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心理问题问答集锦 / 正文

心理咨询师“受苦”的能力(心理受苦是寻求心理咨询的一个动力因素吗)

我说的“受苦”能力,并非佛家说的“一切罪业皆由我来承担”“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无私无畏。我向来认为,心理咨询师只是众多职业的一种,不应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高。如果用心理咨询的常用术语描述,“受苦”能力属于共情能力的一部分。我把“受苦”能力单独拿出来说,是觉得“共情”浓缩了很多内容,今天只想谈论其中的“受苦”能力。神经科学发现的镜像神经元——一种大脑细胞——是我们能够理解他人的重要基础。镜像神经元可以近似理解为一种模拟器,它让我们可以模拟他人感受,从而体会、理解他人。比如看到别人伤心时,镜像神经元激活,使得我们自己真正伤心时,大脑和身体构成“伤心”感受的部位活跃,如同自己真正伤心,“感同身受”而共鸣对方情感。镜像神经元的存在,意味着我们通常说的共情他人,会产生真正的“感同身受”——与你自己有同样感受一样。这不是一种“好像”的感受,是真正的“感同身受”。你的镜像神经元,会激活大脑和身体部位,与自己真正伤心、痛苦等的感受一样。因此,如果你允许自己全身心投入去理解对方,你的镜像神经元百分百模拟对方,你会和对方有同样感受:非常伤心;非常痛苦;非常低落;非常沮丧;非常绝望;……安慰别人时,为什么我们通常是“问题解决式”帮助?我们往往提各种建议、方法,试图让对方心情好些,而不是“感同身受”理解对方。大众对抑郁症的常见误解,是认为抑郁症患者“作”:亲朋好友提供各种建议、帮助,你不去行动,你就是故意想待在抑郁里,不想改变。为什么亲朋好友想帮助抑郁症患者,很少有人先共情,而是“问题解决式”帮助?一旦共情,镜像神经元激活,会让帮助者自身感受到抑郁症患者的感受:像陷入沼泽的无力、无助、沮丧、绝望等。这些感受会让我们天然想要回避,不愿待在这些难受的感受中。也许亲朋好友一开始也会共情,体会过抑郁症患者的难受,但这些难受让自己难以承受,便转向“问题解决式”帮助——退出共情,进入思维层面,回避体验难受感受。共情的疗愈作用,有很多研究和实践支持,但共情的疗愈机制,目前并不完全清楚。我们可以尝试理解的角度有:当被共情时,当事人感到不是独自面对,有了陪伴和支持,自身的力量被有效调动,促进改变;当被共情时,感到对方体会到了自己的感受,却没有绝望、无力,增加希望感,觉得自己的困境可以改变,改变的能动性提高;……共情的疗效机制不是本文重点,回到本文的“受苦”能力。共情要与来访者“感同身受”,心理咨询师需要具有耐受来访者的难受,即“受苦”的能力;心理咨询师又不能因为共情来访者的难受,也变得无力、绝望,即没有承接住来访者的难受。好比来访者的困境是石头,心理咨询师不能站在旁边,看着来访者背负石头前行,而是需要与来访者一起负重前行,但是心理咨询师又不能被石头压垮了——如果心理咨询师被石头压垮了,让来访者如何有信心改变?为什么用“受苦”能力来描述,因为“趋乐避苦”是人的天性,心理咨询师的这部分天性,会让自己回避“感同身受”来访者的难受,进入“问题解决式”帮助。可是心理咨询起效,离不开共情。这意味着,心理咨询师需要锻炼自己“受苦”的能力,才能克服天性。“受苦”能力包含两部分:一是能够体验“苦”,二是能够承受“苦”。只能体验来访者难受还不够,心理咨询师需要能够承受住来访者的难受。有些观点把心理咨询师比喻为“容器”:能容下才是“器”;容不下破了,“器”就不存在。有些从业者对来访者的遭遇感同身受,在咨询室哭得停不下来,反而需要来访者安慰是不合格的。不能承接住来访者感受的心理咨询师,是不合格的。看到有些自媒体平台博主,大肆宣扬几个月成功转行做心理咨询师,就像一个笑话。单就“受苦”能力,需要持续、刻意锻炼。即使你具备一定“受苦”能力,是否能够以此谋生,作为职业持续?那些炫耀成功转行心理咨询师的人,能够全职心理咨询1年以上,才有条件说自己转行成功。如果这些人只是兼职,1周2、3个来访者,甚至间断性几周才做咨询,根本不能判断是否具备做心理咨询师的能力。做外科医生,最少5年本科,3年规培,还只是及格。你说3个月转行外科医生,谁敢找你做手术?欧美成熟的心理咨询行业,心理咨询类硕士才有资格申请从业执照。心理咨询师对人心工作,需要有对人心脆弱性和复杂性的基本敬畏,不应随意、轻易,不应只为钱,忽悠人。最后,再次重申:虽然我用“受苦”能力来描述,但不是强调心理咨询师多么了不起。恰恰相反,我觉得这是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基本功。如果 “受苦”能力,这类心理咨询师的专业能力很容易做到,心理咨询师凭什么一次收费几百上千元?吃心理咨询这碗饭,从业者需要拿出应有的专业能力。作者:许标,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学硕士,全职心理咨询师,5000+小时心理咨询经验,2000+小时专业受训经验。责任编辑:一只梨

50

打赏(1)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