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心理问题问答集锦 / 正文

15岁开始住校,不习惯住宿生活不喜欢舍友,重度抑郁

亲爱的题主好!抱抱你呀!

我是阳光,感恩相遇在壹心理!

题主求助的话题题目是: “15岁开始住校,不习惯住宿生活不喜欢舍友,重度抑郁 ”,这个“重度抑郁”是哪里给出的呢? 

感谢题主的自我觉察,这就给改变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这里,根据题主的情况,我也愿意分享一下我的想法,供题主参考。


~~~~~~~~

先来梳理一下题主描述到的具体困惑,并尝试加以解读与分析:


? 15岁开始住校,不习惯住宿生活不喜欢舍友。


—— 题主15岁开始住校,听起来很不容易,好像是初中阶段么? 或许,是之前我们从来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集体住宿与生活,所以,这样子的感受,不喜欢舍友等等,请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感受,亦或这不是你的错造成的。

——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有“社会情感”的部分,但是也许我们从小没有被刻意关注到这样一个部分,所以,我们刚开始借助集体宿舍会有各种担心害怕/焦虑......没有关系,这个可以通过慢慢的觉察后去做专门的训练到达“社会情感”的逐步适应。


? 17岁开始就有情绪方面的问题,时不时的会有一段很明显自己都能感到的抑郁,有的时候是痛哭,有的时候是接连好几天跟谁都不说话。


—— 感谢题主有很明确的自我觉知能力,17岁时候就觉得自己有些情绪方面的问题,比如,感到“抑郁”(题主理解到的抑郁是怎样的呢?) 有时候痛哭?有时候接连好几天都不说话? 这些都是情绪低落的表现呢? 但是,相信这样的情绪背后一定有着没有被满足的希望和需求? 那些具体是什么呢?.......


? 才过完18岁没多久,这学期来我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不跟舍友打交道自己玩自己的,其实感觉比原来的心理状态好很多,和不喜欢的一切有了距离感觉很舒畅。


—— 题主满18岁了,觉知到自己的行为模式是把自己封闭起来了? 不跟舍友打交道/自己玩儿自己的? 此时,题主觉得心里状态好了很多? 或许,题主早已经适应了从前那种“自我封闭”社会交往与情感模式?这样的模式是我们从小从主要养育者/客体关系那里“习得”的呢? 当没有发现并觉知到这样的模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相对孤立”的社会模式? 之所以能够让题主感受到舒服,亦或是在我们“习惯了”那样的“舒适区”里呆着的时候,我们自身的习惯“防御模式”就是自在的,而跳出这样的“舒适区”我们就会感受到不那么舒服了? 这就是心理学生的“习得性”社会情感链接模式了。


—— 如果想有所改变的话,只有“设法" 跳出之前的“舒适区”,即打破之前的旧的人生脚本,而重新构建新的人生剧本,跳一出跟之前不一样的“戏”,即,题主想要的“剧本戏”。可以找专业的心理老师进行深度的自我成长探索,进而实现改变。


? 前天和对象因为一点小事生气,自己一个人哭了有半个多小时,然后气滞郁结导致生病了,昨天又跟对象因为一点小事吵架然后分手了。


—— 与对象因小事生气的状况,是否常常这样发生呢? 邀请题主觉察一下是交流沟通的问题还是情绪压抑的问题而生气了呢? 那生气的背后是在渴望对象做什么能够满足自己的想法呢?.......亦或有很多种可能性哦,其实,没有关系,我们就不会有这样的“气”生。对吗? 可见,有了人际关系就有了与他人发生“不愉快”的机会......


—— 说到又跟对象吵架了-分手了,这样的模式情况常常发生吗? 亲密关系部分,可以需要有很多的细节需求了解清楚才能加以判断呢,亦或是彼此之间的相处模式各不相同/互相都不能够接纳等等,否则,我们不会吵架-生气-分手...... 这些也与我们的人际关系相处模式中的,社会情感链接等有着密切的关联作用呢。


? 今天12点,因为感觉自己很压抑想找人说说在空间发了个小秘密被骂,情绪崩溃大哭到现在。测试说是重度抑郁。


—— 可见,题主是渴望与人交流的,尤其是在有了压抑情绪之后,所以在“说说空间里发了小秘密”——结果是被骂? 这是题主发泄情绪的方式之一吗? 难道不可以吗? 为什么没有骂回去呢?...... 所以之后便压抑的情绪爆发,情绪崩溃大哭......听得令人心疼呢啊! 这里,请允许抱抱你,并给予题主一个深深的拥抱! 愿你能够感受到一丝丝温暖!


—— 至于测试显示“重度抑郁”的情况,且可以做为参考就好了,不知道题主之前是否被诊断过“抑郁症”?还是仅仅是自己在网上做的网络测试? 其实,一个明确的“抑郁症”的诊断,不仅需要在正规医院进行,而且还需要有资质的医生,依据多项资料条件和信息以及相关检查后才能做出的。


那么,针对题主这样的实际情况,或许可以考虑这样来应对:


第一,接纳我们过往的所有,并认知其来龙去脉。


1、相信,题主一出生并非这样的,而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习得”的与人相处的模式养成,导致了现在题主的“相对封闭”和“社会情感链接”的不足。


2、认知我们成长过程中被“滋养”的不够,那么,当我们开始觉察并意识到了之后,是可以在新的关系中,不断建立新的人际交往/环境适应与互动模式的,如果学校里有心理老师的话,不妨与心理老师进行些深度的交流与沟通。


第二,寻求专业的帮助,找到自己的问题“症结”,逐步实现个人心理的健康成长。


1、可以自己读书,比如《拥抱你的抑郁情绪》,《遇见未知的自己》等。


2、可以找学校里的心理老师,详细深入了解自己的是谁? 发现自己的与人和环境相处的模式等,尽快实现个人心理成长。


3、通过医院的专业心理诊断,明确自己到底是否“抑郁症”,而后再对症治疗,该服药服药,需要的话辅助心理咨询治疗。


? 以上,是针对题主问题我的理解与回复,希望带给题主些许积极有益的帮助,祈愿题主先弄明确诊断而后再进行相应的处理为宜。


~~~~~~~~

我是壹心人阳光,世界和我爱着你 ?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