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心理问题问答集锦 / 正文

不准说“精神离职”了?我早就和狗屁工作划清了界限(精神离职如何处理)

作者:译言编辑:Today ?排版:阿桃??监制:April来源:微信公众号:译言(ID:yeeyancom)原文标题:不准说“精神离职”了?没事,我早就和狗屁工作划清了界限前两天我们跟大家分享了年外媒上的两个年度词汇。一个是,《柯林斯英语词典》的“长期危机”;另一个是,《牛津英语词典》的“地精模式”。今天,再来跟大家分享一个最近被外媒列入驱逐清单的词汇“精神离职”。大家都不知道,最近两年,我们对待工作这件事的确没那么上心了。一辈子只做一份工作的精神似乎已经失传,95后整顿职场的英勇往事还在江湖流传。不过,因为整体环境的不稳定,最近,很多打工人虽然不再动不动就辞职,但也采取了一种默默抵抗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内心秩序。那就是:肉体在上班,精神已离职。可以说“精神离职”是很多年轻人打工精神的形象写照。那么,“精神离职”上了“废词表”究竟是怎么回事呢?01“精神离职”为何上了废词表年12月31日,苏必利尔湖州立大学 发布了 年废除的词汇列表,其中GOAT(史上最佳)、Inflection point(拐点)、Quiet qutting(精神离职)位列前三。精神离职(quiet qutting)名列其中的原因是:“时髦但不准确,这个词的含义并非低调辞职的员工,而是完成职位最低需求的员工。”此外还有一些理由是,“精神离职”不过是“正常的工作表现”“‘工作按规则’的花哨说法”,“不是一个新现象”,不过是倦怠、无聊、疏离的同义词罢了。在这里,再跟大家介绍一下废词表的由来。1976 年,已故的苏必利尔湖州立大学公共关系主任 WT比尔·拉贝发布了第一个半开玩笑的“废词列表”,以防止英语被误用、过度使用和无用,这一别具匠心的宣传噱头获得了美国和国际新闻媒体及公众的热烈回应。因此,自1976年以来,苏必利尔湖州立大学每年都会发布一个废词表,该名单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词汇,希望通过鼓励避免使用过度、冗余、矛盾、陈词滥调、不合逻辑、毫无意义的词汇和术语,来维护、保护和支持语言的有效和干净。02“精神离职”为何成为流行词汇?就像去年的许多流行趋势一样,“精神离职”的风潮也开始于tiktok。“我最近学到了‘精神离职’这个词,这个词的意思是你不会立刻辞职,但你会放弃(在工作室)做出一些超越性表现的想法,”“你仍然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但你不再认同那种认为工作必须是你的生活的喧嚣文化的心态。”这是tiktok上关于“精神离职”最早的两个视频,它们的数据超过数十万。很快,年的下半年,外媒上许多人都开始讨论“精神离职”,越来越多的短视频、文章发布出来。如今,随着新年的到来,大家似乎短暂地抛开了年中的精神倦怠,强打着精神回到了每周工作数十个小时的苦差中,相应地,“精神离职”就像很多流行趋势一样,短暂地流行过一阵之后,慢慢被淡忘。不过,专家认为,虽然“精神离职”的话题似乎热度下降。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精神离职”所体现的员工精神可能会持续下去。即使它不在包装在一个押头韵(quiet qutting)的词汇里。话说回来,精神离职从来都不是什么新鲜事。根据盖洛普2000年开始进行员工敬业度调查,有13%到20%的美国人报告说,他们选择在工作中主动脱离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对一些人来说,精神离职只是正常地工作——做好你手头的工作,回家以后就抛掷一旁,不愿意付出额外的经历来应付多余的苦差。这件许多人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在年突然被视为一种新趋势。这是为什么呢?03我们为什么对工作感到倦怠专家认为,新冠大流行对我们和工作对关系产生了很多影响。这场漫长的流行病让很多人开始重新评估他们生活中的优先事项。是否要将工作置于家庭、朋友和自己的健康之上,这是许多人开始思考的事情。这种转变甚至得到了美国卫生部长办公室的承认,该办公室在10月份发布了围绕工作场所的健康和福利的指导,鼓励管理人员倾听员工的意见,增加工资,限制工作时间以外的沟通等等。“今天,越来越多的工人担心收支平衡,需要应付长期压力,努力平衡工作和个人生活的需求。所有这些对他们心理健康的伤害越来越大。”美国卫生部长维维克·穆尔蒂在指南中说。“大流行……引发了许多工人的清算,他们不再觉得牺牲自己的健康、家庭和社区来换取工作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权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健康工作场所跨学科中心主任克里斯蒂娜·班克斯说:“精神离职的现象说明了员工个人工作动力的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持续的倦怠。那样努力工作,”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工作积极性的丧失,但在疫情爆发前的几年里,工人们就已经开始感到与工作脱节。“在流感大流行之前,人们对自己的工作抱着不切实际的期望,他们会做一些超出常规范围的工作,或者把自己推向极限。”“如今,大家不想回到工作场所,回到职场的高压中。”波士顿学院教授大卫·布鲁斯坦在他的著作《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工作的重要性》一书中指出,早在大流行之前,“人们就已经对工作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感,一种工作制度正在受到侵蚀的感觉”。布鲁斯坦说:“在过去的50年里,工人们失去了越来越多的自主权和保护,他们被当作商品来对待。”“组织把利润和生产力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我想人们真的感受到了。”根据一个2015年的数据,裁员、工作的不安全感和有毒的工作文化造成的压力每年可能导致超过12玩人死亡和1900亿美元(13107亿人民币)的医疗费用。而且这还是在疫情爆发之前,当时还不存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风险。年疫情爆发,一些可以远程工作的人,似乎在居家办公中得到了一些喘息的机会。班克斯说:“人们在工作中没有遇到过多的精神、身体和组织方面的挑战,却能高效地工作,这种经历让他们对未来如何生活和工作有了不同的看法。”布鲁斯坦认为精神离职是大辞职的衍生现象。在最近的这场大辞职中,美国的辞职率从年4月的1.6%上升到年11月的3%——这是自美国政府开始追踪辞职人数以来的最高比率。年超过4700万美国人辞职。在一项针对辞职者的调查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薪酬低、发展机会多、感觉不受尊重是他们辞职的首要原因。布鲁斯坦说:“精神离职是一个更大的图景的一部分,这是一个重新思考工作制度的时期。”“这场大流行对劳动人民来说是一个真正的触发点。”在恢复线下教学后,爱荷华州的高中教师肯就开始精神离职的状态,他推迟了熬夜工作,把精力留给家人和朋友。他想减少课堂上的活动,不再熬夜和学生聊天。虽然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原先教学中形成的更充实的师生关系不复存在,但肯说,有必要找回一些个人生活。他说:“我开始意识到我很怀念有朋友的日子,我怀念在我还没有完全筋疲力尽的时候和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大流行给了很多老师一个机会,让我们知道,‘哇,我真的很喜欢有家庭时间,不用时刻感到筋疲力尽。’”总之,不论这“精神离职”是不是成为了“废话”,后疫情时代,工作对很多人来说都不一样了。“精神离职”或许听起来陈词滥调、毫无意义,但至少,它旗帜鲜明地帮助我们打破了对工作价值和自我提升的幻象,用一点精神的丧气来对抗生活的虚无。祝你的可以告别毫无意义的工作,收获实实在在的劳动价值!作者简介:译言,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译言(ID:yeeyancom),发现、翻译、分享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

原作者名:

译言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译言(ID:yeeyancom)

原文标题

不准说“精神离职”了?没事,我早就和狗屁工作划清了界限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55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