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心理问题问答集锦 / 正文

怎么将烦躁的内心平静下来,真正关注于自我?(怎么将烦躁的内心平静下来,真正关注于自我)

你好


摸摸头~孩子


可以安心~去做你想做的事情,不需要担心,也不需要太在意旁人的眼神或评价,之所以内心感觉到的焦虑,并不是外界给我们带来的,更多是我们无法放松自己,对外界的信息处理和认知调节上,有时容易出现偏差的原因~


“我”是真的焦虑还是假的焦虑?


其实,大部分的人都是敏感的,但是对外界的信息整合与处理上,他们通过快速调整自我认知缩小偏差,由此达到内在情绪的平衡,但也有一部分的人,他们源于内在本身存在的“伤口”原因,一时无法调整内在与外界的认知偏差,就会导致认知上有所出入,由此牵引内在的敏感,引发焦虑感较重。


高二,一个青春气息较浓的年纪,为什么无法绽放光彩,反而是处处提防,无所适从呢?这很可能是在原声家庭里得到的关注与关爱缺失的较多原因,例如,一个总是被家长忽略的孩子,在她努力认知和了解外界的世界的过程中,她就会因为得不到的支持与呵护,表现出对外界的恐惧和不安,常见的是家中排行老二的位置的孩子。


怎样调节情绪,安抚自己?


首先,要察觉到内在的情绪。


就好比,当一个人决定出去钓鱼,但是她没有带走鱼竿,很难想象她能得胜归来,所以察觉就像是能够“钓”到我们情绪的鱼竿,当我感觉到不舒服时,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可以清净下来的空间,例如,楼层的走廊,推开窗,短暂的看一下绿色的自然风景,放松眼睛,放空脑海,察觉彼时的情绪,看看自己内在的怎样的情感被促动了,通常是害怕、恐惧感,我们可以试着温和的问自己,假设那是真的,后果真的会很严重吗?


凳子上摔下,最多让别人看了一场“免费的表演”,不收钱已经很厚道了,有什么“理亏”的呢?最重要的是“我要没事”~


其次,调整不合理的认知。


这部分,刚开始较难调整,因为每个人都有固定的思维方式,例如,他做了这个举动就是伤害我的、他不应该用那种词汇和我说话,否则就是否定我……,要知道这些不成文的规定,只是我们内在对外界的期待和渴望被看见与理解而来,事实上他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只是下意识行为和习惯性的表达方式而已。


由此,我们通过经验得到验证,别人的言行只是对他们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其他人,我们可以拉开思维与别人行为之间的紧密连接,拉开距离去客观的观察,如同观察一栋大楼,只是从细微处观察我们是无法看见全貌,同时也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最后,建立内在的安全感。


培养自信,如果不能从原声家庭就能建立起来,我们就要在成年后,提升察觉能力,感受内在的安全感,知道自己的敏感来自自己缺乏的安全感,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关怀和通过自身的努力做好的事情中,慢慢建立内在的自信与安全感,同时尝试建立与他人的信任感,慢慢拓宽安全感的范围,内在的敏感就不会被放大和时不时促动哦。


加油~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