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的信任,邀请我作答,让我们有了一次可以通过文字进行交流的机会。
可以看到你对班上同学的关心,也很困惑孩子为何会发生这样的自残行为。
由于留言的视角不太能够知道题主的身份(比如是这个班的任课老师/同班同学/家长,从语气描述上感觉【老师】这个身份的可能性比较大),而这个身份的确定因为立场不同,看待这个现象本身所考虑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一定程度上会局限对于这个现象的认识以及干预的措施。
因此,回复接下来将从上述三个视角做一些回应,或许有助于题主从多视角的观察来看待这个现象:
一、任课老师
如果是任课老师观察到了这个现象,询问同学们。基于师生关系的顾虑,同学们可能会不太能够敞开心扉表明自己所遇到的困难。这也是为何“问他们也不怎么吭声”可能的原因。
发现他们的手腕内侧都有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样的描述非常的隐晦和委婉,一方面可以看出题主的不忍心,另外一方面也体现了对于自我伤害现象本能的回避。这样的回避也有可能让那些同学认为自我伤害是不可以被言说和提及的。
自残乃至割腕现象的产生,有复杂的家庭、社会和青少年个体成长因素导致的结果。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这样的独特性需要在取得他们信任之后,才能一一了解。
当然独特性之外也还有普世性,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情绪的处理能力还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中。如果自己内心的苦痛无法得到排遣的话,往往会通过身体的伤害寻求降低心理的苦痛。并且从中获得可控感。
二、同班同学
如果作为同班同学的立场没有得到回应,则很可能是因为你尚未进入到这些同学的小圈子里。16岁的孩子的团体友谊发展是很明显的。大家对于同伴的认同也容易产生盲目从众的情况。早年的“蓝鲸行动”中就有很多学生是因为同伴这么做而实行了自我伤害的做法。
虽然你被排除在了小圈子之外,但或许也在另外一个部分给你了一些保护。
三、家长
家长好奇询问的概率一般是比较小的,更多的是出于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在这种情况下,自残的孩子对家长询问的警惕心也会比上述两个群体来的高得多。
青少年对成人不理解其行为和想法的在意往往超出了成人自身的猜测。多给他们一些支持,孩子封锁的心才会有敞开的机会。
不管是哪种角色,孩子的这个现象都要引起高度重视,也远非题主一人可以制止和救援。需要发动学校、家庭等多方的力量,帮助这些孩子走出自己的心灵困境,迎接花季中的芬芳。
以上,我是不探究人性,只关爱人心的林心理师,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