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心理问题问答集锦 / 正文

抑郁了,你就玩一会儿…(抑郁症一瞬间就好了)

“游戏的对立面不是工作,而是抑郁。”?---斯图尔特·布朗01你会玩吗?张国伟,是个网红,特别会玩。天赋异禀的他,除了是一名优秀的跳高运动员,还是“国家一级龙吸水表演艺术家”、“物理实验小能手”、“变装达人”和“民间原创手工艺传播者”……自从年4月入驻抖音,短短三年,他贡献了3000多条原创短视频,平均每天2.740条,条条不重样。网友评价:国伟这孩子打小就聪明,创作没有瓶颈期。咱也不知道国伟有没有抑郁过?但他这么会玩,估计就算抑郁,也很快就能好。为啥说玩儿能治抑郁呢?这跟它的特质有关。玩儿意味着:1.不以结果为导向,不掺杂功利性目的。2.有内在动机,自发自愿,没有强制和约束,有持续进行下去的欲望。3.存在即刻反馈。4.专注而投入,自我意识和时间感降低,有“心流”体验。5.有控制感、平衡感。6.是愉悦享受的过程,忧虑会消失。7.包含不确定性或惊喜,存在即兴的潜能发挥。看到没,这些特点没有一条是增加压力的,条条减压。玩儿不同于埋头苦干。埋头苦干的本质是抗拒和忍耐,是不得已,是想逃离,是期待结果,而非享受过程。玩儿更多是即兴的,是无论得到什么,都欣然接受(在牌桌上悔棋往往是很扫兴的),是适应和创造,是享受过程,是不愿意结束。而埋头苦干,所有的价值和期待都在于结果,本质上是一种投资行为,整个过程都被压力所笼罩(大佬们乐在其中的鸡血状态,不属于此类)。压力并不必然会导致抑郁(极限运动员能享受压力),但抑郁却实实在在与压力有关(包括内源性抑郁)。没压力就不会抑郁(因为无聊而产生的类抑郁状态,其实也是在压力状态下的)。没压力,每天都乐……就像……玩儿真的减压。或者说,你的大脑需要在没有压力、没有恐惧的环境下,休养生息。谦儿大爷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玩儿》。书里说:“每个人的性格当中都有一种相同的天性,那就是和自然和动物的亲近,尤其是在现在这种紧张的工作生活中,残酷的竞争和压力下,这种心态能带给自己轻松和快乐。然而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的逼迫下,压抑了自己的天性,忘记了人原本应该这样生活。”谦儿大爷说得很对,玩儿是一种天性,任何对天性的过分压制都会让我们生病。而玩耍能让我们表现出最纯粹的人性和最真实的个性,使灵魂重新焕发活力。02玩儿就是活在当下如果你爱画画,就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一拿起画笔,时间“嗖”的一下就过去了。再比如在电影院看电影,时间总是过得飞快(除非确实是烂片,或者碰巧那天心事重重)。玩耍本身就可以让我们充分体验当下的愉悦。活在当下,就是活在具体的细节里,抛下抽象宏观的思维。活在当下,就是让你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摆脱社会性观念,摆脱所有与内在感受性自我无关的内容,只是去体验去感受。这种体验可以上升为思维并转化成我们心智的一部分(这种心智与习得的知识是不一样的) ,有益于成长。人类认知性自我(习得的那部分)的生成主要依赖于前人的经验。前人(父母、老师、书籍、媒体信息)将TA的经验总结出来,传授给我们,教给我们如何在世界上行走。这通常很有帮助,但这种间接经验也有很多局限。比如“尽信书不如无书”。前人这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刻板,你要结合着自己真实的体验,取精华去糟粕”。“你全听我的,还不如一句都别听,全靠自己呢!”前人说。真实的体验(直接经验)一定来源于一个一个当下的时刻,用自己的直接经验与前人给的间接经验进行比照,通过验证、质疑、矫正、重组,形成属于自己的独有的世界观。人类智慧因此延绵不绝。活在当下,就是让你获得真实的体验,与自己的情感产生联结。很多朋友不怎么相信自己,他们觉得自己的直觉不靠谱,反而倾向于全盘复制前人的经验(比如死读书、读死书),或者通过猜测来总结人生法则(与外界缺乏真实互动时,就会自己推断因果联系,事实上并不适用于人际交往)。这真的令人遗憾。人类是最高级的哺乳动物,动物等级越高,在困顿的环境中,抑郁的可能就越大。动物抑郁时,也会自虐,比如拔毛、转圈。但人类却是唯一一个有自杀意识的物种(有些动植物也有看起来像的“自杀”行为,比如虎鲸搁浅、铁杉树吸引雷电,但没有一个动物会因为单纯的羞耻或纯粹的荣誉而自杀,它们其实并不能理解自己终有一死,自杀是自我意识的代价,人类的欲望超越生存本身)。在安德鲁·所罗门所著《正午之魔:抑郁是你我共有的秘密》中,自杀动机被分为四类。第一类,冲动。第二类,将自杀当成雪耻,是对尊严的维护。第三类,相信死亡会改善当下的处境,还能解除亲人们的负担(事实通常恰好相反)。第四类,因为身体、精神或生活际遇等原因,不愿再承受生命之苦,认为未来可能获得的愉悦已不足以补偿当下的痛苦。如果这个分类是可靠的,那么可以看到,只有第一类自杀是出于生物性本能--冲动,其他三类都是自我意识的结果,或者说是认知思维的结果。斯图尔特·布朗是美国游戏协会(NationalInstitute for Play)的创始人,他在《玩出好人生》中提出:“玩儿”是“一种吸引人的、明显没有目的的活动,提供了乐趣并暂停了玩耍者的自我意识和时间感。它也是一种自我激励,让你想再做一次”。这个概念告诉我们,玩耍是轻松有趣的,玩耍的时候自我意识很弱(自我意识是从外部看自己的结果,类似于元认知,动物就没有自我意识,因为它们只能站在主体的角度来感受自我),并且会忘记时间(“心流”状态)。我们人类的情绪总是有种向外释放的冲动,这是生命力的体现。如果情绪在平时得不到足够的表达,就会出现各种不良症状,如忧郁、焦虑、自伤、情绪失控等。这时,休闲、睡眠和自由自在的玩耍就都是我们解除控制和放松心情的良药,它们把我们从现实生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玩乐的无功利性特点是缓解压力的重要法门,当我们开始关注眼前之物,真正进入“存在”状态时,那些消极能量便丧失了他们的影响力。孩子们是自由玩耍的高手,原因在于他们从不会让玩耍有超越自身的意义。玩儿的时候,孩子们只是立足于感受,完全不会根据结果来决定自己的价值。他们对玩耍没有任何“担忧”和“压力”,玩耍的过程中,只有角色不同,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比如国王和乞丐都只是角色)。他们的自我感受在玩耍时被强化,一切社会性信息都被屏蔽(比如家境、成绩)。但遗憾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的我们却渐渐丧失了自由玩耍的能力,生活变得严肃起来。很多养育者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导TA “生活是严肃的”,“要用所有的时间来学习、赚钱,变得更博学”。于是,我们的头脑被越来越多的习得性认知(固定思维)绑架,天马行空变得不可理喻,奇思妙想被当作不务正业,大脑的创造性功能被压制,甚至退化。我们无法再纯然的感受当下,逐渐变成未来的奴隶。03越会玩儿,越聪明但,好消息是,人类的大脑并不会因生理年龄的增长就停止发育。玩乐在任何年龄段都能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增强我们的复原力、免疫力、创新性,帮助我们改善人际关系。韦东奕老师是绝顶聪明的人,数学是他的玩具。但除了智商高的聪明,还有另一种形式的聪明--灵活性强的聪明(韦老师在工作时也灵活,但我们这里的灵活指的是弹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剑桥大学霍姆顿学院的戴维·怀特布雷德博士说,“(人类)之所以拥有惊人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得益于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最初便来源于自由玩耍,它是大脑在默认模式(无意识状态)下信息重组的结果。创造性的工作或者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工作都特别需要灵活性,这种能力跟分析性思维(一次前进一步)不在一个脑区。分析性思维很多时候都依赖经验,比如推理、演绎、归纳。但经验用好了是财富,用不好就是枷锁。经验库需要不断翻新、淘汰、更迭,不然头脑容易固化,会自我蒙蔽。与动物仅依赖本能生存不同,人类大脑是分析性思维和弹性思维共同运行的双引擎系统,是人类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而进化出的高级功能。大脑有许多重叠的功能区,神经之间的连接是互惠的。和同伴们一起玩乐的经历能够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群中自如生存。玩乐中,我们彼此支持,锻炼社交和化解冲突的技巧,建立亲密的联结。我们尝试着处理突发问题,应对不确定。我们模仿、创造,练习情绪调节,建立多元思维,学会坚持、妥协与平衡,我们承受失败、分享快乐。玩乐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允许我们探求新奇(达尔文就是在海边和花园里玩耍时开始对生物进化产生兴趣的)。网球场上风云变幻,牌桌上波诡云谲,这都需要我们调动大量身心功能加以应对。球技、牌技在一次次看似重复又并不相同的训练中得到提升,我们的经验变丰富了,应变能力提高,对细节的把控愈加成熟,机体细胞和脑神经都变得又多又粗壮。这些本质上都是对大脑的训练,对大脑的训练,让我们更聪明。比如手指的灵活度就与数学能力有关。练习弹琴不仅能让你感受到音乐之美,还能提高你的数学思维能力(反之,好像并不成立)。除了自我功能的提升,人们在放松或者心情愉悦的时候也特别容易产生灵感和创意。这时弹性思维的大门被打开,看似无关的信息涌现在大脑中,思绪沿着神经束随意游走,就像漫步在陌生城镇蜿蜒的小巷。在这段时间里,因为不受外界刺激的干扰,大脑反而能注意到一些微弱或容易被忽略的信号,伽马波便产生了(类似于冥想)。伽马波的波长与我们平时观察到的脑电波波长不同。神经科学家认为,伽马波的作用在于将来自大脑不同区域的微弱信号联系在一起,使我们产生洞见和顿悟。神经系统就这样将大脑中的海量数据重新组合,触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直觉智慧。04玩儿与干是一对好朋友很多人曾经受到这样的观念影响:玩乐是罪恶的、是无用的。现代社会确实非常趋向于功利,认为只有有组织的、严格的、竞争的、能带来明确好处的行为才是有价值的。以至于,当有一项活动无法授予我们以技能或利益时,我们就觉得不应去做。还有一群在社会学中被称为“工作伦理派”的人坚定地认为休闲和玩耍会导致社会滑坡。但这种对自己非常严格的生活方式,可能升级为一种病症。匈牙利神经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师费伦齐在20世纪初就发现,他有好几位病人都在周日呕吐和头痛。最终在排除掉其他生理因素后,他发现这些症状其实是对周日假期自由的一种潜意识反抗,这些病人有着强烈的自我约束,对放松有罪恶感。事实上,工作与玩乐压根就是一对组合,完全无法独立存在。玩乐给我们提供活力,带来新鲜和生动的现实感。工作为我们提供物质支持和社会价值。再富有的人也必须做一些事情(比如慈善捐助),以获得社会认可和存在的意义感。而玩乐和工作的结合却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比肩牛顿、爱因斯坦的天才人物的香农(计算机和通讯行业的祖师爷),一生就都在兴趣和玩耍中度过。他发明了可以自动穿越迷宫的电子老鼠、能够散步的“建造模型”龟、首台能下国际象棋的电脑、可以使用罗马数字运算的计算机、私人定制的独轮车队……自称“资深业余杂耍者”的他甚至为自己深爱的杂耍技能撰写了专业性文章,并给出了定理:(F + D)*H = (V + D)*NF =?球在空中停留的时间D = 球在手中停留的时间H = 手的数量V = 手中无球的时间N =?抛接球的数量这些在当时看起来毫无用处的研究(将信息变成0和1,香农经历了整整八年的艰苦思考,但直到二三十年后现代通讯设备大量出现,人们才意识到这套理论的价值),与那些纯粹以搞笑为目的“无用的发明”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于香农而言,这些都是严谨的数学分析的对象。“虽然我的房间里摆了很多奖,但我并不认为我受到了争取奖项这种想法的激励。我的动力源自好奇心。我从未受过经济收益的驱动。我只是好奇事物是如何组合到一起的,或者何种规则体系控制了某种情形,有没有哪种定理能够决定可能或不可能。最主要的是我想了解自己。”香农说。浓厚而单纯的兴趣,让他心无旁骛。05怎么玩儿?当我对来访说 “你需要多一些玩耍”时,他们的苦恼在于“我不知道该怎么玩”。怎么玩?答案是:任何能让你感到持久幸福的行为都是可以的(刷剧或者暴饮暴食属于短暂的愉悦,之后会再次陷入空虚和无聊)。甚至经常的“无所事事”,只要能为你带来持续的活力和满足感,就都是应该被鼓励和支持的。能够自娱自乐意味着可以自我激发,在没有伙伴、电子产品和外来任务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拥有愉悦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白日梦也有它的价值)。在多数情况下,玩乐只是一种催化剂。只要一点点实实在在的快乐,就能让积极情绪螺旋式上升,使我们在做其他事情的时候,都更快乐。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行为中掺杂了任何的虐待、残暴、控制、强迫或不公平的成分,即便看起来只是一次恶作剧,那它也不符合玩耍的定义,必须被彻底否定。简而言之,可以被称为真正玩耍的行为就是要符合之前说过的七个特点:1.不以结果为导向,不掺杂功利性目的。2.有内在动机,自发自愿,没有强制和约束,有持续进行下去的欲望。3.存在即刻反馈。4.专注而投入,自我意识和时间感降低,有“心流”体验。5.有控制感、平衡感。6.是愉悦享受的过程,忧虑会消失。7.包含不确定性或惊喜,存在即兴的潜能发挥。在生活中,什么样的活动能够带给你持久的幸福感,就尽可能地通过参加这类活动,来增强自己的生命活力,无论它是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教授(“心流”的概念就是他提出的)所定义的主动式的休闲(需要动些脑筋、花些心思才能享受到乐趣的活动,比如下棋、看书、烹饪、打篮球、水彩涂鸦)还是人和人之间朴素的互动(聊天、游戏、即兴表演、随意起舞)。或者,如果实在不行,就去看看网红张国伟吧。?也行。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白兔子大人(ID:RabbitWhite-XY)文:萧薇?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注册心理师,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硕士,同济大学工学博士。)责任编辑:一只梨

42

打赏(1)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