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假如因自卑而将自己孤立,我们必将自取灭亡。我们必须超越自卑。——阿德勒《自卑与超越》??先来看这样的一幅图:这是一幅自信连续谱系图。我们看到,从自卑到自负,处于谱系的两端。处于中间位置的是自信。自信是一种自己相信自己的状态,自卑就是自己不相信自己,自负则是自己过度相信自己,越往左边越不相信自己,越往右边越容易过度相信自己,即盲目自信。在这个图上,很明显看到,自恋并不处在自信的一端,而是偏向自卑的一端。自信是我自己是“具足”的状态,我不需要别人给予补充精神养料。自恋、自卑都是需要来自他人的自尊的补给。?上篇你是优秀的自卑者,还是自卑的自恋者?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总是知道自己是自信的人,或是自卑的人,还是自恋的人。所以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有时挺自信的,但有时又挺自卑的。那么自卑与自恋的区别是什么?从心理学意义看,自恋者是一个自尊缺乏者。自恋者犹如一个到处找镜子来发现自我优势的人,有时甚至需要讨好他人来获得自我认可。而获得成功是为了让别人赞美和羡慕。过度喜欢自己即自恋,需要他人的关注来补充,但前提是认为自己是优秀的。过度讨厌自己即自卑,也需要他人的关注,但前提是认为自己不好,或自己对自己有持续的嫌弃。小敏(化名)说,我的求学路上一直很优秀,拿了很多奖,她是一等奖学金的专业户,是校园钢琴手,是主持,是班干,应该说是一路荣光走过来的。咨询中,她说,我唯独不满的是我的父亲总是打压我,他传承了上辈的重男轻女的朽腐,让她在一路优秀中也一路自卑。她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优秀,而这优秀却不能受到父亲的接纳和欢迎。有一次她拿着一等奖学金证书给到父亲,父亲却并不有多少兴趣,只是自顾自地做自己的事,冷冷地说了声“哦”。那一刻,她极度失落。心理的底层里,她觉得自己是不好的。很明显,小敏是个优秀的自卑者。不管是优秀的自卑者,还是自卑的自恋者,他们必定是个局部自信者,也是局部的自卑者,也即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是自信的,也有某些方面是自卑的,是个自信的“混合体”。小江(化名)自幼聪明,是个象棋迷,也拿了不少比赛的大奖。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优秀的人,自命不凡。工作后,他仍然自视极高。在一次项目讨论会上,同事对他的方案提出了质疑,为此他和对方大吵了一架。他很苦恼,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他自认为自己是自信的,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但事实是,他并不是一个真正自信的人,他是一个自恋的人。殊不知,在讨论中,他的方案被质疑,本以为自己优秀的他,自恋在大家的讨论中受到强烈冲击。显然,他是个自卑的自恋者。一方面有他着自己的认为好的自信底子,但却并不稳定,是自卑的,容易因为他人看法而转移、抵消殆尽。?下篇我们该如何解锁自己,做个自尊自信者?我们知道,“自恋”型人格,是指个体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的一种人格特征。我们并不总是能够全然知道自己究竟是谁,有何价值。因此我们努力经营生活,期待获得更好的自我感觉。受到赞扬会提升我们的自豪,反之则令人挫败。(引自《理解人格结构》)一个自信的人,是一个自己充分而必然地相信自己的人,一个拥有足够的、恰到好处的自尊的人。一个自尊自信者,并不需要从外部获得夸奖、赞誉等精神补给——尽管那些夸奖和赞美也总是令人舒服而难以抗拒。那么,怎么让自己成为一个自尊自信者?首先,拥有爱的能力,充分得到自我满足。一个自信的人,拥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内心世界是充盈而丰富的。反而自恋者,他们在成长中形成了一种“缺陷模型”,就是他们的内心世界似乎若有所失。这源于早年的养育者关系或母婴关系。在早年的被养育中,孩子的优点、发现甚至举手投足不能被父母及时看到,孩子会就陷入自我怀疑中,他们天然有着被夸赞的幻想。在被忽视时,他们甚至会大叫:“你(爸爸/妈妈)怎么不表扬我?!”他们需要讨好而获得自信、自尊,一个自恋人格者就这样诞生了。所以我们需要学习爱的能力,拥有被爱的、自我是有价值的这种自信,这样才能获得充分的自我满足。自尊自信者,不因他人一句话而妄自菲薄,不因他人一句批评而自惭形秽。去帮助社区里有需要的人,去资助山里的孩子上学,去给特殊学校的儿童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培养爱的能力的不错的选项。在这过程中,你能感受到自己爱的流动,你能感受到被人爱的感动。然后,你知道,噢,原来我是可以的!其次,摒弃自卑模式,觉察自己的不足。自卑者,总有一种自恋的幻想,就是我拥有非凡的能力但是达不到,也许他并没有真正觉察自己的不足。自信的人不单知道自己的富足之处,也知道自己的不足。一旦启动“自卑模式”,他们的思维似乎就停滞了,工作上就可能裹足不前,再不能如此前的乐此不疲,好像“宕机”了。与自恋者不同的是,自恋型个体十分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时常感到自己因名不副实而招人厌恶。但他的心理底色是“优秀”。觉察自己的不足,才能充分认识自己,减少投射与防御。自卑者的“自卑模式”,也是一种防御模式。比如,自己明明不能达到项目的要求,可能会投射性地认为是你看不起我。从而,达到了以投射来减少内在的不安。求助者小林带着初中的女儿来咨询,说女儿身上有各种问题,不听话、懒惰、厌学、逃避、不友好,不一而足。女儿却说:是妈妈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她,她只会用一段一段的心理“鸡汤”来灌我,我很不喜欢,她却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强迫我喝下。在这样的母女较量中,她一直认为女儿不爱她,不体谅妈妈的辛苦。通过心理分析,她逐渐认识到,原来是她自己的自卑,导致了对女儿“她总是顶撞我、对我不尊重”的投射。如果没有这个觉察,她总会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为了女儿好,我有什么错呢?”?第三,找回自信的功能,停止自我内耗。个体自诞生开始,上天就为他配备了同样的“装备”,比如学习能力、自信的功能、爱人的能力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功能得到了发展,另一些功能却被毁殆尽,这不得不说是个体的悲剧,也是养育者的失职。杰西谢尔Jesse Schell的《游戏设计艺术》有一句话:“确定某件事情上谁最优秀,是人的基本冲动”。人终其一生,都在为追求确定性和自信而活,否则,人的很多行为将失去动力。不自信的人,总是很内耗。内耗源于内在的冲突。当一个人不知道先迈左脚或右脚时,时间长了,也许他连走路都不会了。自信是充分地相信自己的一种能力。每个人都有,找回来即可。不论你是优秀的自卑者,还是自卑的自恋者,本身都在说明内在的冲突与焦虑。优秀者(自信者)幻想,我并没有足够的好,我只是大家说的好,这与我内在自卑是冲突的。自恋者认为,我需要不断地变得更优秀,让大家看到更好的我,为我鼓掌。或者我的优秀就是为了让大家喝彩。而如果是发自内心的自信呢,这些是多余的。正如: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但是树叶颤动的时候我们知道风在哪儿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但是树梢点头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正走过了谁也没有看见过风但是河水起波纹的时候我们知道风来游戏了(引自叶圣陶作品)特别说明:近期发现有外网或平台抄袭本人文章并不尊重原创版权的现象,在此说明非经本人同意,除壹心理平台外,其他一律禁止私自抄袭或转发本人文章,否则将予追究法律责任!?作者:刘月鹏(广州心理咨询师。硕士学历、高级职称,心理学博士课程班,整合动力取向咨询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临床注册心理师(X-21-650)、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广东省心理学会终身会员暨临床心理与督导专业委员会成员、广州市心理咨询协会会员、曾奇峰及丛中博士精神分析学员、ACT咨询师(中国训练营第二期)、性与亲密关系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10年,咨询时数7800余小时,其中在全国著名心理咨询品牌壹心理平台预约咨询人数超过3350人次)责任编辑:一只梨
43
打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