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安娜?卡列尼娜》(1997年版)后,我的心情很沉重,回想着安娜卧轨后脸上出现的笑容,我知道她解脱了,而这又让我想起电影《廊桥遗梦》中的弗朗西斯卡,她和安娜的经历相似,也是在结婚后爱上了另一个男人,但她和安娜的结局却大不同。电影《廊桥遗梦》是根据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主要讲述了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里遇到了《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罗伯特,两人从相识相知到坠入爱河,最后,弗朗西斯卡因无法承受自己走后给家人带来的伤害,选择与罗伯特痛苦地分手。但这份爱一直在她内心深处,直到生命终结。电影《安娜?卡列尼娜》改编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与渥伦斯基伯爵相识后产生真爱,他们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选择私奔,但安娜那位看重社会地位的丈夫卡列宁,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与此同时,离家后的安娜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产生依赖,其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而渥伦斯基承受不住社会压力,开始对安娜表示冷淡。后来,安娜意识到自己以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换来的真爱也是一场空,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最终选择卧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什么?为什么同样是为爱选择,结局却完全不同呢?我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找到了答案,因为她们两个人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度不同,而这又和理性有关。今天的文章,我就来说说理性对于缓解身份焦虑的重要作用。01理性,是摆脱身份焦虑的一种方式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这本书中告诉我们,可以用哲学的方式来摆脱身份的焦虑。他说:“哲学家们在他们各自独立的研究中提出,我们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来自外部的赞扬或谴责。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们在一个随机形成的人群中看起来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是什么形象。”而内心的良知,在我看来就是理性。有了理性,我们的身份可以由我们的理智良心来确定,而不再受社会上他人一时的想法和感情的左右。如果理性分析证明我们受到了社会不公正的待遇,我们就不要受这些言论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是让我们无视他人的评价,而是要我们明白,和自己理性的评价相比,哪种评价更重要,更核心。我们要让理智良心来决定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无条件地期待他人的爱。同时,根据理性的原则,我们使用分析推理的目的,是确保自己朝一个正确的目标前进,确保自己想要得到的就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自己害怕的确实就是应该害怕的。阿兰?德波顿还提醒我们,任何一种被普遍持有的观点,任何一种被普遍接受的思想,很可能是极其愚蠢的,认识到这一点,也能够缓解我们对身份的焦虑。总之,我们不要轻易让他人对自己的敌意或者忽视伤害自己,而应该采取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即对他人行为的合理性进行理性分析,而这才能形成对自己价值的正确认识,并从中获得一种可靠而有根有据的满足感。02奋不顾身的安娜,缺少的是弗朗西斯卡的理性分析安娜奋不顾身的爱中,更多的是激情和冲动。影片开头,美丽动人的安娜在火车站与风流倜傥的渥伦斯基邂逅,此后不久,渥伦斯基便表达了对安娜的爱慕之情,他的热情也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但是,当安娜选择为爱奋不顾身时,她缺少了冷静思考。比如,安娜没有好好考虑过,自己和渥伦斯基私奔后,心爱的儿子该怎么办,这也是后来她无法离婚的关键;安娜没有深入了解渥伦斯基这个人,以及他的家庭,只是觉得相爱就好,但是爱情和婚姻是不同的,这也是后来安娜嫉妒渥伦斯基总是和妈妈一起出去的原因;安娜也没有站在丈夫卡列宁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使得对于卡列宁的做法自己没有任何办法,而这些都是缺少理性分析的表现。我们再看弗朗西斯卡,她选择“爱一次”更多的是理性思考。骨子里浪漫多情的弗朗西斯卡,年轻时遇到美国大兵理查斯,于是怀着对世界另一端的向往和憧憬,嫁给理查斯,来到美国的依阿华小镇生活。可是,婚后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并不是弗朗西斯卡想要的。直到遇到前来小镇拍摄罗斯曼桥,在自己家附近迷路的摄影师罗伯特,弗朗西斯卡意识到自己那颗向往激情和浪漫的心,还在跳动,于是两人互生好感,爱意越来越浓。但是,弗朗西斯卡选择爱时,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她深思熟虑的结果。比如,当罗伯特打电话来征求她的意见时(如果两人约会被别人看见,会引来闲言碎语),她说“我想来”,这说明她不再过于在意外界的评价,而是在遵从自己的理智良心;当罗伯特邀请她一起离开时,她又根据现实生活权衡了利弊,一方面,她担心罗伯特对自己的爱不是真的,抑或即使是真的,以后的生活还是会归于平淡,因为激情迟早会过去,另一个方面,当她确认罗伯特对自己的爱是真诚后,心中的恐惧转向了对家人的愧疚感。她害怕自己离开,家人受不了闲话,担心查理斯无法接受现实,更担心的是,自己没有给孩子们树立好的榜样,而这双重恐惧,让她意识到,回归家庭才是正确的选择。由此可见,安娜和弗朗西斯卡在爱情面前,理性思考的程度是有所不同的。03是否理性选择,影响着对身份的认同度前面我们说了,安娜和弗朗西斯卡两个人在为爱选择时,弗朗西斯卡更注重理性分析,这让她对自己的身份没有那么焦虑,而安娜则相反,她就是在焦虑、羞耻和绝望中度过余生的。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给身份做了界定,他说,身份指的是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狭义上指个人在团队中法定或职业的地位,如已婚、中尉等;广义上指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和重要性。对于这两部影片中的女主角,她们的身份既有狭义上的,也有广义上的,而她们对身份的焦虑,就是担忧自己失去尊严和尊重,因为婚姻之外的爱情,会遭受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需要强大的内心来承受。对于弗朗西斯卡来说,她决定去爱,以及决定留下来时,做好了理性分析,明白自己接下来该怎样生活—她要为自己而活。弗朗西斯卡用四天时间找回了自己,就像她留给迈克和卡洛琳的信中说的那样:“我好像是另一个女子,可我比之前更像我自己。”罗伯特走后的生活,弗朗西斯卡也在活出自己。比如,她拓宽了自己的社交圈,开始和璐茜来往,并成为好朋友。尽管镇上的人们总议论她们,但她们不在乎;她决定和子女说起这段往事。就像她说的,“我本可以让这件事和我一起逝去,但年纪越大,顾虑越少,而越来越主要的是,将事情说出。人活在世上只是过客,如果离开人世也没让你最疼爱的人,知道你是谁,是很可悲的”;她决定把剩余的(骨灰)留给罗伯特等等。一个能够尊重自己内心,活出自己的人,是不焦虑的。我们再来看看安娜。安娜自从和卡列宁说出真相后,内心就产生了一种负罪感。她说“我知道自己错了”,还乞求卡列宁能够原谅自己;她偷偷去看儿子时,告诉儿子要“好好爱爸爸,妈妈做错了事情”;她和渥伦斯基争吵时,质问为什么自己不能去歌剧院,只能留在家;她对镇静剂产生依赖,时常精神恍惚时,脑中回荡着“妓女,抛夫弃子”等自责和内疚的话语;她在最后选择结束生命时,还在祈祷“主啊,原谅我所有的错吧!”等等。从上述情节,我们可以看出,安娜自己都没有认同自己的身份,一直生活在自责和羞耻感中,自然特别在意外界对自己的评价,而这就是她身份焦虑的来源。其实,安娜和弗朗西斯卡两个人最后的结局不同,和她们爱的那个人也有关。因为渥伦斯基对安娜的爱,没有罗伯特对弗朗西斯卡的爱更真挚。换句话说,弗朗西斯卡能够做出理性分析,离不开罗伯特的“帮助”。他们在一起时,罗伯特愿意关注弗朗西斯卡的内心,明白她的担忧,帮助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渥伦斯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少,他只是逼着安娜快点离婚,却很少关注安娜的内心需求,不懂得安娜心中的愧疚和苦闷,说到底,他就是爱得不够。写在最后同样为爱选择的两个人,弗朗西斯卡进行了理性分析,所以她在生活中不会自责焦虑,因为她明白自己的价值和形象不是由外界来认定,而是由自己的理智良心来决定。这里有人可能会说,难道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安娜和渥伦斯基,这样的爱是对的吗?我想说的是,爱情没有对错,包括婚姻之外的爱情(当然,重婚是违法行为),只是我们在为爱选择时,一定要明白,自己要为这份选择承担责任(安娜和弗朗西斯卡都在承担外界舆论的压力,只是安娜更在意,无法认同自己而已),而这就是理性的作用,理性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责任。其实,遵循理性,或遵循内心良知,就是做到自己接纳自己,敢于做自己,为自己负责,这样就可以缓解身份的焦虑。不过,其结果很可能与孤独为伍,因为有时做自己,就是选择特立独行,而这也是选择后自己要承受的东西。这里,我并不是在鼓励婚姻之外的恋情,而是想说选择后的责任问题,即理性的重要性。因为爱情,不仅仅是激情,还包括承诺和责任。读了文章的你,如果想了解更多有关如何经营亲密关系,如何好好去爱等自心理学知识,我推荐你加入壹心理APP出品的「鲸选」会员。“鲸选”会员是一套全新的生活帮手和心理学学习工具,里面包括:2w分钟音频2k+精选心理有声内容365个问题解决锦囊200+解密现象心理词条每月1期的大咖主题直播免费参与组合到200+主题计划中,你可以随意更换学习内容,可以说它是你生活中的「实用心理百科」。现在,点击下方链接,和我们一起学习吧!http://book.ikudp15.top/platform/522/2056BA0C8FCFF9DC43A817008825ED01/yxl期待和你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文:学乃身之宝责任编辑:殷水
56
打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