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专业领域的选择一般是由父母选的,包括考大学的志愿填报,也包括后续找工作,我们需要面对长辈的“建议”以及家庭带来的现实选择的局限和必定之路。我们可以选择的时候大多是进入社会之后,也就是“试错”后的转行,包括大学上了一年两年后发现自己要么确实不喜欢要么实在考试通不过,转了专业。这个时间的选择我们面临的也不一定是适合自己或者自己爱的,因为我们要考虑新选的专业我能不能学好可以顺利毕业,我的新工作,工资如何能不能撑起一个家庭的日常开销。
所以我们会迷茫,不知道自己现在的工作是不是合适自己,是不是自己最喜欢的,因为我们确实不能抛开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考虑家庭,生活,等等的附加因素,单单谈内心的喜欢和匹配,纯理论的讨论。
先知道自己的性格,喜好,也就是完全的理解自己,和自己对世界的解读。这个方式的选择会让你即便做了一份工作没有好的回报也不会后悔的选择,如同“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及时工作枯燥也依然愿意坚持。
领域的实际意义,也就是“信仰”。有的人觉得医学救死扶伤,有的人觉得当兵保家卫国。但反过来,有的人觉得学医很辛苦要背很多东西,将来也要面对除了“治病救人”以外的很多事情是个麻烦的事情,有的人觉得当兵会远离家人,不能尽孝,不能接受有一天自己走在父母长辈之前。所以这个选择还需要自我对领域的认同,只要内心坚定,做的时候就不会计算实际得失。
能力。能力也分为身体和智力。我们确实也可以通过努力去提升能力,能力达到了一定高度后,做事对我们来说才是得心应手,对于一个既轻松又有回报的事情,我们自然愿意去做。
天分。这个东西或许有些玄学了。可能一个完全不喜欢小孩子的人,却很有亲和力,特别招小朋友喜欢,他做教师特别得心应手。可能一个人对艺术完全没有兴趣,但是却可以有绝对音感。这个“天分”可以让我们在一个领域中做到塔尖的位置,如果我们有,或许也不会迷糊选择哪个领域了吧。
这些是理想状态,只要中了任何一个都可以义无反顾的去做。但是加上现实问题,才是我们身处社会去选领域时候的困难。
没有喜欢的专业领域。这个是很有可能的,要了解自己太难了,了解世界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专业很多,我们并不是能知道所有。选择也很多,就是因为多了才会更不知道选择什么。
任何一个工作都有其意义,但是不一定是我们认同了就可以做到的。比如要想进入公务员行列,政审这一关就是现实问题,而且是我们无法选择,无法改变。
无能,没天分。有的领域如果没有硕士博士这样一个学历作为敲门砖,你连边都碰不到。这个无力感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便是努力也无法达到的。
现实。如果我们的家庭需要我们支撑,就务必需要一个高工资的工作,这个时候我们没的选,什么喜欢合适都不会再考虑范围内。也可能我们根本找不到高工资的工作,每天都在痛苦中度过。
结合起来我们选择领域,可以把几个维度列出来,做一个叠加。
自己本来学习的专业,自己会的技能。2.喜欢的专业领域。3.家庭情况,包括社会地位,经济情况,可以给到的帮助以及负担。4,可以接触到的工作或者曾经和现在在领域的发展前景。5.自己的人脉,曾经的同学老师,家里的亲戚,亲近的朋友,同事等等社会资源。6.自己的学习能力范围和优势,就是现在从零开始学可以学会的,比如有语言天赋,或者思维能力强,记忆力好等等
列出后看看1到5有没有重叠领域,就可以着手去做看看。或者直接根据2到5结合6去重新开始。值得高兴的就是我们现在处的时代有很多结合性的新领域,也是一个开放度很高的时代,愿意接受新事物,自己创业或者创造一个新领域出来也不是不可以。
年轻是年轻人独有的资本,所以我们在没有确定领域之前,不要害怕试错。将来的阅历和能力的增加和提升以及眼界的开阔,或许也会遇到比现状更让我们向往的领域,我们也大可以在“现实”问题没问题的时候,转行。我们除了勇气还需要懂得知足。
如果“现实”问题无法解决和忽略,也就是没有“底气和后路”时,知足就要大于勇气。说实在的这世界上没有几个天才,也没有几个家庭资本足够强大到可以支持我们一而再再而三的试错,所以在我们的能力与领域匹配时我们就可以坚定的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