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心理问题问答集锦 / 正文

我误会了爸爸20,却再也没有机会说抱歉……(我误会了爸爸作文)

来访者放~飞 | 作者殷水 | 编辑小西 | 责编至亲的离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那天起,我们再也见不到那个等着我们回家的人了。那些曾经的遗憾, 再也没有机会弥补了。曾经,我通过压抑和刻意遗忘,让自己从伤痛中“振作”起来。直到再次面对分离,爱人的“短暂离开”,让我陷入远超实际的无尽恐慌与焦虑。我才意识到:我从未真正接受过至亲之人离开,也不曾直面这份痛苦,真正与过去告别。01无法给出的拥抱藏着我多年的恐惧11月初,爱人因为工作,接触到了新冠阳性的客户。身为密接的他,很可能要被集中隔离。当时还没宣布放开,也没有什么要放松“警惕”的苗头。我也没法把隔离这件事,当成出差或旅游一趟那么简单。那时,我不断地给自己做心理工作,“只是隔离而已,不要自己吓自己。”可是,当自己身处其中,真的很难不焦虑和恐惧。虽说疫情已三年,新冠的“威力”对大部分人来说,可能只是一次重感冒。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通知下来那天,我正在单位上班。那天爱人打电话告诉我,他要去集中隔离,语气满是着急与担心:“你赶紧回来吧,大白马上来小区接我,我是高危密接,得集中去隔离。”听到爱人的话,我的心脏不受控地狂跳,紧张、恐惧和焦虑席卷而来。为了不让他担心,我故作镇定,“去呗,咱们做好了准备,一切听安排,不会有啥事的。”当我匆忙从单位赶回家时,爱人正要背包出门。我的眼泪瞬间涌上眼眶,很想抱一抱他,却又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拦下。转而对女儿说,“跟爸爸抱一抱。”父女俩拥抱过后,爱人与我连对视都没来得及,就在催促下转身下楼。我从窗台一直盯着他离开的背影,满满担心与不舍。结婚十多年,我们从未分开过这么长的时间。爱人不在身边,哪怕每天都有视频,我还是会没完没了地做噩梦。惊醒后,摸着身边没有温度的空床,彻夜难眠。白天工作时,手机一响我都会万分紧张,生怕被告知什么不好的消息。我感觉到,因为这一次分离,我承受着不明缘由的,过大的恐惧与焦虑,远超疫情、隔离本身带来的影响。再这样继续下去,我迟早会崩溃。再加上,我也想弄明白,想给爱人告别拥抱时,到底是什么力量拦住了我?因为自学过心理学,也了解过心理咨询,我便预约了一位合适的咨询师去寻求答案(现在回想,真的挺感谢那个愿意去尝试的自己)。02我一直未曾与他好好道别进到咨询室后,我将与爱人告别时的场景“重现”给咨询师,并向她提出我的疑问。她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跟我说:“我能感受到你对爱人浓浓的爱意与担心,也能感受到你拼命想压下因此产生的焦虑与恐惧。你真的不容易。”听到咨询师的话,我的内心一软。是啊,以前每天待在一起时,并没有感觉到爱人对我有多么重要。可一分离,我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么依赖他,只有他在身边时,我心里才能定下来。可我如此爱他,依赖他,为什么却在离别那时,连拥抱都给不了呢?咨询师一语道破,“我还感受到,你在亲密关系里的恐惧。”谜团终于被解开了一层。是的,那股拦住我的力量,是恐惧。没能拥抱他的我,不是因为不好意思,而是不敢。我在害怕什么?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我穿过了恐惧的迷雾,看见了隐藏在“自动防御”下的自己。我本以为,自己的情绪是在疫情之下与爱人分离,因担心产生的焦虑。但藏在这背后的,是我在亲密关系里的恐惧。我害怕,与爱人分别后,他再也回不来了。我害怕,分离会变成永别。所以,我用不去拥抱来抗拒分离。我们的探讨,并没有停在这里。咨询师告诉我,在亲密关系中的恐惧,一般反映了我们与父母关系。我们便一起探寻回这些年来与父母的相处:从小我对父亲的印象就不多。因为他在外地工作,一两个月才回来一次。整个家里里外外的操持,几乎都是母亲一个人承担的。所以,对父亲的印象,更多的来自母亲的讲述。母亲最常说的,就是父亲老实得有点窝囊 。她一个人撑着家里,压力快到把她逼得喘不过气。只能把压力爆发在每一次与父亲的争吵中。可父亲从来都只是不做声。而我,在长期与母亲的相处中,继承了母亲的坚强,也无比理解母亲的抱怨。私心也觉得,谁都希望有个能依靠的肩膀,父亲却做不到,母亲的埋怨也很合理。直至父亲被确诊癌症,陪伴在他生命的最后那段时间里,我才意识到,自己误会了父亲多年。他并非母亲口中所说的无能、窝囊。他是善良的,经常接济邻居孤寡老人;是孝顺的,对年迈多病的外婆照顾有加;是勇敢的,2岁没了亲娘,被父亲过继给大伯,他却敢只身一人千里寻亲。我明明也真切感受过如山的父爱:他曾陪着我一同坐着绿皮火车去高校面试;那双粗糙大手也曾牵过我走过很多路;他的身躯也曾笨拙地为我挡下不少风雨。所以,父亲去世后,我一直都背负着内疚前行。为什么我不能早一点理解父亲,再多一点跟他相处?也因此,每年给父亲上坟时,我都有很多的话想说,却都羞于开口。误解了他这么久的我,哪里还配?聊到这里时,不自觉红了眼眶。咨询师温和地看着我,待我平静后,带我尝试了意象对话。我看见,一个小女孩愉快地奔跑在田野里,旁边有一个父亲模样的人,远远地站着。然后,父亲抱起小女孩,将她举高,小女孩开心地笑,父亲也对她笑。接着,父亲揽她入怀,又将她轻轻放下,之后慢慢走开,渐行渐远。女孩想把父亲喊回来,却发不出声音。咨询师问,“如果父亲能听到,你现在想对父亲说些什么?”此时的我已哭成了泪人。“父亲,对不起,这些年我一直都在误会您。父亲,我爱您。”这一次,我终于能将心里的愧疚与想念,统统说出来了。03思念无法让他们复生但能让爱永不消逝也许是咨询室让我感到安全,也许是咨询师温暖的眼神太动人。很多深埋在心里的情绪和回忆,不知不觉就吐露了出来。我告诉咨询师,这些年来,我失去太多的亲人了。父亲去世后,母亲、哥哥和姐姐也相继离我而去。当我回到家里的时候,再也没有他们了。我不愿承认自己已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痛苦。我一直否认着他们的离开,不愿意触及过去的记忆,把情绪都压抑住。可情绪,越压抑越野蛮生长。?思念化作对分离的焦虑,越抗拒越是侵袭;恐惧让我无法活在当下,甚至错过了更多的美好。恐惧让我在亲密关系里,也不敢去表达自己。哪怕是夫妻之间一些亲昵的动作,也时常会让我感觉不安。对母亲的“忠诚”,也让我在生活里,一直带着坚强的面具。我不允许自己“弱”、“小”,每天用很多事来麻痹自己,把自己忙成一个陀螺,来让自己忽略掉过多的感知。好在,咨询师足够专业,也给了我足够的耐心。她带着我,在一次次的意象对话里,看到在家人间流动的爱。父亲其实看到并理解了母亲坚强外表下的脆弱;而母亲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心疼着父亲。他们所有的爱,最终也都流向了我。这份爱,哪怕他们已经离去,也一直存在。我问咨询师,“他们都爱着我,我如果放下了,告别他们开启新生活,不是背叛了他们吗?”她温柔地朝我笑笑,说:“因为拒绝与他们分离,你都不曾正式与他们告别。但其实,与他们好好道别,走出来,或许更是他们想见到的。你的告别,不需要把他们划出你的生活。你可以慢慢找到调整和重新定义你们之间关系的方法,允许自己跟他们以另一种方式保持联系。?父母和姐姐、哥哥对你的爱一直都在,他们一直都在祝福着你。”那一次咨询的最后,我看到了父亲、母亲、姐姐、哥哥。他们四人在很远的地方向我挥手说再见。尽管距离很远,但我能感受到他们在微笑,那是幸福的笑,因为他们也感受到了我是幸福的。正式告别,完成哀悼后,我的生活开始慢慢改变。明明关于他们的记忆还在,明明愧疚、思念的感觉还在,但我似乎不再害怕直面这一切了。我感觉就像徜徉在爱的海洋里,被爱簇拥着,很温暖,很温暖……不但有爱人、孩子的陪伴,有公公婆婆的疼爱,更有来自父亲、母亲、姐姐、哥哥那永不消逝的爱。04我在爱的滋养中奔向幸福未来这几次咨询给我带来的改变,爱人有着最直接的体会。他说,“我回来后,说不上来具体是哪里,但你好像确实变了。”我问他,“那你喜欢这样的改变吗?”他说,“挺好的,好像更能感受到你对我的爱了。我挺开心的。”我只是笑笑,然后牵起他的手。这一切改变,都是因为我想明白了:无论是亲人还是伴侣,都只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过客。或早或晚,他们都会离去。但我们,并不孤独。因为他们的爱,永远都在。亲爱的陌生人,或许你有跟我相似的经历或痛苦。也可能深陷在情感压抑、抗拒分离的焦虑中。我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劝你,“人死不能复生,看开一点”。相反,你可以脆弱,可以放肆大哭。如果你感觉撑不下去,也可以不必咬牙硬撑。这个世界会有人愿意倾听我们的痛苦,抚慰我们的情绪,在我们深陷黑暗时,送来一束光。世界和我爱着你。- The End -为你推荐很多困扰我们的情绪、心理问题,都是由内心某些“尚未放下、尚未完善”的部分造成的。在改变发生之前,我们往往需要先厘清自己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可能因为面对实在太痛苦,我们会下意识地选择逃避。就像身上长了一根刺,暂时拔不出来,所以故意忽略它,但它会一直在,并持续地影响着你。不必责怪自己。?面对和接纳,都需要强大的心智能力,如果你渴望改变与成长,可以尝试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求助。如果你愿意,可以像@放~飞一样,借助咨询拨开迷雾,愈合不曾被好好处理的创伤。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选择咨询师,可以看看下面这位经验丰富、专业扎实的咨询师↓潘凯斌潘凯斌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叙事治疗师。从业时间超过15年,服务时长达3100+小时。在心理咨询的道路上,她已经耕耘了15年;工作之余一直接受专业培训,曾接受Jill Freedman叙事治疗培训7年,以及精神分析培训、OH卡牌心理咨询技术培训等。她擅长丧失与哀伤、创伤、亲密关系、抑郁焦虑等议题,如果你有这些方面的困扰,老师会用多年的专业积累,尽可能地帮助你。为了帮助更多人勇敢迈出求助的第一步,潘老师特意开通了5个半价咨询名额,原本600元/次的咨询,现仅300元/次。马上点击下图,和潘老师聊一聊↓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28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