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楼主您好,我是壹心理倾听师邢颖,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感谢您提了一个好问题:
什么时候性格内向的人儿才能被理解,被正视,被温柔的不带偏见地对待?
我和您相反,是个性格外向的人,我也在想:什么时候可以不被贴上“话多”、“说话大大咧咧”的标签。我看起来“大大咧咧”的,实际上我心思缜密的很呢——内心也升起各种不爽。人们什么时候可以不带偏见的对待呢?
我呆呆的看着您这个问题,想了许久,突然有了答案:不可能!
【为什么会有贴标签现象存在?这与人脑的记忆方式有关!】
人们脑子记不住那么多信息,必须通过“标签”简化分类,便于信息记忆和印象管理:
世间万物皆不同,在识别和记忆时,通过对他人简化、抽象的评价,我们要有个分类索引——标签!即然是标签,那肯定不全面,不准确,有以点代面的偏颇。但对于记忆的人来说,起码在脑海里有了一个大致印象——这会让人获得一种安全感。
我被一个刚认识的、所谓南征北战,看人很准的银行老总说
“刚认识的”“所谓南征北战”“看人很准”“银行老总”,这些词都是标签,我在读您文字时,也产生了一些标签类的印象词:“此人有一定的话语权,有社会经验,和您不太熟”这也是标签,我们正是通过标签来实现我们对人的初印象管理并进行着交流,对么?
再比如回忆一些认识的人,你也许会想到“有魅力的”“木讷的”“老实人”或是“美女”“奇葩”,这都是贴标签的表现,我们通过标签对人进行记忆管理的,对么?
因此,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可改变的现实:
1.【 贴标签现象不可避免的】
人们就是通过标签来认识记记初识事物的
2. 【标签本来就不准确,甚至是偏颇的】
即然是大致的印象,就有以点代面、不准确的特点,因为对方对我们还不够了解,而且受贴标签人的内心世界影响,肯定不客观。
【即然不可改变,那被贴了不喜欢的标签,怎么办?】
1. 保持好奇,关心原因:
银行老总说“心事重,追求完美”之类
你可以保持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好奇心,问问他:“哦?您何出此言?”在这种保持开放、探寻原因的状态下,对方愿意更近一步表达,您就会收获更多的信息,这恰恰是【性格比较内敛,话不多】这类性格人的厉害之处。
从具体化的信息中,您知道了他从哪些细节认为您“心事重”“追求完美”,说不定了解后,反而听到对方对您“靠谱、谨慎”的肯定。
您还有可能判断出这是他自己的一种投射,毕竟大概率上来说,南征北战阅人无数的人会更欣赏这样品质的人。无论是什么,您会通过这些具体化,更多的了解对方。而对方因为被倾听感受到被尊重,更愿意与您建立良好的关系。
2. 分清你的事,我的事:
给你贴标签,这是他的事!他从他内在世界出发,产生了对您的印象,然后表达出来;
接不接收这个标签的影响,这是你的事!你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有对自己的“自我认识”,。
确定了这一点,那么他贴他的,你做你的,毕竟您自己是多么丰富多么复杂的生命,怎能指望所有人在一开始就轻而易举地准确又深入的了解呢?
3. 把标签分开放,别混在一起:
“心事重,追求完美”
性格内向的人总是容易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不积极”,“不善于沟通”等等,甚至直接被作为一种“性格缺陷”来对待。
我感受到了您对自己是了解的,但外人的评价又多又不准确,让您很困扰。这些困扰混在一起产生了叠加效应。
银行老总说“心事重,追求完美”时,您过去被贴标签的不良感受也被调集起来“不积极”,“不善于沟通”“性格缺陷”这些标签混在一起出现,让不良感受通过叠加效应增强。保持关注对话的当下,只关注“心事重,追求完美”,将过去其他的标签与这个标签分开。
亲爱的朋友,最后我想说:
1. 有人类,就有贴标签现象,有如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般的存在着。
2. 贴标签的现象看似是对我们的评价,实则是他人需要记忆的方式。
3. 别人贴标签的姿势美不美与咱无关,咱能管接不接这个标签,以及咱自己接标签的姿势美不美。
愿你继续保持自己“人狠话不多”的风格,从容淡定的享受生活。也很感谢您的提问,通过回答您的问题,我也接纳了自己话多的特点,继续在这里啰啰嗦嗦的说下去。世界和我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