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大家都讲原生家庭的问题,我们就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开始讨伐它所带来的伤害。但其实几乎每一个人在和父母的互动之中都会带有冲突和遗憾。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家庭,我从来就没有见到哪个人小时候的关爱感能够得到完美无缺的满足。?对原生家庭的回溯,是要让我们了解每个人身上过去独特的伤痕,和清楚这些伤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成为更稳定和强大的人。?如果你经历了比较深的家庭创伤,我们也当然可以对家庭表达愤怒,很多心理学工作者支持表达,但表达是为了让愤怒流动,让出空间给爱,不是让人们一直陷在愤怒和怨恨里,只能处于非爱即恨和非好极坏的状态本来就是人格发展一个不成熟的局限,真正的内心平衡一定是爱与恨的整合,黑与白的融合。?很多心理学的流派始于西方,原生家庭理论来源于西方,它告诉你的怎么办,却特别不适合中国人,西方人更强调个体,和家庭更容易分化,中国人极其讲究认祖归宗,倡导与家庭的融合,西方关于亲子神话故事是俄迪普斯王弑父娶母,而中国人的神话故事是哪咤割肉还母剔骨还父,我们通过这些故事就知道父母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意味什么。当一个中国人去攻击他的父母,那种体验都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是要消耗巨大的心理能量的,这就是为什么咨询中很多来访者谈完对父母的怨气都会有躯体反应。?真正能帮助人们的是去超越原生家庭的束缚。而不是无意识的去复制父母的命运,也不是简单的想要去拯救父母,去替父母承担;也并不是做一个巨婴,在父母对我们的控制底下没有自己的力量。同时也不是去埋怨和责怪他们,让自己变成一个受害者。?你要相信,你可以扭转命运。?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fenbrenner最早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原生家庭确实是对一个人影响巨大的子系统,但他并不是唯一的子系统,除了原生家庭之外,还有学校、社会等等等等。而且不管哪个子系统对一个人的影响都不是决定性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也并不是就无法弥补,我们的内心还拥有很大的心理复原力,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力量。自我成长才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情。所以客观看待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也是我们给自己一次新的成长机会。?首先很多我们眼中所谓的父母过错,其实是我们拿着今天的文化理念去衡量的结果。这种做法对父母来说其实并不公平,因为他们也是大环境的受害者,就像空杯不能赠饮一样的道理,他们自己被养育时也是有很多缺失的。比如因被伤害而导致的伤害有以下两种:?1.我们每个人都会下意识的按照自己被抚养的轨迹去抚养自己的孩子,当我们把自己的伤害全都怪罪到父母的时候,这个视角太过于狭窄。比如说当父母一定要求你找个体制内的工作,看起来好像是他们缺乏边界感,想要控制你。可其实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他们成长的环境就知道了。在他们那个年代里,按部就班稳定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所以每当我问人们,父母这样做是想给你什么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也没有得到足够好的爱和教育,他们在自己能理解的范围内给我们一些好的东西。我们体验到的精神上的爱的缺失,可能他们都没有见过。?2.还有些父母在无意识中传递了创伤。他们自己可能也是重男轻女,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也许有一些其实已经意识到了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人们本能的会认同父母的一部分,比如“他打我是为我好”,所以他们意识到了上一代的错,给自己带来了伤害,但在无意识中又还是延续了这些过错。这种心理创伤在一个家族里面代代相传的现象叫做代际创伤,通常一个时代的严重的创伤要向下传递2-3代。?很多人在成年之后仍然对父母的过错无法释怀,是因为我们对父母理想化的期待。怨恨父母往往是因为父母达不到我们的期待。在很早的阶段,我们甚至会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完美的,是全世界最好的。但是随着我们的成长,当我们意识到父母不再完美这一点的时候,其实就等于我们又经历了一次与理想父母的关系破碎的过程。比如说我觉得我应该得到父母所有的爱,得到父母所有的关注,但是我没有得到。这些期待的落空,最终就演变成了父母的过错。????当我们成年后仍然还沉溺在对父母的所求上,期待缺的东西能在父母身上补回来,是“自我分化”还不够的表现,这个概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家庭治疗大师鲍恩提出的理念,自我分化相当于是把自我从原生家庭的分化出来,自我分化代表的是一个人能否在与世界相处时坚持自我,在体验社交和亲密关系的同时,依旧保持内心的独立性。很多家庭出现很多麻烦,就是因为心理的分化不清,所有人的关系扭在一起,父母干涉孩子的一切,而孩子也主动或被动扯进父母的关系冲突中,没办法完全精神上独立,他的感受中总是夹杂着一堆别人的东西。?如果你还有下面的六种状态当中的某一种,说明你还没有完成心理的分化,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讲究融合,在心理上期待父母能够主动让孩子完成心理分化,或者像西方的家庭观念一样,这都并不容易,健康的关系永远都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有的时候和原生家庭无法健康的分化,很可能是自己的心理还没有真正的独立,以下的6种未独立的类型可以参考一下:?第一种就是你仍然对你的父母言听计从。你还像个孩子一样,甚至拒绝的时候都期待得到父母的允许和理解,于是不停的在其中辩解,纠缠,你忘记了有些思考自己可以完成了,有些选择自己也可以负担了,实际上是因为自己还很难去做一个自己负责任,这个并不是你在用成年人的状态与父母联结。?第二种,就是如果你对现在父母所有所说的所做的,还是全然的在那唱反调,还是在逆反期的话,你只是比前面的第一种状态稍微长大了一点。在前面的那个状态,像一个六岁前的孩子,你更像是一个13岁左右的一个孩子,很可能对于你来说,抵抗的内容不重要,抵抗的这个动作才最重要,因为你要证明给自己看你有多么独立,这也不是我们说的成年人的状态。?第三种,那就是你切断了跟父母的连接。你要跟他们分道扬镳,你的生命里面不再想要他们的名字。表面上看你对父母的依恋是可以切断的,但其实内在的生命的连接怎么能够切的断呢?其实就是因为为连的太深,伤的太重,在关系中还没有找到中间的路,所以要远离才可以,和物极必反的道理一样。?第四种,就是你还期待你还希望父母能有所改变,你还非常期待有他们能够认同你。比如小A不满妈妈从小控制她,长大以后又安排她相亲,她一直试图想让妈妈认识到自己是错了,于是纠缠于和妈妈的冲突中,当我们想要证明父母错了时候,我们仍然和他紧紧的连接着,因为你还需要他来证明你是对的。我们需要意识到其实不用证明你也可以做新的选择的,你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只能接受父母给的东西。?第五种,你有没有对我们自己的父母嘴上反叛内心认同,哪怕是你心里边恨着的父母,但是你活成了他那个样子,这是和父母非常无意识层面的连接。最常见的是一边恨着父母的吝啬,一边在成年后还亏待自己,一边责怪父母对自己要求太高,一边又不断的对自己严苛,实际上内心已经接替了父母的接力棒。?第六种,你是否允许自己过得比他们好?不仅一个人讨论过关于他如果过得比他父母好,他就会内疚的问题。就是我在享受的时候,我觉得父母他们的一生都在受苦,我怎么能够这样,所以我用痛苦和他们连接,向他们致敬。?真正的完成分离并不是我们不需要父母,而是先知道与原生家庭的关系还在如何的影响着我们。那么如果感觉自己和家庭的分化不够,可以怎么做呢??1.?觉察情绪,往往情绪都来得非常快,而且我们会自动的就会去屏蔽这个情绪。但是我们可以试着尽量的先停下来,比方说当我拿起哈根达斯冰淇淋的时候,我突然间冒出很多声音:“太贵了不应该吃。”这时候要看看这些声音是哪里来的?就跟自己问一句到底是谁在说话,是我妈在说话,还是我爸在说话,这是谁在说话?这真的是我想要的么?很多来访者常常说提起一些需要就有羞耻感,它是一种非常致命的感觉,为了避免被别人拒绝,我可能甚至不让自己有爱的感觉,不让自己有爱的需求。?2.?尤其是在一个低分化的家庭里面,父母的控制更多,会使得我们很多正常的需要受到阻碍,也会更加不允许自己对父母的不认同。所以你会发现,自己发展出很多被父母认可的特点,屏蔽掉父母们不接受的特点,哪怕哪些是一些天赋和优势。孩子只能在狭小的空间里自我发展,不然会有各种担心,比如担心失去爱,担心被惩罚,担心伤害父母等等。很多人成年了以后才发现,这些特点是童年的庇护盾牌,但却不能让他掌控和享受自己的人生,那么你可以把自己的这些讨好父母而生长出来的特点梳理一下,重新做一下选择。?改变原生家庭给我们的影响不是改变和投诉父母,而是去觉察我们还有哪些东西和原生家庭的影响捆绑在一起,改变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或许,你无法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但是从你这一代开始,停止创伤的向下传递,就是给你的家族和自己的人生最好的礼物。作者:魏娜责任编辑:一只梨
120
打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