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阅读了《非暴力沟通》一书,真的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许多人事物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有一种被“洗脑”的感觉。不过,转念一想,正如同一个屋子久了不打扫、不清洗就会到处有灰尘、垃圾一样。我们的大脑也如同一个“房间”,每天都会接受大量的“情绪垃圾”。因此,我们的大脑也需要定期“清洗”,否则很容易“臭气熏天”,害人又害己。所以,定期地“洗脑”也不错!接下来,请允许我谈一谈我对这本书中的一些内容的看法。01异化的沟通方式——隔绝了“爱”,滋生出“恨”记得一位心灵导师说过,人的一生追求的无非是三样东西:爱、喜悦、和平。但是,在现实的世界中,能够得到这三样东西的人少之又少,人与人之间往往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怨恨恼怒烦。例如,中小学校老师体罚学生、家庭暴力此起彼伏。又如,美国警察和黑人之间的矛盾尖锐,种族主义横行。再如,当今世界范围内经常发生的各种恐怖活动,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正如同一句老话:“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深入去探究,不难发现,这些事件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心理根源。其中,“异化的沟通方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包括了“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强人所难”等。1、道德评判“语言让我们陷入是非之中。”它是用所谓的“道德标准”来评判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通常的价值观,那他/她就会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邪恶的”。其中,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等都是在进行评判。也许当初制定这些道德标准的人是出于某种“爱”,但不得不说,在实际执行了这些道德标准之后,往往滋生出了大量的“恨”。记得我们在上中学期间,我们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抵制歪风邪气”,这个出发点本身没错。但是,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什么是歪风邪气呢?当时我们的老师将上课说话、交笔友、跨班/跨校交往、和老师顶嘴、泡网吧、早恋等统统列入了“歪风邪气”的行列,谁如果胆敢做出这些事情,谁就会被扣上“不听话”、“差生”的帽子。甚至于有时候还将踢足球、打排球等体育活动以“影响学习”为由加以限制。现在接触了心理学之后,回头看,感觉这些规定简直是莫名其妙、违反人性。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天生就有着各种社交的需求,所以,出现交笔友、跨班/跨校交往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是根本堵不住的,而且还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至于泡网吧、早恋、上课说话一类的行为,也许是有消极影响,但是从心理学上讲,这也是由于在自己的家人、老师那里感受不到爱,只能通过这些特殊的方式寻找一些情感寄托,这是一种“移情”;还有所谓的“和老师顶嘴”,这确实影响很不好,但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是老师有错在先。例如,许多老师看到学生不对,可以肆无忌惮地打骂学生,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学生对自己不满的时候,却不允许学生有情绪,这是什么道理呢?至于踢足球、打排球,那更是一种锻炼身心、宣泄情绪的手段,对它们的限制更是可笑...所以,这些貌似“正义”、“良善”的标准,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诸如“坏学生”、“差生”、“没教养”等一系列的评判,实际上忽视和掩盖了学生的某些情感需求,让学生感受不到来自学校和老师们的爱,反而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矛盾和隔阂。因此,在我们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经常发生。对于这种矛盾冲突,相关老师往往采用非打即骂的方式进行打压,但是,效果微乎其微,反而更加深了师生之间的阻抗。还记得电影《七宗罪》吧?“暴食”、“贪婪”、“懒惰”、“嫉妒”、“骄傲”、“淫欲”、“愤怒”,这是天主教教义所指的人性“七宗罪”。从本质上说,这就是七种道德评判,或七种【标签】。首先,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人事物本无所谓的好坏对错之分,都是人们的主观定义。而且,不同的时代对于好坏的标准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古时候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往往就被划归到“淫”的范畴,在改革开放初期穿牛仔裤可能都会被扣上“精神污染”的帽子,但是现在,这些不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吗?即使站在当今世俗的道德层面,有些人应该被谴责乃至遭受某种惩罚,但是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评判的层面,我们还应该透过这些所谓的“不道德”、“罪”的外表洞悉其内在的情感需求。那些有着各种不道德乃至有罪的人,其背后往往都有着复杂的原生家庭、成长经历乃至社会环境的问题,不问清楚前因后果,贸然地去评判,往往只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阻抗与隔阂。而《七宗罪》中的“大魔头”——乔,就是中了这些道德评判的毒,打着宗教信仰的名义到处杀害那些有着这七宗罪的人,结果却制造了更多的仇恨与不幸。而且,他在杀【有罪】的人的同时,自己也变成了一个罪人。到头来,害人害己!还记得电视剧《神话》当中的情节吗?小川和高要穿越到了秦朝,而小川因为天分高、运气好,在秦朝混得风生水起,最后成为了“蒙毅”,成了一位胸怀天下的大英雄。而高要,没有小川那样的天资,只会做饭,他饱受各种欺凌,最后甚至被迫成为了太监,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自此以后,高要的心灵开始扭曲,学会了曲意逢迎、溜须拍马、上下打点,认为只有权势才能让他自己不受欺负,并且暗地里发誓要报仇。最终,他变成了历史上的“赵高”。对此,小川非但没有理解他的苦衷,也没有安慰他,反而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指责他,对他进行道德评判。然而,这非但没有让赵高改变,反而加深了他们二人之间的阻抗...不得不说,小川对高要确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没有换位思考,也活该最后会失去玉漱公主,孤独终老!2、进行比较“如果你想过上悲惨的生活,那就去比较吧!”在我们生活中,“比较”无处不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看别的孩子,再看看你,多跟别人学习学习!”。男女朋友、夫妻之间往往也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看看别人家的男(女)朋友、老公(老婆)多温柔、情商多高!再看看我们家这位,简直糟糕透了!”...如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比较,说到底,也是一种特殊的道德评判。是由于我们的脑子里已经先入为主地确立了一种是非对错的“标准”,然后我们就去寻找符合这一标准的人事物,再用这些标准化的人事物来要求我们自己和别人。虽然说要多比较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所进步。但是,许多人在进行比较的时候,往往是越比较、越自卑。有些人通过比较,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但总觉得别人的经验对自己不适用或不知道该如何改变,往往陷入了“无力感”。其实,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适用于别人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我们。而且,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有【光明】的一面,就一定有【黑暗】的另一面;有【优秀】的一面,就一定有【差劲】的另一面...我们总是习惯于去看别人的光明、优秀的一面,却往往忽视了他们黑暗、差劲的另一面。例如,最近几年时常有曝出官员、明星因为抑郁症自杀,在他们自杀以前,人们总是羡慕他们有权、有钱、有地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在背后要承受多少的压力,要饱尝多少的辛酸泪...例如,作为官员,各种大会小会要开,各种报告要做,各种接待、各种安排、各种调研,每天还有一大堆报表需要签字,稍微不留神就容易出错,到时候各种处分就会找上门来;明星情况更糟,经常遭遇各种加班、各种学习、各种“阴阳合同”、各种丑闻、各种谩骂,其中的辛苦,外人根本难以体会...了解了这些之后,你们还会去比较吗?还会去羡慕别人的“好”吗?就像是打广告一样,它们往往都报喜不报忧,有多少人被各种广告忽悠过呢?3、回避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主人。因此,我们都需要为我们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负责。但是,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在说着一些回避责任的话。例如,学校、单位大扫除,问那些学生、员工为什么打扫,得到的回答往往是“老师要求”、“领导安排”;有人在外面开车很遵守交通规则,问他为什么,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交通法就这么规定,没办法,违反了要被罚款、扣分乃至拘留”“现在到处都是交警、电子眼,查得严,没办法”;许多领导经常检查各种工作,生怕有所遗漏,问他为什么那么细心,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上级要来考察,没办法,工作不到位要挨批评、处分的”...?????可以这样说,读书的时候,我们应付作业;考试的时候,我们应付考试;工作了之后,我们又在应付工作、应付领导...一句话:我们从小到大总是生活在各种种“应付”的氛围之中。总而言之,我们做这些事情都是基于某种“不得不”,唯独没有想到这是我们自己的责任。所以,从本质上说,凡是做任何事情都归因于诸如“法律规定”、“领导要求”、“单位规定”之类的外在条件,本质上都是在回避责任。4、强人所难记得以往的教育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学生背不住课文、作业不达标,老师经常会放出诸如“完不成就不许吃饭、不许睡觉”一类的狠话;老师、家长打骂学生,学生哭的时候,家长、老师经常威胁他们不许哭,否则就继续打...这一切,往往还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进行的。不得不说,这种“恐吓”、“威胁”往往会让人想到【绑架】一词,正好,心理学上也存在着【情感绑架】或【情感勒索】!即这些老师、家长表面上是在为了学生、孩子的【好】,实际上是在满足他们自己的【控制欲】。02非暴力沟通的实质——人人平等当然,《非暴力沟通》一书也认为,异化的沟通方式的产生,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等级制度或霸权社会。众所周知,在古代的西方世界,是一个被王权和“神权”双重统治的社会,当时政教合一,许多在宗教领域的“美德”(例如,主张贞洁、禁欲、守贫等)往往被王权或教会利用成为了禁锢人们思想、维护其王权或“神权”的工具,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各式各样的“道德审判”,现实中的“宗教裁判所”就是这一道德审判发展到极致的工具,这一切,无不打着诸如“上帝”的旗号。近代经过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洗礼,“理性”逐渐取代“神灵”占据了社会统治地位。但是,伴随着理性主义而来的拜金思想、物质主义、科学主义同样也存在【见物不见人】的问题,各种打着“理性”、“科学”名义的评判(诸如“智商测评”、“基因检测”衍生出的“智商低”、“基因不好”等各种负面标签)接踵而至。这一切,导致西方社会尽管经济十分发达,但各种看不见的“等级”比比皆是,而且人们普遍精神生活匮乏,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经济利益关系外,冷漠异常。近代西方社产生的形形色色的种族主义,导致不同种族之间矛盾冲突不断。这里面有诸多原因,但不得不说,打着“科学”名义居高临下地对不同种族进行各种“评判”乃至“审判”(纳粹的“种族优越论”就是这种评判发展到极端的产物)在其中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换言之,近现代西方社会的“等级”一点没有减少,只是其外衣由“神灵”变成了“科学”而已!古代中国是一个皇权社会,皇帝以及各级官僚拥有绝对权力,“有权可以任性”是一种常态,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往往无所不用其极,而这一切,往往是打着“仁义道德”的旗号干的。体现在当时的教育领域,就有着“棒下出孝子”、“黄荆棍儿出好人”、“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一类的说教,它们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不犯上”、“不作乱”,即维护皇帝和各级官僚的绝对权力,这是中国社会道德评判的根源所在。直到今天,由于数千年封建社会的影响,官僚主义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因而各种传统的道德评判依然有它们的市场。加之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社会的理性主义思潮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中国,使得西方社会的“科学评判”在我国也占有很大市场,这二者交叉出现,使得部分国人遭受了“混合双打”。不得不说,这些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巨大进步,但是精神上滑坡得厉害,就和这些各式各样的评判有关!对此,这就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尤其在我国,更是需要国家层面持之以恒地“整四风”,从源头上解决这些问题。而对于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道德评判”和“科学评判”,则要坚持一种“有评判”但又不“唯评判”的态度,并且坚决消灭那些带有侮辱性的评判(例如,评价某人“智商低”等),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非暴力沟通”。?“人类最大的敌人不在于饥荒、地震、病菌或癌症,而是在于人类本身,因为,就目前而言,我们仍然没有任何适当的方法,来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荣格)文:毁灭与再生责任编辑:殷水
38
打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