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你好,我是答主曲慧东,一个喜欢用意象说话的心理咨询师。
看完题主的描述,能够感受到题主说的那种“两面不是人”的感觉。从小到大,承接了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大量负面情绪,自己就像他们的情绪“垃圾桶”,即使努力清空,但还有“残羹冷炙”挂在桶璧上,还是会有味道飘散着。当下,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关系逐渐得到改善,作为旁观的孩子却越发不自在了。
作为孩子,当然期望父母能相亲相爱,可是在最需要这样家庭氛围的时候,他们无法给到这个孩子。然而当孩子已经确信这个家也就这样的时候,竟然发现好像父母并不是水火不容,他们只是不会好好爱他们的孩子,自己不过是一件工具,是他们情绪的出口。
看清这个事实之后呢?迷茫了!曾经坚信的无法再相信,努力为自己搭建的平衡、保护体系崩塌了,不安全感得到强化,影响了个性发展、人际关系等等。
题主问如何自洽?何为自洽呢?
逻辑学上认为:按照自身的逻辑推演,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
心理学上认为:自己能和自己融洽相处,也就是让自己的情绪、认知和行为三者达到相对统一的状态。
从逻辑上看,做出矛盾行为的是你的父母,你不需要为他们的矛盾或者错误负责任!
从心理上讲,并不是父母都会爱孩子,所谓正常的家庭环境也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我们需要在认知层面承认自己生长的环境,也要看到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自己又有怎样的优势呢?你能承接住来自父母的情绪,这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你看到自己的容量是多么大了吗?这么多年来,你又是如何排解消化这些情绪的呢?试着反思一下,也许你会发现自己还是蛮有能力的。这些发现会让自己的情绪好一些吗?……先不着急说“但是”,暂停一下,看看在刚才的过程中,你的情绪、认知、行为是如何达成一致的。你会看到当你可以把注意力更多的给到自己,你的知情意行变得一致了,自洽也就来了。
这样的小练习可以在生活中的每一天去做一做,一方面可以帮你看见认知是如何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帮你积蓄力量,更自如更勇敢地去生活。
我们无法拥有期待中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有机会成为自己的父母,到底是要做苛责的、戾气重的父母,还是温暖的、抱持的父母,你是可以有选择的。当然做出选择还需要行动力!自己一个人努力会太过艰难,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我会在壹心理始终等你,陪你重建安全的依恋关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