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心理问题问答集锦 / 正文

心理学家每天都在做些什么?《心理学如何影响世界》txtpdf电子书籍百度网盘下载网站

作者:阿童木编辑:咕噜咕噜美编:N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根据博亚克等人与2005年发表的《绘制科学的立柱》,心理学是七大“中心学科”之一(七大中心学科有: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科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 [1]。)。(图源网络,侵删)什么?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与数理化并列的中心学科?也许在不少人的心目当中,心理学一直处在科学的边缘。但仔细想想,心理学的影子无处不在:为什么一件商品通常定价99元而不是100元,这是消费心理学;为什么加薪对员工幸福感的贡献到一定程度就失效了,这是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人们会愿意为了10元撒谎但是拒绝为100万元撒谎,这是社会心理学……然而,心理学的无处不在,也使得一些“伪心理学”招摇过市、混入其中。比如,有人会对你说,看看你掌心的纹路,就能预测你的爱情和事业;处女座的人都有严重洁癖以及xx星座的人的性格都很急躁。因此,心理学家不仅要忙着“自己的研究”,也忙着”辟谣“,心理学家会告诉你,之所以你会觉得这些伪心理学的“预言”都那么准,其实是“巴纳姆效应”在作祟,即一些似是而非的描述,让你对号入座,坚信这就是属于自己独特的专属介绍,但其实这种描述放在大部分人身上都是合适的。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心理学家是如何观察这个世界,如何用严谨的方法给人们带来真相,让心理学造福世界。一发现问题1.看见共性心理学家会从个体的心理现象出发,找出共性,得到我们共有的心理规律。场景一:“女司机”“xx地方的人就是这样的”,生活中,这样负面的“贴标签”行为无处不在,我们多多少少都曾经历过“被贴标签”的困扰。场景二: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只有将它们分门别类,图书管理员和读者才能更快速地找到心中的答案。以上对人的评价、对事的处理办法都源于人们普遍共有的一个思维——“分类”思维,这种“分类”普遍存在于不同的年龄、性别和种族当中。首先,形成这种“分类”的思维非常正常,由于人们没有时间去一个一个地单独处理每个人的信息,没有时间去关照每个人的独特个性,人们就必须采取捷径——这个捷径就是“分类”,这些捷径对于我们的生活通常是足够好的(比如它能让我们提高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效率)。但有些时候,这些捷径就是错误的。这种分类可能会掩盖事情的复杂性、多样性,比如让我们对某个人形成“刻板印象”。既然“分类”是人们不可避免的思维途径,那我们如何避免“分类”的负面影响呢?以消除“刻板印象”的方法为例,其实非常简单,那就是——去深入了解ta。因为当你想深入了解一个人、一件事时,你的内心就会克服“捷径”,启动超越自动分类的机制,最后,这些“分类”“标签”很快就消失了。仔细回想一下,有多少你熟知的朋友,他们实际的性格、喜好等与你对他们的第一印象大相径庭?或者说,你有多少朋友对你说过,“没想到你竟然还有这幅面孔!我第一次见你你可不是这样的!”?2.也关注差异我们的世界充满差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如是说道。比如,中西方国家对于“外向性人格维度”内涵的解读就存在着差异:“活跃”对于中国人而言,通常形容一个人外显在人际交往场景下的人格特点;而对于西方国家的人群而言,“活跃”是一个人的内在的特征[2]。除了个体差异,社会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还发现了群体差异。例如,在紧文化社会里,社会环境氛围通常是严格正规和有序的,如日本;而在松文化社会里,社会的价值取向是偏向个人主义的,富有表现力的,如泰国。不同的文化氛围下,人们的行为也常常存在差异。例如,紧文化下左撇子的比例明显比松文化里的比例小。而不同的价值取向下,人们做出决策的方式也会有所区别[3]。处于高权力距离环境中的员工不愿意参与决策,更倾向于被动地接受上级的命令和指示;相反地,低权力距离环境下的员工会更多地参与到决策的讨论当中,各抒己见,但也有可能给决策的实施带来更多的阻力[4]。心理学家托马斯·托尔汉姆来到广州教书时就发现,中国的课堂里学生更可能一整年都坐在同一个位置上,而美国的学生则会坐在不同的位置上课。这一小小的细节就折射出中西方文化对于课堂的互动模式就可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源于两种国家的文化差异——西方国家的人们通常更偏向个体主义,更崇尚竞争的社会关系;中国及亚洲的一些国家更偏向集体主义,总体上更向往合作的社会关系。当然,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观念差异不仅出现在国与国之间,也可能发生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但由于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两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心理学家要如何证明这两种观念差异的存在呢?托马斯·托尔汉姆和他的团队就做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他们在北方的城市(北京、沈阳)和南方的城市(上海、广州、香港、南京)里的星巴克观察发现,北方人更有可能独自坐着。当托马斯团队的研究人员将椅子移动,部分地挡住了过道,北方人更有可能把椅子挪开而不是侧身走过。这就表明,北方的人更偏向于个人主义,而南方的人相对更偏向集体主义。心理学家将抽象的思维特点转化为可以观察到的行为选择,让心理学的研究更加生动有趣。二追根溯源通过观察,心理学家归纳出许多心理现象,而每一个行为选择的背后,都一定有它特定的心理。那么,我们该如何探索行为背后的逻辑呢?又如何从逻辑推测出行为呢?托马斯在发现了中国南北方城市的观念差异之后,还对造成这种南北差异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十分有趣的探索。你一定想不到,这跟南方种水稻而北方种小麦有关系吧!别着急,我们不妨听听托马斯是怎么解释这层关系的。首先,基于托马斯的一个核心推断:文化和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我们会在考虑后果之后再选择行动。接着,当他对比了世界上种植水稻的国家发现,在盛产水稻的众多国家里,只有中国的水稻种植是劳动密集型的,也就是依赖于人们的劳作的,而像泰国、越南地水稻种植更依赖于自然的灌溉条件。这说明了,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很有可能因为战乱的频繁而发展出这种劳动协作模式,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持粮食生产,抵御危机,进而影响了人们的文化观念。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耕作水稻通常需要人们的协作,进而影响南方人集体主义的取向;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因此,相比南方,更偏向于个人主义[5]。图源自文献[5]基于严谨的逻辑和实验设计,心理学家有时会得出不少“反直觉”的结论。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不时会在媒体中看到许多负面新闻事件,每当这时候,我们总是经不住怀疑:我们所在的时代是不是经历了“道德滑坡”?我们总觉得,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是不是逐渐缺失了诚信、善良等美好的道德品质?光凭我们的感觉很难得出一个客观可靠的结论。于是,要验证我们的感觉是否正确,需要科学严谨的方法:首先,我们对“道德”下一个定义——道德大体上可以被归为两类:朝向自我和朝向他人的道德。朝向自我的道德指的是这种道德源的出发动机是朝向自己的, 使人寻求自我强化、权力与成就,比如为了赢得好名声而做慈善;而朝向他人的道德则是源于朝向他人的动机,使人寻求自我超越、关怀与善行,被称为朝向他人的道德,比如我们常常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要关爱老、弱、病、残。无论动机朝里还是朝外,总的来说,这两种道德都实现了对他人提供帮助。在确定了道德的含义后,事实胜于雄辩——我们要收集数据,看看“道德”与“不道德”的行为究竟是在增多还是减少。从1980年开始,出版物里“道德滑坡”这一词出现的频率升高,人们抱怨“道德滑坡”开始变多。但实际上,中国心理学家喻丰以美国为样本,对比道德动机相关词的词频信息,发现也是从1980开始的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朝向自己还是朝向他人的道德其实都是在上升的?[6]。对于心理学家而言,这种反直觉的统计结果往往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研究题目,因为它意味着人们心里有一个“黑箱”等待着被打开,否则它将一直欺骗着我们的感觉。经过大量的研究,心理学家认为导致“道德滑坡”幻觉可能有四个主要原因:1、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倾向于注意和记住负面性质的事件;2、“距离产生美”,人对过去不切实际地乐观,而对现实抱有偏见;3.、物质世界的极大富足让人们更注重追求道德、幸福、意义等精神性的东西,对比上一代来说,新一代的年轻人会有更高的道德标准;4、我们的心理改变跟不上社会历史发展的节奏。因此,人们通常会使用还没有改变过来的旧的价值观念去评价新的道德问题,这种不平衡往往使得人们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三打开幸福的密码心理学是一门有着积极价值取向的学科,心理学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们能生活得更加健康幸福。心理学家去总结规律,去探寻因果,都是为了人们可以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里。比如,专门研究“幸福”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通过大量的研究调查发现,幸福就藏在平平凡凡、简简单单的各种小事当中。阴雨连绵一段日子之后的一缕阳光,出门时邻居的一个微笑,撸撸猫狗,看看山水,都是我们获得幸福的秘方。以上的话题只是心理学研究的冰山一角,但通过以上的例子,你也许能感受到——心理学的研究是严谨而有趣,认真而不失温度的。心理学观察世界、寻找规律,都是为了人类更加幸福的生活。人们的心理过程如同“黑匣子”,心理学家一直在努力的事情,就是用自己的力量把它变成幸福的宝盒,防止它变成潘多拉的魔盒。心理学一直在默默守护着个人的心灵健康,社会的和谐美丽,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一部分人会有着“心理学处于学科边缘”的印象。要打破这种固有的印象,不妨读一读《心理学如何影响世界》,看看心理学是如何用自己的力量影响世界的。-专栏君-篇幅宜人性:★★★★★趣味可读性:★★★★★科学严谨性:★★★★★如果你好奇心理学家们是如何发现问题,本书记录了《心理新青年》对众多中外心理学学者进行的访谈,你可以在书中一窥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如果你好奇“刻板印象”“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的心理起源,又好奇我们可以如何从源头上减少负面的心理现象,我们不妨读读《心理学如何影响世界》,与大师们对话,揭开一切疑问的神秘面纱;又或是你是一名热爱心理学的年轻学生或学者,想从前辈那里获得建议,不妨去《心理学如何影响世界》里听听前辈们的故事——看看他们是如何走上心理学的道路并终其一生在热爱的道路上散发光芒的,聆听前辈们对青年一代的嘱托与希冀。参考文献:[1] Boyack, K. W., Klavans, R., & B?rner, K. (2005). Mapping the backbone of science. Scientometrics, 64(3), 351-374.[2] 崔红, & 王登峰. (2006). 中西方 “外向性” 人格维度的内涵分析——中西方人格量表在中国人群中的测量. 心理学报, 38(3), 414-421.[3] LeFebvre, R., & Franke, V. (2013). Culture matters: Individualism vs. collectivism in conflict decision-making. Societies, 3(1), 128-146.[4] Khatri, N. (2009). Consequences of power distance orientation in organisations. Vision, 13(1), 1-9.[5] Talhelm, T., Zhang, X., & Oishi, S. (2018). Moving chairs in Starbucks: Observational studies find rice-wheat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daily life in China. Science advances, 4(4), eaap8469.[6] 喻丰.(2014).美德的实证心理学研究:存在、涵义、分类及效应(博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作者简介:阿童木,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30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