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心理问题问答集锦 / 正文

我家的怨种孩子到底在想什么?!(我家的怨种孩子到底在想什么呢)

作者:心是孤独的猎手编辑:阿某美编:N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原文标题:我家的怨种孩子到底在想什么?!丨《儿童心理十万个为什么》养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多少父母可以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呢?孩子的一声啼哭、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父母都能清楚其中的含义吗?这就需要解密大全——《儿童心理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的内容分为两大方面:孩子的心理发展与孩子的生活课题。每篇内容不仅以问题形式来阐明孩子在心理发展现象、特点和规律方面的心理学知识,而且还阐明孩子在生活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背后的心理学知识。阅读《儿童心理十万个为什么》,读者(尤其是家长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成长过程。以下便摘取了两个小节的内容,告诉各位家长,该如何去理解儿童的心理,以及如何更好地、正确地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孩子喜欢童话故事?孩子总是很喜欢童话:无论是听童话、读童话、讲童话,他们好像对童话永不厌倦。他们对不同葫芦娃的技能如数家珍;他们十分熟悉哪吒的法宝——乾坤圈、混天绫、风火轮;他们对齐天大圣的故事也了如指掌,就连有哪些妖精都一清二楚。我们不禁想问,童话到底有什么魅力,让孩子对它“情有独钟”?首先,童话契合儿童健全人格发展的心理需要。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本我”是指我们最原始的本能和欲望,它遵循快乐原则,一味追求满足;“自我”则代表理智和常识,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对于儿童而言, 他们往往在满足本我需要和自我需要之间徘徊,而这一成长过程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而在童话故事中,复杂多样、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与多维人际关系的演绎,为孩子解决矛盾冲突创造了条件,并促进儿童人格的顺利发展。比如,孩子通过阅读童话故事《丑小鸭》知道了“一只鸭”如何变成“一只天鹅”,在故事中更加理解了成长的意义。其次,童话帮助儿童疏解和转换心理冲突。根据荣格的原型理论,童话的母题都是现实原型的写照,并通过象征、投射等方式外显。儿童有着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但是因为语言、思维能力等的不成熟,他们无法自由表达内心情感,这会引发儿童的心理冲突,他们只能在童话中,有意与无意之间,将自己内心的情感活动投射在童话人物身上。移情是孩子进行情绪情感投射的一种重要方式,他们很容易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并且产生一种感同身受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会衍生出友谊、责任、勇敢、善良等美德。就像孩子们很喜欢的《冰雪奇缘》里的艾莎和安娜公主,孩子们不仅仅只是copy她们的造型,也会理解艾莎和安娜的勇敢。最后,童话世界有助于孩子放飞想象的翅膀,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纯朴的童心是自由的、充满活力的,童话不仅能够消解孩子心中的消极情绪,还能使孩子在有限的条件下,展开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想象空间。孩子喜欢童话,然后呢?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读童话并且帮助孩子养成受益一生的阅读习惯呢?与孩子一起读童话。童话不仅是孩子的精神伙伴,也可以让父母重拾儿时的记忆与温暖。与孩子一起阅读童话、讲述童话,是促进亲子关系、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好方法。引导情感体验与明辨善恶观念。童话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是非善恶分明,阅读与分享童话,在丰富孩子情绪情感体验的同时,可以让孩子初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从阅读童话开始,建立家庭阅读氛围,培养孩子终身阅读的习惯。家长与孩子一起读童话,分享喜怒哀乐,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还可以丰富家庭的整体阅读氛围,同时可以促进亲子关系,深化家人之间的悦纳与理解。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养育者, 家长的情绪和行为会对儿童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家长想要了解儿童心理不仅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了解孩子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更要从养育者自身出发,看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去的影响,从而给予孩子更好的养育与关爱。“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多优秀啊!”这句话似乎已经成了一些家长的口头禅。在家长会上,一些父母会从孩子的长相、个性交流到成绩、特长等方方面面,不甘示弱。看似交流,实为攀比。但是孩子真的能如父母所愿,向“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不断成长、提高吗?研究证明,事实并非如此。首先,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会引发孩子的消极自我评价。当家长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时,孩子就面临着一种被比较的局面。在面对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时,他们会感到焦虑、自卑。当孩子自我评价降低时,其他行为(如成就行为等)也会受到影响。与成绩较好的同学比较会降低成绩较差的孩子对学业的投入和努力程度,这些孩子的学业成绩反而可能会下降。其次,被比较带来的消极情绪还会导致孩子厌烦、回避父母。如果父母长期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最终可能伤害亲子关系。“别人家的孩子”就好像是一句“咒语”,每念一句,孩子与父母的心理距离就会更远。最后,父母之间攀比孩子可能让父母自身产生消极情绪。父母将自己和别人的孩子进行对比是一种社会比较,通过这种社会比较,一方面可以获得对自己孩子表现的评价,另一方面可以获取对自己教养孩子能力的评价。但是研究发现,社会比较的行为有可能对情绪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在攀比中受挫的父母更可能出现焦虑、抑郁、自卑、嫉妒等不良情绪,甚至降低自尊。也就是说,如果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那么父母非但不能在这种“交流”中成长,反而容易丧失在教养孩子方面的信心与耐心。为什么父母爱攀比孩子?首先,父母需要通过比较来获得评价。费斯廷格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个体具有评价自身的需求。当缺乏客观标准评价的时候,个体会将自己的能力、观点、健康状况等与他人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方式对自己进行评估,满足自我评估的需求。而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中国父母可能会更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们也会通过攀比的方式来满足评价的需求。(图源网络,侵删)其次,父母表面上攀比的是孩子,实际上是在比自己。中国的父母倾向于将孩子的表现作为衡量自我价值的标准之一。教养孩子对于中国父母来说是一种责任,更是人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中国的面子文化使得个体自我评价建立在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之上,这样的尊重部分来源于他人对个体社会期望完成度的评价。也就是说,父母攀比孩子,是希望获得他人对自己孩子表现的称赞,也就是对自己教养成就的肯定。最后,父母自身有可能就是在被比较中长大的。社会比较式的教养方式存在代际传递。也就是说,父母在自己小时候被其父母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得越多,为人父母后也更倾向于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父母之间攀比孩子往往事与愿违,不仅对孩子成长不利,还可能引发父母自身的负面情绪。意识到自己有攀比孩子习惯的父母可以尝试以下方式来避免这种不恰当的教养方式,避免“别人家的孩子”伤了自己和孩子。(1)与其他孩子的父母交流时,不仅仅交流孩子表现的结果,更多地关注孩子努力的过程,也要关注其他父母合理的教养方式;(2)更多关注自己孩子的表现,不把“别人家的孩子”带回家;(3)用自身而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做榜样。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榜样是自己的父母,而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最后为什么孩子喜欢童话故事?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别人家的孩子”?这两个“为什么”你会答了吗?藏在每一个“为什么”背后的核心都是亲子之爱: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童话的最终目的是陪伴孩子一起阅读童话故事,增强亲子之间的陪伴和联结;而了解为什么不喜欢“别人家的孩子”则是为了让父母减少盲目攀比,更好地去爱自己的孩子。而一个儿童的成长背后还有无数个这样的“为什么”——为什么孩子做事总是三分钟热情?为什么孩子明明很努力,学习成绩却不理想?为什么孩子喜欢咬指甲?……对这些问题或者更多问题感兴趣的家长们,在《儿童心理十万个为什么》会找到答案,这本书给家长提供了了解自己孩子的切入点,了解儿童心理的“十万个为什么”可以为更好地培育亲子之爱提供契机,帮助家长更“正确地”去爱自己的孩子。-专栏君-篇幅宜人性:★★★★★趣味可读性:★★★★★科学严谨性:★★★★为什么孩子更需要被夸努力而非聪明?为什么孩子需要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的携手?通过阅读《儿童心理十万个为什么》,读者可以认识成长中的孩子的心理发展,从而提高养育、培育、教育孩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作者简介:心是孤独的猎手,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34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