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第一反应,不再是动筷去品尝食物,而是自拍、晒照;出行看到美景的第一反应,不再是享受美景,而是自拍、晒照;陪伴家人的第一反应,不再是感受亲情的温馨,而是自拍、晒照;收到爱人送的礼物,第一反应不再是享受这份爱意,而是自拍、晒照;……当自拍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万物皆可自拍”,可曾留意,你失去了什么?每一个当下的自己,原本是一种“自然”生活状态。一想到要自拍,在心中假想着社交媒体上的他人,会喜欢怎样的自拍,能获得更多点赞、评论、转发、浏览,调整姿势、表情、镜头角度,加上美颜,宛如将要登台演出的演员,精心准备。生活不再自然,失去了鲜活,成为“演”活——表演活着。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自拍不是为了孤芳自赏,是为了增加与他人的联结。社交媒体的流行,满足了人的情感联结基本需求——心理学称为“依恋”。说得简单些:因为我们都希望被看见、被肯定。“被看见”和“被肯定”是我们的本能情感需求,如同渴了需要喝水,除了喝水解渴,被满足才会消退,别无他法。“被”,意味着只能通过他人——心理学称为“重要他人”,即我们心理上在意的人,而不是路人甲——看见我们、肯定我们获得满足,我们无法只靠“自我看见”“自我肯定”满足。行为主义心理学提出一个观点“强化”:某种方式提高了行为出现的频率。评论、浏览,满足了被看见;点赞、转发,满足了被肯定。因为满足,所以强化;因为强化,所以追求。当我们把自拍、晒照变成习惯,追求被看见和被肯定时,也提示了当代的我们,情感联结的基本需求满足,多么匮乏。匮乏让我们变得渴望,渴望让我们渴求情感联结,忽视,或者说牺牲了另一部分:自我。当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和强调合作,人的社会化——如何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成为一种文化时,个性化的自我部分,成了阻碍社会化的绊脚石,被社会化文化所摒弃和排斥,成为被驱逐的异类。 外因的社会化文化,驱使我们重视别人眼中的自己,以适应社会;内因的情感联结渴求,驱使我们追逐被看见、被肯定。内外结合的强力作用,迫使我们的“自我”部分,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藏起来,藏在心灵角落。心理学提出了“人格面具”“假自体”“价值条件化”这样的术语,描述我们活成让人喜欢的样子,而不是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自拍、晒照,强化着我们“面具”的一面:有意,或者无形,你会朝着浏览量大、转发多、评论多、点赞多的样子被“塑造”。镜头下的“滤镜人生”,你的生活变成了“演”活——表演生活,获得被看见、被肯定需求的满足。面具戴久了,真实的样子,恐怕自己都忘记了吧?藏在心灵角落里的小小真实自我,想要什么呢?心理咨询总是关注、询问来访者的感受、情绪、想法,这种“非生活化”的交流,咨询初期常常让来访者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生活中,习惯遗忘自我。就像许久没有去过的老屋,想起来要去时,一时都不知道钥匙放哪了。对于很多人来说,被遗忘的自我,在生活中被看见的唯一途径,可能就是爱情。也许这是爱情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的重要原因。可是被遗忘的自我,被看见的渴求太强烈,强烈到满足的唯一途径——爱情——可能无法承受如此强烈的渴望。这种渴望在爱情之外被冰封,一遇爱情之火被解封,被压制的能量释放,如熊熊烈火,可能将爱情都吞噬,燃烧殆尽。我们渴望爱情,又难以维系爱情,常存在爱情不能承受之重。这也提示着:对自我,需要多些“自我照顾”,以免爱情成为其唯一满足途径而无法承受。少些“演”活,多些“生”活,多些感受当下,体会自己。成为自己,而不是只为被人喜欢。照顾自我,不是说变得自私。自我满足和社会化,有时可能存在冲突。照顾自我,是在自我和社会化之间动态平衡:条件允许的情况,多些满足自己;条件难以满足的情况,看见、接纳自己的需求——即使不能满足,也值得认可存在。什么是“条件允许”?这是非常个性化的标准,没有绝对好坏,在于个人取舍。少些自拍、晒照,不在滤镜下活给别人看;多些感受生活,感受自己的需求,是一个可以尝试的方向。文:许标? (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学硕士,全职心理咨询师,5000+小时心理咨询经验,2000+小时专业受训经验。)责任编辑:殷水
55
打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