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宛京编辑:草芽君美编:Zene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原文标题:让我来看看,心理咨询师们有什么魔法丨不同的心理咨询方法你知道心理咨询吗?我猜,大多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点头)。是的,如今社会对心理咨询的关注度越发高起来了,它以前看起来神秘且似乎高高在上,而如今逐渐被越来越多人所熟悉。心理咨询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内心,也能帮助你解决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在你茫然无措、被烦恼纠缠萦绕时带你拨开迷雾、走出迷雾。但似乎,这些都是通过一次次和咨询师的“聊天”实现的。你可能会有所疑虑:聊天,和朋友聊天也是一样的,为什么需要心理咨询呢?Attention!朋友和心理咨询师可是不一样的。朋友是社会支持,而心理咨询,则是专业支持。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需要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接下来,学堂君就来带大家了解一些不同流派的心理咨询师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拥有什么样的让人好转起来的“魔法”吧!阿德勒治疗阿德勒心理治疗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创立,最初他将其命名为“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阿德勒学派注重人的社会关系,密切关注行为发生的社会场,即某行为发生时当下的社会环境的情况是怎样的,包括行为发生在哪里、和谁一起、谁知道谁不知道、有什么影响等细节。(图源网络,侵删)因此,阿德勒学派认为,人生活的主要三个任务是:工作、社交和爱[2][3][4],而所有心理病理表现都是因为个体回避这些生活任务,也就是生活风格出了问题。而该疗法所关注的生活风格[5],指的是人为了在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席之地,对自己的人格、特质、气质以及心理和生理过程的运用。简单来说,生活风格就是人使用自己的方法。基于此,在心理治疗中,阿德勒流派是围绕当事人的生活风格来展开的。治疗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建立关系,当事人是他自己的专家,因此治疗师会“换位思考”,从当事人的角度审视其生活,和当事人建立互相尊重的关系;(2)调查生活风格,治疗师需要了解当事人的生活风格,以推进接下来的治疗;(3)解释生活风格,与当事人一同对其生活风格进行解释与总结;(4)重新定向,通过调整当事人的生活风格,解决问题。当事人中心治疗当事人中心治疗由卡尔·罗杰斯创立,创立初期提出的观点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范式提出了挑战——这也是心理学领域的第三势力正式崛起的标志。这一治疗方法最核心的就是关注当事人本身,将抽象概念的human being看作一个个具体的person,即将人看作一个能自我决定并自我决定的独立主体,非神也非物。因而,该疗法发展出的核心理论也很具有这一核心的特色——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理解。这三个治疗师在治疗中需提供的三个条件[6],被称为“核心条件”(core conditions),在治疗实践往往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作用[7],是一个动态连续体。(图源网络,侵删)在治疗中,不同于其他一些疗法,治疗师全程都持“非指导态度”(nondirective attitude)[8][9][10]。在这种模式下,其实是当事人主动和治疗师建构整个治疗过程,按照当事人的意愿来推动治疗。因此,当事人中心治疗的治疗师倾向于“顺其自然”,尽可能让自己适应当事人的需求,这源于其对当事人及其目的的信任与尊重[11]。行为治疗行为治疗是由行为主义的理论发展出来的,如今一些行为治疗的策略,早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来了,是经典条件作用的早期研究成果——如桑代克的猫[12]和斯金纳的鸽子[13],他们进行的都是对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鼠鼠我呀,赚的就是行为主义这碗饭!图源网络,侵删)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原理即,强化(积极的结果)会增加某一行为发生的频率,惩罚(消极的结果)会减少该行为的发生频率。此原理对行为治疗的其中一些策略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在治疗中通过改变当事人所处环境中的强化和惩罚(如布置“家庭作业”),就可以改变其行为,达到治疗的目的。可见,行为治疗重点关注当事人的“行为”,同时也关注人的学习与其行为的关系——学派认为所有行为都是通过联结、后果、观察或规则习得的。换句话说,就是把人当作在情境中学习各种行为的学习者。因此,该疗法的治疗目标也是通过为当事人提供具有矫正性的学习经验,也就是会给予建议和意见(譬如上面提到的布置“家庭作业”),引导着当事人从学习的层面上进行改变,以改变行为。可以说,行为治疗是一种指导性的方法。不过,现代的行为治疗也不再是只关注行为,而是会与认知方法相结合,所以现在大多治疗师会将自己的工作称为“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CBT)。(图源网络,侵删)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关注具体的“行为”,而认知治疗则关注较为抽象的“认知”。这种疗法把当事人看作实践科学家,他们靠解释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刺激来生活着。有时,这种解释也会有所偏差,这是源于其信息收集和解读装置出了问题,也就是认知出现歪曲和偏差,这就导致了当事人在生活中出现问题。[14]因此,在治疗中,治疗师们通常希望减少当事人的认知歪曲与偏差,使其回到“中立”的平衡态,以此来解决当事人的问题。(图源网络,侵删)虽说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关注的重点好像完全不搭边,但其实它俩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特别是在当今治疗中,更是没有把三八线划得清清楚楚。首先,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都讲求实证性,即以当下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并要求明确地识别出问题及其发生的情境、产生的结果。同时,认知和行为一样,是可以通过与治疗师积极的合作来增进当事人的学习,因而就可以矫正认知。也就是说,行为治疗关注的对“学习”的改变,也能改变认知。而且,某些行为治疗的技术,譬如治疗恐惧的暴露疗法,是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的——通过改变当事人的行为,改变其认知;通过改变其认知,改变其行为[15]。从这个角度来说,暴露疗法可以视作一种认知疗法。在这种不极端的融会贯通之下,就有了如今很常用的认知行为治疗(CBT)。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认知治疗师在处理与当事人的关系时,运用温暖、准确共情和真诚一致来表达好奇与尊重——与当事人中心治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基于其扶正当事人的偏差认知的希望,认知治疗师也要帮助确定问题、聚焦重点、教导特定的认知和行为技术。总的来说,不论有多少流派,有怎样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现在的许多治疗师其实都倾向于将其整合着用,而整合心理治疗也越来越流行,在治疗中根据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对各流派各取所需,灵活而多元化。(图源网络,侵删)学堂君今天只带大家了解了心理咨询的冰山一角,如果你感兴趣的话,深入了解后会发现专业的心理咨询还有更多的流派和很深的门道。如果你想要尝试心理咨询,别担心只是进行一场“陪聊”太亏了,不妨大胆尝试,给你的心理做个体检吧~投票:在介绍的这些咨询流派里,你更喜欢哪一种疗法呢?来说说吧!(单选)阿德勒治疗当事人中心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其他,欢迎留言评论,来说说你的咨询体验吧~-学堂君-无论哪个心理咨询流派,来访者的福祉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如果你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觉得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都可以向咨询师提出并进行讨论,最终继续咨询还是转介、结束咨询都是你的权利和自由。参考文献:[1] 丹尼 W,雷蒙德 JC.当代心理治疗:第10版 [M].伍新春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2] Adler, A. (1956). The individual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 A systematic presentation in selections from bis writings(H. L. Ansbacher & R. R. Ansbacher, Eds.). New York: Basic Books.[3] Manaster, G. J. & Cordini, R. J. (1982). Individu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Itasca, IL: F. E. Peacock.[4] Mosak H, Maniacci M. Primer of Adlerian psychology: The analytic-behavioural-cognitive psychology of Alfred Adler[M]. Routledge, 2013.[5] Ansbacher, H. L. (1977). Individual Psychology. In R. J. Corsini(Ed.), Current personality theories. Itasca, IL: F. E. Peacock.[6] Rojers C, Rogers C. A Theory of Therapy,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centered Framework. In (ed.) S. Koch, Psychology. A Study of a Science. Vol. 3: Formulations of the Person and the Social Context[J]. 1959.[7] Rogers C R.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s of therapeutic personality change[J].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1957, 21(2): 95.[8] Brodley B T. The nondirective attitude in client-centered therapy[J]. The Person-Centered Journal, 1997, 4(1): 18-30.[9] Raskin, N. J. (2005). The nondirective attitude. Person-Centered Journal, 12(1-2), 5-22.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47)[10] Raskin N J. The development of nondirective therapy[J]. 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1948, 12(2): 92.[11] Brodley, B. T. (2011). Considerations when responding to questions and requests in client-centered therapy. In K.A.Moon, M.C. Witty, B. Grant, & B. Rice(Eds.), Practicing client-centered therapy: Selected writings of Barbara Temaner Brodley. Ross-on-Wye, UK: PCCS Books.[12] Thorndike, E. L. (1911). Animal intelligence: Experimental studies. New York: Macmillan.[13] Skinner, B. F. (1983). 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14] Kelly, G. (1955).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 New York: Norton.[15] Williams S L, Rappoport A. Cognitive treatment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for agoraphobics[J]. Behavior Therapy, 1983, 14(2): 299-313.作者简介:宛京,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