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邢潇月?| 作者秋里 | 编辑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终点。”然而,在人生路中,我们常常会被困住,无法动弹,并失去方向。尤其是咨询时,我经常听到来访者说:“我已经对自己分析得够多了,我也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可为什么我还是这样痛苦?为什么改变没有发生?我不知道还能怎么做……”作为一位从业8年,自我探索超过10年以上的咨询师,我也曾陷入这样的境地中停滞不前,但最终我走出来了,并且我深刻的发现:我们之所以被困住是因为太执着于问题,而摆脱困境的方式,正是放下执着,觉知当下。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作为一名咨询师,我如何走出人生的困局。这是我切切实实踩过的坑,也是花了数年的时间和心力才明白的经验。希望给每一个处于这般境地的人一些希望和勇气——你要相信,我能走出来,你也可以。01我的过去,也藏着难以忘怀的伤痛说起过往,每个人多少都有一些受伤的经历。有些经历,不论我们出走多远,都像黑影般如影随形,这正是很多人被困的原因。因为相比起过去的快乐,我们总是更容易记住痛苦。在我的故事里,让我耿耿于怀多年的痛苦,基本上都是我的妈妈带来的。我的妈妈情绪很不稳定,她对我和爸爸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她的心情。小时候邻居们跟我开玩笑说我妈是“后妈”,一开始我还反驳,后来我也差点当真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五岁时,我和邻居小伙伴去池塘边玩儿,不小心把凉鞋掉进去了。我吓傻了,不敢回家,我知道妈妈一定会很生气。直到天黑,小伙伴的爸爸找到我俩把我送回了家。小伙伴的妈妈嘘寒问暖给她洗澡做饭,而我妈妈没有一句关心的话,直接把我关进小黑屋,脚上穿着剩下的一只凉鞋。从那之后,黑暗成了我生活中的绊脚石。每次父母上夜班,我都不敢睡觉,必须把家里所有的灯打开,瞪大眼睛等着有人回来;大学临近毕业时,让我最不安的问题就是如果一个人租房我要怎么度过每天的黑夜?生活中类似的惩罚还有很多。小学一年级开学前一天晚上,妈妈睡了一觉醒来发现我还在赶作业,她生气地把我好不容易写好的作业撕了个稀巴烂,让我明天去学校挨批;我第一次自己去书店买书,挑了一本叫《烈火金刚》的小说,她二话没说给我扔出了窗外,指责我把钱花在了不该花的地方……只要她不满,我随时有可能被惩罚,而且她还不允许我解释。长大以后,我偶尔的几次反抗也被她强势地镇压了。一次我不想穿秋裤,被她骂让我去冻死,我就真的只穿了背心短裤跑到大雨里淋着,后来被揪回屋里骂一顿……这般长大的我,不敢和她提要求,并习惯了在她面前扮演乖孩子,外表顺从乖巧,内心却盘算着总有一天要远离她,获得自己的自由。于是第一次高考失利后,我顶着所有反对的声音毅然决定复读,唯一的动力就是要离开我的妈妈。02为了摆脱困局,我做了哪些尝试第一步,逃离。离开家,是我做出的第一个尝试。我以为离开了那个环境,我就可以自由了,然而痛苦仍然如鬼魅般跟着我。我很少主动给家里打电话,每次看到来电显示“妈妈”时,内心总是不自觉地升起一股烦躁感;每当我想要花钱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自问“是不是应该花的?”;当我的想法和其他人不同时,总是下意识地顺从,不敢表达不同,不敢拒绝别人;看到别人脸色严肃,我的内心就莫名紧张,总感觉他生我气了;我习惯性地隐藏负面情绪,不开心了就一个人躲起来;当我想要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时,总觉得我不可能做得到,最终放弃……总之,除了生活上的自由度大了一些,我的内心丝毫没有自由的感觉。第二步,学习。选择心理学专业算是为我的探索之路敲开了一扇门。我了解到原生家庭、童年创伤的概念,我第一次在意识层面把自己的困扰和过往的经历联系了起来。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很多事情都说得通。通过不断的学习,我逐步认识到过往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观念、思维方式,到情绪体验、身体感受,以及潜意识。可仅是这样的理解对于解决我的困扰并没有什么帮助,反而让我更加怨恨妈妈了。于是我开始参加专业课程、工作坊、团体等等,试图整理自己。当我把压抑已久的情绪表达出来后,的确感觉轻松了很多。每次上完课,我也觉得自己焕然一新。但慢慢地我发现这只是暂时的,当回到生活中久了,那些顽固的糟心感觉又回来了。第三步,个体咨询。后来我开始了个体咨询,我想搞明白自己到底怎么回事。这才是我发生质变的开始。咨询初期,或许是因为思维形成定势,不管我和咨询师聊什么,我总是很快提到过去的伤痛,同样的故事重复地说,我自己都烦了。似乎不是过去的伤痛对我“阴魂不散”,更像是我死死抓住它们,不愿放下。咨询中期的时候,我渐渐感觉到一些不同,我的问题还在,但我似乎没有那么困扰了,同时我注意到内在有一些压抑很深的情绪正在浮现。再后来,我很少提及过往,一是在一次次的诉说后没那么耿耿于怀了;二是觉得说了又怎样呢?现在回看,这其实说明我的内心那时正在酝酿着巨变。我开始更多谈论自己近期的所思所想,虽然也会不断触及过往,但我不会再陷入其中,而是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更关注当下和未来。这些变化,在生活中也产生了新的故事。有次回老家,我鼓起勇气和妈妈提起过去她打我的那些事,她竟然风轻云淡的回应道:“我打过你吗?我什么时候打过你?就算是打过你,那也肯定是为你好……”那一刻我哭笑不得,但我发现:原来同一件事情,在我和她心中留下的痕迹如此不同。另一次也是回老家的时候,有天吃午饭,妈妈又开始抱怨爸爸做菜多的毛病,一边说一边生气地把筷子扔在桌上。我边听着她抱怨边加快了吃饭的速度,突然我注意到自己嘴里塞满了饭,可我还在不停往嘴里送。我有意识地停了下来,这才感到肚子很撑,那一刻我清晰地看到原来我一直在无意识地被妈妈的情绪控制。与此同时,我内心的纠结也出现了:我要继续吃还是停下来?最终,我带着内心的颤抖选择了停止。在接下来和她相处的几天中,我感觉生出了很多力量,这种力量让我发现:我不用再逃避过去,也不用再逃避她了。即使我在她身边,我也不会再被过往困住,也不会再被她的情绪控制。原来,我已经放下了那些我死死抓住的伤痛,我已经走出了那个我用了数年没走出的困境。03对当下的觉知,是对过去最好的疗愈回顾这整个成长历程,我明白了:纠缠于伤痛本身并不会解决问题,相反,这是一种逃避面对痛苦的表现。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于触发一系列的机制来避免面对自我,执着于问题或过往正是其中之一。停留在痛苦中比走出痛苦更容易、更为熟悉,所以我们便“促成”了自己不停地留在困境里,一边紧抓着过去的痛苦,一边又抱怨为何改变还不发生。直白点比喻,就像一个人掉进了坑里,他想走出去,但是他把所有精力都用来哭泣、抱怨为什么自己会掉进来,那他可能走得出去吗?走出坑的唯一方式,是接纳自己已经掉下来的事实,并把注意力放在当下和眼前,寻找新的机会。在我的故事里,也是对当下的觉知,让我看清了自己,并有机会做出新的选择。不过,生活中仍然有很多人,思维上知道要放下伤痛,寻找生机,可在行为上却还是不断重复过去的习惯。因为,知道,并不同于做到。就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所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这个“知”,不是指头脑上的知道,而是对自己内心的全然了知。这也是为什么我学了心理学,懂得各种理论,却还是走不出困局的原因。只有当我进入到真正的咨询关系里,质变才真的发生。因为咨询关系是真实的,带给我的是知行合一的体验;咨询师是专业的,引领着我去深入内心世界,不断加深我对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洞察。慢慢的,让从原来总是无意识地行动,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为什么干,到行动后就能意识到自己做了什么,再到行动前就可以很清晰自己在干什么。这个过程是来来回回的,需要对自己抱持极大的耐性。我很庆幸,我的咨询师始终安全地陪伴着我,如果没有咨询师的存在,我想我也许还困在那个与痛苦如影随形的困境里吧。“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果你也在你生活中止步不前,又不知如何改变的话,说明你曾经的方法已经无效了,你需要换一种方式,让专业的咨询师带着你去发现新的生机与方向。记住,人生不只是一种被困、被动的模样,只要你愿意迈出这一步,你也会拥有那种可以尽情创造、充满无限可能的自由。点击下方图片,即可体验半价心理咨询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