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花儿~
从题主的文字中感受到题主内心的巨大矛盾,表现自己会快乐也会不快乐,不表现自己会不快乐也会快乐。这份内心纠葛,或许,随心而动会更快乐哦~
· 我们为什么喜欢与人争辩
“原本的自己:喜欢与人争辩”
“压抑后的自己:不喜与人争辩,是个文静分子。但心好累,因为时刻保持警惕,每说一句话都要思考几个小时。虽然确实少了很多麻烦,因说话少,朋友也少,帮的人也就那几个。但真的装得特别累”
当我们表现自己,与人争辩时,或许,我们是想要让自己的想法被看见,或许是因为我们对对方的想法有着不同的看法,想要让对方也知道我们的看法,想要改变对方的原有认知。可能,在这份辩论里,还能摩擦出不一样的火花,让自己有了持续的知识输入,感到兴奋,一来一回的即时反馈,也让自己有了更多的思考。这也说明题主有着好奇心,擅于思考呀~
而压抑后的自己,很多心里想的内容都没表达出来,一定会装得特别累。
或许,在某些情况下,试试看求同存异,也就是和朋友之间保留不同,尊重对方的选择和看法,不企图改变对方的想法,相互保留意见。也可以试试看做一个聆听者,只是听,不思考,只是让听到的那些话语从左耳穿过右耳就出去。
· 如何在听取他人评价后少一些精神内耗
“因为我超级超级在意别人的评价。会因别人的嘲讽而记一辈子,因此精神内耗很久”
在意他人评价的同时,可能是对自己有评判。题主是否觉得“争辩”、“话痨”、“活跃分子”是贬义词呢?其实这些特质也都有积极的一面呢。比如争辩,很会思考。话痨,有话可说。或许题主可以试试看,在接受到他人评价之后,用客观的角度去看那些评价,从积极的一面去认识自己,也在心里夸一夸自己的表现吧~
· 在“多管闲事”中获得了什么
“爱帮助别人,经常因为多管闲事而耽误自己的事。这点我很无语。虽然很快乐,但快乐中又责怪自己太傻。产生精神内耗,快乐得不纯粹,更多的是自责,痛苦”
看到题主一边快乐着又一边有些自责,似乎想要追求纯粹的快乐。或许可以思考,在“多管闲事”中,可能获得了别人的认可,可能是助人的成就感,还可能...有时候,虽然这些获得耽误了自己的事儿,可能是潜意识在告诉我们,自己的事儿不着急做吧。相信着急的事儿,题主还是很能拎得清的。有时候,生活里傻一点,也没什么不好呀。或许我们需要的,是少一些自我批评,多一些自我赞美、鼓励、支持。
· 随心而动,劳逸结合,关照自己的需要
“所以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是不是两者结合一下?学会释放自己,也要学会不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先慢慢尝试做好自己的事,再去乐于助人?”
别人的评价有时候像面镜子,让我们慢慢看清自己,他们的评价可能是对的也可能不准确,可能不全面,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认识自己。或许,可以试试随心而动,想说话的时候就说,觉得没必要表达,那就不表达。“做好自己的事儿”与“帮助他人”,也并不冲突呀~或许也可以思考一下,与什么人辩论,什么话题需要辩论,哪些情况可以不讲,哪些情况非讲不可。也不用刻意去压抑自己~也要在这些情绪的背后,看见自己的真实需要,适当去满足这些需要,或者调整这些需要。推荐书籍《自我关怀的力量》、《我真的很棒》~
希望以上分享对题主有所帮助,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