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您好,是否对”小差头”容易有惊慌失措、糟糕至极的感觉?
您说的自身这些状态,似乎在我们很多人早期,甚至现在的很多人身上都会或多或少有一些,只是频次和程度不一而已。您自己可能感觉更强烈一些,所以非常能理解您的感受。
很多人自述:
给事情定一个目标,没有达到预期;
事情没有按原计划进行,有变更;
甚至物品等没有按规则摆放;
身边的人不认同自己,误会自己;
……
不知道有多少大家说的,和您也有过一点点类似。
这种情况下,就会很容易有情绪,别扭、生气、不舒服、恐慌,甚至大发雷霆。
看来这种情况也困扰你好久了,不知道最近有没有发生什么事情,您能想到前来了解。
还有我也很关心,有这种状况的时候,你当时有没有什么身体上的反应?比如头痛、胃痛等身体部位的不适。
除此之外,在人际关系上、个人感受上,工作或是学习等生活中,也可能会不同程度的给你带来了困扰,你能觉察和反省,并来就此了解,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因为这种沟通方式的局限性,我把我能想到的几点列出来,不是绝对的,希望能引发您的思考。因为通过简短的文字,我能感觉您的自我认知和觉察能力还是很不错的,相信也能引起您的客观思考与判断。
1. 失控感作祟
当我们对自己预期的事件或者事物等没有达到预期,不如我所想,说明没有在自己的掌控之内,人对无法掌控的是很没有安全感的,是会对此产生相应的反应的,这是很合理的。
2. 焦虑情绪
有些人有遗传性的焦虑特质,也就是大家都说的焦虑体制。焦虑往往也是一个人对未知不确定的担心造成。当事情出现和你相左的结果时,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你担心没有按照自己的规划顺利进行,你无法掌控,你害怕一些未知的结果。这一点也适合第一条。
3. 自我幻想
是否自己预期的结果和现实能力还有相关的现实因素限制不匹配?有时候当我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但是还要考虑很多其它限制因素,所以结果可能不会如同计算机程序,输入一个算式,就一定有相应的结果。
4. 自尊调节
面对对自我的感知、尊重等方面可能用了不恰当的调节机制。比如面对外部对内心造成的威胁时,现实层面相当于结果不如意,别人不认同等,可能会选择自我挫败、自我贬低,甚至利用他人来定义自己。
可以理解为,如果你客观的看待自己,认为自己有足够的优势和短板,那没有别人的赞扬,你也会对自己的成就很愉快。做不好,即使面对别人批判,你也一样能客观接受建议,最终自决。
这里普及一个心理学专业术语,心理化:理解他人与自己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看看自己这一点是否需要思考一下。
5. 安全依恋—安全感
早期的安全依恋模式,也决定成年后的依恋模式,形成安全型的人格。安全型依恋:即使出现物理上的分离、分歧、其它消极情绪,仍然相信关系能继续下去。也就是当别人和自己意见相左,或者被人误会,结果可能不会有想象的那么可怕。
6. 应对模式的适应性
对让你困扰的情况出现时,可能采用了不具备适应性的防御机制。比如:退行、行动化、抵消等。 如在不合理的自我归因后,可能会冲动的去过度放松。这也是人长期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旧有模式。
7. 早期教养形成的自我归因的不合理认知模式
也有原生家庭教养会形成的旧有模式,比如可能凡事错了自我归因。可以回忆一下小时候“家长们有没有过度苛求完美的习惯”,或者“错了从自身找原因”、“指责没做好就是你不够好”、“不允许出错,哪怕一点点”、“只要努力了就会有好结果”……有时候家长也会把焦虑情绪传给下一代:“你最好一点都要出错,就是你自己没做好,否则后果很严重……”
以上很多因素也是互相关联的,都不是绝对和单一的,希望能综合客观的思考。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的处境。
所以针对各种可能的因素,简单说几点应对的方式。你提到不希望再对”小差头”有糟糕至极的过度反应,甚至希望心理暗示自己:这不是什么大事。这一点还挺好的。
1. 改变不合理认知
其实我很想了解更多关于你早期的成长经历、重要事件,这对于判断你出于什么因素,才会对很小的差头惊慌失措很有帮助。
当再有类似情况出现时,改变“自我归因、自我挫败、糟糕至极”的认知。可以了解一下艾丽斯的ABC理论,导致事情后果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产生的信念—如果除了“差头”,结果会不堪设想、糟糕至极(可能是你的不合理信念,找到它)。
A指的是诱发情绪的事实本身
B则是我对事情的反应与本身的认知
C就是人们在面临这个事实时做出的情绪反应以及后果
具体可简单参考框架:
? 识别情绪(我现在很恐慌、沮丧、愤怒……)
? 安抚引起身体不适的部位(如果没有,略过)
? 勇敢的问自己:到底担心或是害怕什么?
? 对于我所担心的后果,真的会发生么?
? 如果发生我如何改变以往的应对模式,正视结果
多练习几次,慢慢会习惯。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会马上就得到解决。
2.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森田疗法中: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如果再发生“小差头”,接纳它的后果,顺其自然,不去强迫自己“自我挫败、自我归因”的念头产生,有些意识看见它就会变小。接下来做你能做的其它事情,并给自己时间。
如果过度去放松的玩,也是在与“自我挫败”信念对抗,不刻意去做。
3. 你所担忧的事80%最后都没有发生,你坚信的可能会发生。
这或许是个辩证的话题,也可能和焦虑议题相关,仅供参考。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思考未来,用过去的经验体验当下,难免会有些焦虑,正念冥想活在当下,也可以去试一试。
你对自我的觉察,对事件的自省都非常强,也想着正向的自我暗示。因为沟通的局限性,本人专业也需要不断的提升,所以不知道以上能不能对你有些帮助。
想更深入的自我了解,也是可以考虑长程咨询的。
困扰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是一时能解决的,给自己一些时间,相信改变会发生的,你会成为自己生活的专家和主人的。
我是成长教育微学习--艺菲,感谢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