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看到你为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表现有些困惑,你似乎觉得自己难以跟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自己的问题,也曾经通过学习进行我自我探索和调整,但是仍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此你陷入了迷茫和苦恼之中,能理解你的心情!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跟你聊一聊,看看能不能帮你找到走出困境的路。
探索内心,寻找问题的深层原因
你说自己一直是别人眼中的“好学生”、“好儿子”。但是在你的叙述中却处处流露出对自己的疑问。似乎这些“好”都是别人的看法,而你的内心并没有认同这种评价。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状态呢?很可能要从你童年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以及你跟父母的关系中寻找根源。
你童年的时候父母对你的陪伴和关注多吗?你跟父母的互动模式是什么样的?你的需求能不能及时得到回应?父母对你的要求似乎比较严厉?
孩子一出生,父母的关注、陪伴和爱就象是一面镜子,孩子从父母的眼中看到自己,从父母的爱抚和互动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这种存在感是人格形成的基础。
婴儿逐渐长大,认识到妈妈是另外一个人,这个过程就是分离。得到了足够的爱和关注,享受到有质量的陪伴呵护,孩子在分离的过程会逐渐认识自己,体会自我的成长,从而有自信放心地探索外面的世界,并且人格能够保持独立。
而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注的孩子,分离带来的是孤独,是被抛弃的痛苦。由于缺乏安全感,孩子心理还会留下创伤。
你说你会用“完美”的形象来严格要求自己,这很可能是孩子为了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不断迎和父母要求的结果。因为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只是不断追逐父母的眼光,所以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就像你说的:常常感觉不到“我”是谁。
接纳自我,摆脱心中的纠结和困惑
你说不知道这是种什么“病”,人到30多,却始终破不了“人际”这个问题。这样的说法充满了对自己的否定和怀疑,真的挺让人心疼的。
孩子从童年起与父母互动的模式就是孩子长大以后应对这个世界的模式。父母是不能选择的,父母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父母也有他们的局限,可能他们也没有得到足够的爱,给不了孩子他们自己也没有的东西,所以很多孩子会带着童年的伤痕长大。
这并不是你的错。
你说始终觉得和大部分人之间很容易就产生隔阂,也很难感受到自己的敞开和与他人的亲密感。这可能是因为你的内心并没有建立真正的自我,所以你没有办法清晰地分化出“我”和“他人”的界限,也就没有办法感受到“我”跟“他人”联结。
你说好像很害怕袒露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袒露自己。可能是因为你一直都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注和肯定,做为孩子你不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只能在内心归结为是自己不好。所以你一直不认可自己,自我价值感比较低,就会害怕向他人袒露自己。
因为这种对自己的不认可,可能会让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容易反思和自责,你一直绷着一根弦,害怕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受到别人的批评和指责,带着这种紧张感,会让你感觉很舒适相处的人很少。
你看,就好像你的内心有一把锁,它把你的心门紧紧关住,让你没有办法跟他人相联接。
你只有看到了这把锁,明白它是从童年开始就困住你的症结所在,你才能接纳现在的自己。而自我接纳就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
调整心态,建立人际交往的自信
有一些具体的方法可以尝试一下:
1、换一种角度,用欣赏的眼光看自己。一直用“完美”的形象要求自己,我猜反思和批判应该是你跟自己相处的日常。也许你可以试试换个角度,把注意力放在认真地寻找自己的优点上。你可以把这些优点写出来,像个局外人一样客观地重新评估自己的价值,给予自己值得肯定的正面评价。
2、允许自己犯错,把缺点当做一种小可爱。对于自己不够好的地方,你可以尝试着就让它留在那儿不去管。你说有时候真的呈现出来的自我会让你窘迫和羞愧,其实那只是你的看法,很可能在别人眼中那只是一个特点,你就把它当做自己的一种可爱好了,你自己接纳它们,别人就会接纳。
3、勇敢迈出第一步,建立与他人的联结。你说有时候自己的尝试会把关系搞得更僵,但是如果你不尝试,关系就根本没有建立的机会对吗?任何事情都是从零开始的,跟过去的自己相比,至少你已经开始尝试了,这就是突破。而且人际能力也是需要实践需要练习的,只要你是真诚地与他人相处,总会有机会得到接纳和认可。
我是壹心理倾听师滕颖,希望这些能够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