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只做喜欢的事情,只与喜欢的人打交道,保持本心,这是非常高的格局才能做到的事情~,因为,不是简简单单的,只关注自己的心情,只管自己内在感受,就可以做到的事情……想要知世故不世故,除了热爱生活,还需有一颗成熟的心态~
今晚在酒桌上敬酒,别人都说了些客套话,我不想说客套话,觉得有些人太过作假,于是敬酒的时候我就点破了他们,得罪了不少人。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明明不需要太客套的话,总要表现出恭敬和谦卑,明明大家心知肚明的话,也要去刻意表达,获取别人的认可与关注,似乎这样的“客套”都是无用的,有些“虚假”的成分,那么到底是真的虚假,还是假的“虚伪”呢?也就是客套是否也有它的存在意义呢?
例如:
俗语说: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妈妈帮爸爸倒了一杯热水,对爸爸说:“趁热喝~”
爸爸应道:“谢谢你啊~”
孩子看到,会误认为妈妈爸爸好生分,一家人为什么一定要“客气”呢?长大后,她有了自己的伴侣,男友时常不懂的照顾自己的身体,有时因为太业精于勤也会忘了喝一杯水,于是她学着妈妈的样子,给他到了一杯热水,他看到,微笑应道:“谢谢你啊!”
她怔了一下
原来,“谢谢”并不只是生分,有时也会是感恩的代言词,慢慢她也开始经常表达对伴侣的谢意……
就像这个小女孩,小时候的我们不太懂的生活中的人情往来意义,有时会认为它只是虚假的摆设,但是换位思考,假设我们不懂的表达自己,对方又怎么知道我们的想法呢?就像酒桌上的同事,也许他的“客套”并非只是为了讨好上司,也可能是表达自己的态度,大家同在一个公司共事,相处上避免摩擦的谦卑。
怎样打开自己,做好情绪调节?
1、多维度的认识事物,不偏激。
题主的真性情,属于古时候人们的古道热肠,喜欢做善事,不喜做虚伪的事情,但是个性总是冲在前面,就会缩短我们客观、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容易受到性格的主观影响,对事情形成自己的刻板印象,耐心不足、误判事情。
而为了避免这样的偏激思维方式,我们就要给自己提前树立一个更宽广的维度,去看待事物的习惯,多角度分析,从而挖掘本质,看清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时候我们的辨别能力才是真正有价值,可以做到即保持客观,同时不误判的结果哦。
2、摈弃绝对化思想,弹性思考。
假设有一个人说道,“这世界没什么美好的东西,没有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事情。”,题主第一时间,就可以认出这是他的悲观思维影响了他看待事物的能力,同样生活中的绝对化思考,通常背后是因为害怕、恐惧、想要控制的念头在起作用,因此,总是陷入绝对化的思想中:
“没有人喜欢我……”
“他们总是这样讨人厌。”
“为什么好运从来不光顾我?”
……
细细的去探究这些语言,就会发现共性问题,就是它们的理由并不充分,但是他们仍然坚持这样的想法原因是他们更愿意活在自己的感受里,而不是学习成长性的思考方式。
真的没有一个人表达过喜欢你吗?哪怕是一个小动物?
他们真的所做的所有行为,没有一个是出于善意的举动吗?
好运真的不曾光顾你吗?那么“我”又是怎样长大的呢,是哪些可爱的人给与了我帮助?
这样的深入探究,就会发现我们的思维有着自己的习惯性,假设我们不懂的反思自己,是很难发现这些思维存在的漏洞。
3、努力去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会平衡自己。
先不说题主,刚开始我们接触社会,也都是带着自己的喜好进入到这个社会环境的,所以不难推想,当时情况也是经常感觉到与自己个性的冲突,看不惯那些以及被社会“磨的油光”的人,所以,渐渐养成了挑剔他人的习惯,对人们也产生了抵触心理,认为无人可信。
但是重要的是,总是挑剔别人,总去看别人的缺点而不是优点的习惯,会让我们只会去关注到人性的“恶”上,而且这样的“恶”是我们的想象得来的,并没有得到验证,有时也不需要验证,因为不值得,所以,我们想要成长自己,就需要收回我们的盯住他人身上缺点习惯,改为去关注他人的优点,看一下他们身上有哪些是可以我值得学习的地方,学会赞美、欣赏,慢慢的我们的包容性和真正的胸怀就能显示出来,能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从中受益,感觉舒适的还可以发展成莫逆之交哦。
加油~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