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心理问题问答集锦 / 正文

警惕心理咨询师有“内味儿”(心理咨询师内心有多强大)

(很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警惕心理咨询师的爹味和妈味。如今,经年过去了,仍然笃定着自己的判断,来访者寻找心理咨询师,一定要警惕心理咨询师身上的爹味和妈味。不但如此,咨询师身上的学术味、权威味、精英味、仙味儿都是要警惕和警醒的,凡咨询师沾沾自喜之处,都是剥削来访者自恋之时。)这几天,“爹味”这个词突然闯进了大众的认知范围,频繁被后浪青年们诟病。实际上,在心理咨询中,我们也要时刻警惕咨询师带有的“爹味”和“妈味”,假如说,你的咨询师令你沉醉不已、难以自拔、渴望拥有他那样的能力却怎么都达不到,最后只能依赖与臣服,并认为他是世界上最懂你的好爸爸好妈妈的替代品的时候,不好意思,我只能说,可能你误解了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中,很多来访者以为,找咨询师就是找个好爸爸、好妈妈来替代自己过去的那个坏客体,这样的咨询就是靠谱的了。很多咨询师也以为,来访者来了给予关心同情、保护支持,这就是正规的心理咨询。这两方一遇上,有的时候这种共谋的合作会弄上好几年。最后,可能因为来访者生活变故让关系中断,或者是来访者一无所获而离开。在这里,我得先说说“爹味”咨询师的特点,不见得他一定是好为人师、处处以专家自居。现在的“爹味”咨询师可能就是温和的、可信的、关心关注你的。但是,你会觉得,他身上总有一种身份感、一种比你有阅历的男性特征。总之他身上有明显的性格脉络能够让你触碰到其人格的轮廓。至于咨询师的“妈味”,则大多出现在女咨询师身上,她关心你、体恤你、同情你很快,你就会觉得她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和好妈妈做咨询,总有一种痴缠的味道,纠缠数年化不开,这当中充满了依赖和控制。总之好爹爹好妈妈身上都有一种太过浓郁的情感的味道。初尝如沐春风,久处腻熟厌烦。也有人说,这些都是来访者的投射,他需要好爹爹好妈妈,然后咨询师被投射认同了。话虽这么说,但是中国心理咨询师伦理守则第一条——“咨询师应将来访者的福祉放在首位”。咨询师可以通过个人体验、个体督导、转介避免这些误区和盲区。那么,为什么这种爹味妈味浓郁的心理咨询,是跑偏了的、甚至是带有危害性的心理咨询呢?首先,我们要从心理治疗的目标开始说起。心理治疗目标的关键点,是帮助来访者找到自己的力量。这里面有一个信念是,来访者是和咨询师一模一样的人,有能力有动力,之所以发生了困难,是因为从小内在关系模式情感模式出现了问题,才导致很多变异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咨询师如果不能从内心诚信这一点的话,很容易把来访者当成低人一等的功能缺失者,并且予以关怀照顾,这种关怀照顾对于一个陷入绝境的人可能短期之内有效,但是长远看来,咨询师无法管理自己潜意识幻想,频繁地见诸行动,最后剥夺的是来访者自我成长的福祉。这当中,虽然有暂时的满足,但是长远来看,咨询师勾引来访者对其依赖与黏连,沉浸在自我的胜任感中,剥夺了来访者自发的力量与成长,让其更为迷失和迷茫。在这里,海灵格老爷子的一句话说得非常好————“那些同情他人的人是在责备上帝”。沉浸在自己是完好的无缺的无惑的良好感觉的咨询师,在频繁帮助别人的时候,可能要反躬自身了,为什么忍受不了自己的无能。其次,我们要来说说俄狄浦斯情结。基本上所有的来访者都有俄狄浦斯情的困扰,无非是程度轻重。自恋和边缘人格障碍更重、神经症水平的来访者会轻一些。网上也有很多俄狄浦斯的解读。我觉得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在内心逐渐长大成熟,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孩子,而是一个和自己的父母一样有能力有性欲的成年男女,可以去竞争去发展。不会因为违背了父母的一点旨意就瑟瑟发抖。也正因为可以和父母站在同样的位置,反而更有责任更有担当更松动自然。但是没有度过俄狄浦斯情结的人呢,内心一辈子都有一种被管束被要求被禁锢的感觉,看见年长一点、厉害一点男的,感觉就是爹以及爹的形象代言人——领导、权威、老板。恭恭敬敬、不敢造次。看见年长一点、厉害一点的女人感觉就是妈以及妈的象征——姐、女领导、女老师,内心哆嗦、又恨又抖。这个东西令到来访者非常痛苦,他压抑自己,不敢竞争、经常处于紧张崩溃的状态。他来找咨询师,就是打破自己的这个禁忌的,打破这层幻想,打破自己不敢竞争、如果竞争是大逆不道、即使赢了也会遭遇惩罚等等的幻想。但是偏偏他对咨询师的投射就是权威、专家、人生指南。如果咨询师还一屁股坐在了这个象征性爹妈的位置,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或者满心关怀全方位示爱,那么对于来访者会造成二度伤害。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对咨询师做过比较好的建议,允许来访者在初期进行投射,因为来访者源自内心对于完美双亲影像的渴望就会有这样的理想化投射。但是咨询师不要真的认为自己就是来访者所幻想的样子,不拒绝也不沉溺,保持觉察与距离,通过来访者自然发展的移情过程,通过精准的共情反馈出其内心的状态,让来访者对自己进行体认,明白自己内心的渴望和感受,最后逐渐在咨询中修通自己婴儿般的潜意识幻想。同时逐渐认识到咨询师也是和他一样有限定的人,这样,他就不会沉浸在过去的他人无所不能或者自己无所不能的幻想里,逐渐和现实接轨,有了更为良好的现实功能。这部分的问题其实是和咨询师的自恋能否修通有关的,在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中有这么一句话——治疗师未修饰的夸大被病人的理想化所鼓舞,若治疗师本身对于“母亲眼中闪烁的光辉”的需要在成长阶段没有被足够的调节,就可能病态地附着于这种具有自我提升作用的理想化,这种治疗者的反移情没有被觉察,会酿成咨询中的大问题。简单来说咨询师被来访者理想化之后,沉醉于自己完美与无所不能婴儿般的幻想里,流连忘返无法自拔,而且通过非常隐蔽的方式把来访者留在咨询关系里。而来访者也因为心理弱势、害怕抛弃也会配合咨询师的这部分需要。所以咨询师一定要切记这部分,经常提醒自己。咨询当中最重要的是,咨询师是通过材料诠释出“来访者的内心剧本”,而不是满腔热情的参与其中。至于什么叫专业的操作,我们来看一个模拟的案例片段,一位29岁的青年,从小备受家庭折磨,大学毕业之后因为性格孤僻内向、无法和人打交道一直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每一份工作他都担心和自己的专业不匹配的,他永远在投简历、面试以及挑选工作的路上,非常的沮丧。也许很多咨询师就直接给出建议了给予关心,同情,并出谋划策了,这个就叫见诸行动。初初来访者可能非常感激这种关怀,时间一久,当他现实层面完全没有改善,则会激起无穷的愤怒。那么准确的操作是什么呢,就是诠释出来访者的内心感受和内心处境。来看一位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对这位青年的回应。“你在说着非常两级的世界,一方面当你说着你妈妈、你姐姐、你同学的生活,似乎你在旁观别人的世界,你非常的安全,也非常的自在。但是你没有想要为自己的生活去思考去谋划,当你的妈妈姐姐建议你工作的时候,你感觉没有办法面对现实中的挑战,你没有办法面对真实的生活。你在旁观他人的位置的时候非常轻松,一到现实中就惊慌失措”。咨询中最关键的就是,回应出来访者的内心剧本,让来访者看到自己所处的位置。看到自己的处境,就能做出调整。以上就是针对“爹味妈味”咨询师的分析。其实这个位置有许多咨询师自己没有修通的幻想。比较好的专业的咨询师是怎样的味道呢?你不会发现她有太多的性格特征和个人想法,你也基本不知道她的私人生活、行业地位,在咨询中,你始终感受到的是她的干净、这个干净意味着没有太多的浓重的个人味道,不夹带私活,所有的咨询都围绕你展开,你投射她反馈,如同镜面,并不停留在单一的好爹爹好妈妈的角色里,甚至可以说没有角色没有身份,只是一面镜子一个容器,反馈出你的内心剧本,这样是比较靠谱的。文:周弗逸? (壹心理深圳片区咨询师)责任编辑:殷水

0

打赏(0)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