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心理问题问答集锦 / 正文

怀旧从不过时,为何过去的总显得更美好?(怀旧不是因为过去有多好)

文稿:之韵设计:小刘排版:小刘主播:Enya责编:圆子来源: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时间看起来好像完全消逝,其实不然,它正与我们自身融为一体。如今的年轻一代也开始怀旧了。最近热播的《浪姐》中“甜心教主”王心凌回归大众视野,让许多人感叹“我的青春回来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星视频仍在网络上保持着高热度,复古港风重新流行起来;近两年y2k千禧风也成为了时尚圈的宠儿;豆瓣“假装活在1980-2000年”小组聚集了十几万名跨时空旅行者;在疫情仍未结束的年,不少人开始怀念年之前没有疫情的日子……那么究竟为何,我们会对过去念念不忘?当我们怀旧时,我们在怀念什么?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一起来探究怀旧背后的心理知识~01过去的都是好的?——怀旧偏好怀旧偏好(nostalgic preference),即认为过去的事物比现在的更好,是一种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有趣现象。即使你没有这样的经验,你也一定听长辈说过“还是老歌好听”“还是以前的老电影好看”“我们那时候不像现在blabla…”。你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长辈们会给那些现在看来已经过时的事物加上厚厚的滤镜,但说不定多年以后(或许也就是现在),当你热爱的音乐、影视等等也成为了旧物,你也会觉得它们在回忆中闪闪发光。为什么人们会认为过去比现在更好呢?记忆偏差(memory bias)提供了一种解释(Morewedge, 2012)。记忆偏差是一种认知偏差,它会增强或削弱人们对一些事件的回忆,或者改变记忆的内容。人们的记忆并不会像摄像机一样将发生的事情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记忆是一个持续构建、重建的动态过程。人们记忆中的过去可能比实际情况更好,例如,大学生记忆中的高中成绩会优于实际成绩。另外,人们也更容易记住积极事件、忘记消极事件。这种积极记忆偏差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和决策,比如在对比当下流行的和二三十年前的老歌时,长辈们回忆起的很有可能是怀旧金曲,并且以金曲为标准来判断现在的流行歌曲,他们倾向于认为那些怀旧金曲更能代表过去的音乐,而忽略了质量不高的老歌,于是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老歌就是比现在流行歌曲好听。02怀旧是什么?怀旧(nostalgia)一词由希腊词根nostos (return home) 和algos (pain) 组成,原本的意思是思乡,由瑞士医学生Hofer于17世纪创造。Hofer(1688/1934)基于他对在意大利和法国服役的瑞士雇佣军的研究,将“怀旧”概念化为一种神经系统疾病,症状包括哭泣、心悸、厌食、有自杀意念等等。到了20世纪初,怀旧是一种精神疾病的观点已经根深蒂固。20世纪中期,心理动力学流派认为怀旧是一种想要回到早期生活阶段的潜意识欲望,是一种精神压抑性强迫症。然而,现在心理学领域的主流观点并不将怀旧看作疾病,而是人类的27种主要情绪之一(Cowen & Keltner, 2017),其他的主要情绪包括平静、敬畏、焦虑等等,这些情绪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具体来说,怀旧通常指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苦乐参半的但主要是积极的情绪,这种情绪源于对童年、亲密关系或非典型积极事件的美好回忆和向往(Sedikides et al., 2015)。叙事分析表明,当怀旧时,人们通常会回忆有意义的生活事件(例如家庭团聚、毕业、婚礼)、时间段(例如童年、大学时期)和地点(例如老家的房子、旅游过的地方)。虽然人们渴望重新体验过去幸福的日子,时间毕竟不能倒流,这就带来了一种忧伤和惆怅之感,也就是“苦乐参半”中的“苦”。03什么触发了怀旧相信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听到千禧年代的流行歌曲时回想起自己青春年少的学生时代,或是在闻到熟悉的气味、尝到儿时的味道、看到童年的玩具时,一瞬间回忆涌进脑海。有趣的是,研究发现坏天气也会让人们更容易怀旧(van Tilburg et al., 2018),这可能是因为寒冷、潮湿、多风的天气经常和消极情绪联系在一起,而怀旧可以帮助人们抵御坏天气带来的不好的感觉。Wildschut等人(2006)询问英国大学生被试他们会在什么情境下怀旧,发现被试提及最多的触发因素不是气味和音乐,也不是和老朋友的重逢,而是负面情绪。另一些研究发现,其他令人不安的状态,比如社会排斥、孤独、无聊、无意义感、存在焦虑、自我的不连续感等等也会引发人们的怀旧。04怀旧的积极意义《指环王》中,弗罗多在前往末日山的路途中时常回想起家乡夏尔的生活,回到夏尔的愿望是支撑着他继续前行的力量。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精神病学家一直认为怀旧是一些身心症状的原因,而现在的研究者认为他们搞错了因果关系的方向,怀旧并不会引起身心症状,相反,它是一种应对机制(coping mechanism),是个体在感到痛苦时可以利用的重要的心理资源。1.自我功能?在怀旧的叙事中,自我是主角。怀旧可以通过提供理想化的过去来增加积极的自我认识、提高自尊。虽然怀旧是与过去有关的情绪,但它也可以影响未来,使人们对未来更乐观。同时,怀旧也会增强自我连续性,帮助人们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知觉为一个整体,即使生活的环境和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人们也能清晰地意识到“我还是我”,不会发出“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在干什么?”的灵魂三连问。2.生命意义的来源?从存在主义的角度看,人们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挑战——在变化不定的现实生活中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人们该如何对抗虚无感?大量研究表明,怀旧是生命意义的重要来源,经常怀旧的人会觉得生命更有意义。即使你不是一个爱怀旧的人,仅仅是在心理学实验室中回想和写下自己经历过的事件之后,生命意义感也会增强。03社会功能?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类有获得归属感的需要。怀旧使人们有更多的社会联结感,感到被爱、被保护。特别是当回忆起和家人、朋友度过的美好时光时,即使他们并不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孤独感也会减少很多。怀旧对恋爱关系也有积极的影响,回忆过去与伴侣在一起的经历会使个体对关系的满意度更高、对这段关系的承诺感更强、和伴侣也更加亲密(Evans et al., )。04神经生理基础?怀旧情绪会将大脑中的记忆功能与奖赏系统结合。一项MRI研究表明,当人们在怀旧时,与记忆和奖赏有关的脑区同时被激活,并且记忆-奖励共激活与怀旧倾向呈正相关,表明记忆和奖赏系统共同参与了怀旧的主观体验的产生(Oba et al., 2015)。奖赏系统的激活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怀旧会让人感觉很好。尽管怀旧有以上诸多积极意义,我们所怀念的过去是终究回不去的,但或许正是因为时光无法倒流,过去才显得尤为珍贵。特别是对于疫情中的人们来说,怀旧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情绪,它可以帮助个体逃避当下现实的痛苦。然而,一项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针对疫情中的心理健康,相比于怀旧干预,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干预是更加有效的方式(Dennis et al., )。王心凌的《爱你》和前不久张国荣、周杰伦演唱会的重映都引发了大家的集体怀旧。在怀旧之余,或许更重要的是从过去中汲取力量,过好当下,期许未来。参 考 文 献[1] Cowen, A. S., & Keltner, D. (2017). Self-report captures 27 distinct categories of emotion bridged by continuous gradien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4(38), E7900–E7909.[2] Evans, N. D., Juhl, J., Hepper, E. G.,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 Fetterman, A. K. (). Romantic nostalgia as a resource for healthy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3] Dennis, A. , Ogden, J. , & Hepper, E. G. . (). 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a time orientation intervention on well-being during the covid-19 lockdown: past, present or future?.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 1-11.[4] Hofer, J. (1934). Medical dissertation on nostalgia. (C.K. Anspach, Trans.). 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2, 376–391.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688)[5] Morewedge, C.K. (2013). It Was a Most Unusual Time: How Memory Bias Engenders Nostalgic Preference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26(4), 319-326.[6] Oba, K., Noriuchi, M., Atomi, T., Moriguchi, Y., & Kikuchi, Y. (2016). Memory and reward systems coproduce nostalgic experiences in the brain.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11(7), 1069–1077.[7] Sedikides, C. , Wildschut, T. , Routledge, C. , Arndt, J. , Erica G. Hepper §, & Zhou, X. . (2015). To nostalgize: mixing memory with affect and desire - sciencedirect.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51(1), 189-273.[8] van Tilburg, W., Sedikides, C., & Wildschut, T. (2018). Adverse Weather Evokes Nostalgia.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4(7), 984–995.[9] Wildschut, T., Sedikides, C., Arndt, J., & Routledge, C.D. (2006). Nostalgia: Content, triggers, func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1, 975–993.作者简介:之韵,设计:小刘,排版:小刘,主播:Enya,责编:四小。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白岛岩心(ID:whiteisland_2017),由交大、复旦、哥大、纽大等海内外高校硕博学生和专业咨询师创立,致力于打造专注高校学生心灵慰藉和情绪管理的心理健康服务创新平台,将心理服务普惠化、大众化,让更多年轻人触手可及。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51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