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无条件的爱”这个概念,我有惊为天人之感,觉得这是太过正确的概念。我自己的心理咨询工作,普遍发现来访者的成长经历,遭受过照料者各种“应该”的标准。有条件的“应该”标准,就像削足适履,克制了天性的自然生长,成为滋生心理困扰的温床。我曾经一度把“无条件的爱”奉为圭臬,认为这是来访者缺失的基本需求,需要呵护和满足。随着咨询经验丰富,我认识到自己当初的看法多么天真,或者说,自己对“无条件的爱”理解不全面。可能因为爱的基本需求,在很多人的成长环境没有得到满足,“无条件的爱”这一概念传播很广,导致在网上常看到有人说“怎样获得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才能治愈我”……爱的渴望,永远是我们基本的心理需求。可满足爱的基本需求,是否一定需要“无条件的爱”,或者说,是否真的存在“无条件的爱”?我们常说,母爱是最伟大、无私的爱,母爱无条件吗?不是。即使在婴儿期,母亲会希望孩子容易养育,而不是经常哭闹;逐渐长大,母亲喜欢孩子聪明、乖巧,而不是捣乱;……我们是人非神,有着我们的喜好憎恶。母亲也不会因为成为母亲,母爱就能把人性升华为神性,摒弃人性的好恶。母亲的不完美,必然在养育孩子中渗入“有条件的爱”。更别提非母亲养育的孩子,比如寄养、领养的孩子,照料者缺少母爱涤荡人性的好恶,“有条件的爱”,各种“应该”的标准常会更深重。只要照料者没有超脱人性,对孩子的养育,一定会带着人性的好恶“有条件”地爱。区别是“有条件”的轻重。“有条件”程度轻,孩子爱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能够抵御,或者说消化“有条件的爱”的不利影响;“有条件”程度重,孩子总需要追逐那些“应该”的标准,缺少足够“如其所是”——作为自己本身,而不是别人期望的样子——爱的满足,便可能积累不利影响。心理咨询有个说法:裂痕可修复的关系,描述咨询关系一定会出现裂痕,不需要,也做不到“完美”的咨询关系。重要的是咨询关系的安全、信任程度足够,能有机会修复咨询关系出现问题。人的成长也一样,不是说必须“无条件的爱”,人才能健康成长。无须完美。照料者带着“生而为人”的不完美,带着有不足的“有条件的爱”,只要“有条件”程度轻,其产生的不足,“有裂痕的关系”可修复,足以为孩子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可是这样的成长环境,也是我们很多人缺少的。我们可能更多成长于“有条件”程度重,爱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环境。这使得我们在成年后的爱情中,追逐“无条件的爱”。我们渴望寻找“意中情人”,渴望与爱人的联结能得到即时满足:信息、电话的即时交流;情感分享、理解、支持;……热恋时,因为爱情处于专注的优先等级,“无条件的爱”可能短暂满足;热恋消退,不再能感到热恋时的“无条件的爱”,对“无条件的爱”的渴望,驱动转向下一份感情。不断地在“浅尝辄止”的一段段热恋中,追逐短暂的“无条件的爱”的满足。永恒的“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幻想。这是“无条件的爱”被传播的最大误解。如果你追求稳定的“无条件的爱”,如同追逐海市蜃楼。“无条件的爱”极其美好、诱人,特别是对爱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人,对那些在“重度有条件”环境中成长的人。极渴之人,饮鸩止渴也愿意。但追逐“无条件的爱”,饮鸩止渴也会再渴,一次次饮鸩止渴,只是陷在恶性循环。解开恶性循环,需要哀悼“无条件的爱”,接受我们无法实现这一幻想。不论是试图改变父母,还是试图改变爱人,以期许获得“无条件的爱”疗愈自己,终究徒劳。幻灭的痛苦,常常让我们宁愿自我欺骗,永在幻境沉沦。幻境终是幻境,即使你一直沉沦其中,自我欺骗,也不会改变幻境的虚无,不会获得永恒的“无条件的爱”。哀悼需要力量。真正放下“无条件的爱”的执念,需要关系支撑,需要情感联结填补幻灭的空和痛。心理咨询工作哀悼,常提供咨询关系支持和发展咨询外关系支持,“双重情感联结”帮助度过哀悼。哀悼“无条件的爱”,走出“重度有条件”成长环境的画地为牢,才能开启新的前进方向。别无他法。如果自己努力十分困难,加入专业心理咨询帮助,也是可以考虑的方式。哀悼,是放下过去的纠缠。那些未满足的爱的需求呢?“爱其所是”中满足。自爱,爱己所是,提高自我接纳,自我关怀是改善方向;他爱,被爱所是,因己本身被爱,而非满足对方期望被爱。如果遇到的爱人,只爱符合TA期望的那个你,请记住:是对方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你不需要活成TA的期望。每朵花都自有其芬芳。文:许标? (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学硕士,全职心理咨询师,5000+小时心理咨询经验,2000+小时专业受训经验。)责任编辑:殷水
56
打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