,沉默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但时至今日回忆起来,或许我的转折也从这里开始。我断断续续地讲述过去两个月发生的那些事,语气平静得仿佛在讲述别人的故事。?讲完后,我保持缄默,等待屏幕里那位专家作出宣判。?但她也只是沉默地看着我,眼里是我猜不透的情绪。我无法忍受这种令人煎熬的宁静,还是主动开了口:“老师,我现在正在考研,但我感觉到自己受这件事情的影响已经没有办法专心备考了,您可以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吗?”?她没回答我的问题,反而向我提问了:“在此之前我希望你能回答我一个问题。你来参加心理咨询,是想要获得什么呢?”?我不知道。或许是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劲,迫切需要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或许只是受够了自己这副自怨自艾的样子,需要一个人帮助我重新振作。?“我很害怕。我在想妈妈会不会也像我一样,被这件事反复折磨着;万一我考上了研究生,又要离开家,妈妈会不会觉得孤单。我也害怕周围人对我的想法,会不会觉得,是我没有能力救回爸爸;会不会觉得我不够伤心,甚至对爸爸的离开表现得冷漠,是一种不应该和不孝。爸爸会不会也在怪我,把自己搞成这个样子,没有能力照顾好妈妈,没有办法支撑起这个家……”?“或许在你照顾其他人的感受之前,有试着先照顾好自己吗?”?“我?我的感受重要吗?谁又会在意它呢?”我微笑着,但应该比哭起来的时候更难看吧。“我会在意。我相信你的妈妈、你身边的人都会在意。但重要的是,你自己也应该在意。”屏幕里的这个人,一直注视着我的眼睛,或许是想要表现出她的在意,而我也似乎切实感受到了她希望传递给我的温度。她继续说:“我希望你明白,心理咨询从来都不会告诉你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咨询中发生的所有改变,更多是在于你自己是否希望让它改变。”在于我吗?但如果我能做到的话,还需要坐在这里吗??“同样作为一名母亲,我会想告诉你,你还是可以做一个孩子,你不必逼自己坚强。?但作为一名咨询师,我会充分尊重你的意愿,如果帮助你在短期内减轻由于你父亲突然离开所带来的困扰是你希望的,我们可以以此为目标共同作出努力。?但我还是希望你看到自己真实的需求,面对真正的自己。”?又是一阵长久的沉默。?自从那件事情发生以来,我一直都认为是自己的错。?如果我能够早一点发现异常,如果我学过更专业的急救方法,甚至是,如果我那一天能够用什么理由把爸爸留在家里,结局会不会有所不同。?正因为这样偏执的想法,让我对爸爸的家人朋友,尤其是妈妈,充满歉意和愧疚。?也因此,我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收了起来,似乎我的快乐是错的,我的顺遂是有代价的,我接下来的人生,都应该背负着这道伤疤活着。?在接下来两个月一共八次的咨询中,似乎有什么已经悄悄改变。明明关于那件事情的所有记忆还在,明明伤感、愧疚的感觉还在,但我似乎不再害怕去直面这一切。?我还是会希望自己以男性的坚强姿态去充当这个家庭保护者的角色,但我也把内心的小女孩释放了出来,她依然可以让情绪自由地表达。我还是会一切以妈妈为先,但我也选择和自己和解,和妈妈约定好,我们都要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只要亲情的联结存在,家就永远都在。在最后一次咨询中,咨询师问了我一个问题:“现在还会经常想起爸爸吗?”还是会的,只是记忆不再定格在他离开的那天,不再充斥着内疚和无助的情绪,而是更多回忆起过往快乐的场景。《寻梦环游记》里说过,一个人真正的死亡,是被世人遗忘。我偶尔还是能在梦里与爸爸团聚,只要我小心珍藏好这些记忆,他就会永远活在我的心里和梦里。过去的日子,关于爸爸的种种不断刺痛着我,成为无法驱散的阴霾。但如今,爸爸已然成为一道光,陪伴着我重新出发。03我们什么都没忘记但是心在慢慢复苏?年,我如愿考上了心理学研究生。面试的时候,导师问我为什么会选择临床和咨询方向,我再次平静地叙述了那段故事,以及自己接受心理咨询的经历。?我的想法很简单,曾经我也有过黑暗的日子,有人牵着我的手带我找到了一束光;或许在未来,我也能够成为别人的光,帮Ta照亮前行的路。?清明假期,我回了一趟家。原本还担心着妈妈的情绪,但我们坐在爸爸灵位前时,却能够平静甚至微笑着谈起过去的种种。?我们都没有忘记爸爸,但是都能够继续往前走了。?妈妈已经能够一个人好好生活,我也有了正在为之努力的目标。我们挽着彼此的手前行,过去就让它停留在过去,回忆并不会禁锢前进的脚步。?或许还有很多人与我有相似的经历,我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劝你看开一点,劝你要坚强。相反,你可以流露出软弱,可以放肆大哭。?但也请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人愿意倾听我们的故事,抚慰我们的情绪,如果撑不下去了,可以不必再孤军奋战。- The End -丧亲之痛,之所以会让人难以承受和面对,是因为涉及不可取代的「爱与依恋」的断裂和丧失,同时往往伴随着遗憾、内疚、自责、悔恨等复杂的情绪和情感,心不甘,意难平......但离世之人肯定不愿生者一直哀伤地活下去。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家人,面对都是唯一的出路。要相信,你仍然可以拥有幸福和快乐。如果你遭遇了丧亲之痛,并且难以走出,那么,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一个现阶段非常有效的办法。↓?点击下方图片,速抢半价咨询优惠?↓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0
打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