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心理问题问答集锦 / 正文

打咩丨我好心想劝TA,可TA为什么不领情?(打咩打咩什么意思)

作者:傩夫编辑:咕噜咕噜 阿某来源: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原文标题:“为什么不”达咩 | 我好心想劝TA,可TA为什么不领情?作为高中时心理社一员,和心理老师打成一片的那种(非物理),出于一些误解,我时常会被同学们拉走当短时“人生导师”。同学:******************。我:啊那*****,或者*****;同学:啊好吧我大概明白了,但我雀氏做不到,谢谢你。我:(开始安利心理老师)去找他去找他,他比我有用多了同学:(摇头)但我就是不想嘛(走)我:【头疼】为什么不愿去找心理老师呢???你这样才能走出来****(省略一万字)"为什么不"句式干了什么?错误共识效应有多大可能,他人会和你有共同的观点呢?这个问题可能很难回答,但我们能回答一个相近的问题:我有多少程度认为别人和我想的一样?答案是“很大”程度。1976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他人和自己想的一样,这便是「错误共识效应」。在这项研究中,320位大学生需要阅读一个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要求代入自己并作出对应故事情景下的选择。此外,在给出他们自己的选择之前,得先回答一个问题:你认为你的同学们有多少会作出选择0ne,有多少会选择two。结果表明,学生们认为大部分人与自己想法一样,但事实上两个选择的人数相近[1]。回想我们劝说时候,最经典的劝说方法是列理由:“心理老师很专业”、“我去找过他然后觉得很棒”……我们下意识地会去向被劝说人提供大量的信息,用这些信息来支持我们的劝说,进而达成目的。可这些被传递的信息在多数劝说过程中都极为主观——“我去找过他然后觉得很棒”是「我觉得」,“你这样才能走出来”是「我认为」你这样才能走出来。我们总觉得别人一定能认可我们的观点,但事实并非如此。在通常的劝说中,说者和听者的矛盾在于“态度”不一致,劝说的目的便是让听者的态度和观点产生转变[2]。因此,错误共识效应可谓是劝说过程中的一个大忌。从听者角度想一想我们很少会不经思考地盲目接受他人的劝说,总是会在被劝说时思考接收到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加工或深度思考[3],然后…就不想接受劝说了(不是)可我们决定不接受劝说的这个思考过程,是要消耗自我控制资源的。自我控制资源,可以理解为我们的一种心灵能量,在我们努力压抑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思维、控制注意力、思考反抗等时候,我们需要消耗这种资源以顺利控制内心[4]。在劝说情景下,“对内心的控制”=思考劝说内容+反应,包括了主动使用自我控制资源并消耗它的过程。如果接受劝说时我们处于一个放松或疲惫的情景,「自我控制资源」便“没有力气”反抗劝说——“啊那行吧。”但相对的,如果劝说引起了我们的反抗情绪,这种强烈的情绪便会引导“自我控制资源”拿起武器开始反抗——“不听不听王八念经。”而“为什么不”作为一个语气强烈的、容易引起心理逆反的语句[5],容易使被劝说者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你问我为什么不?嘿,我就偏不。”观点采择是什么?观点采择可以看作一种“设身处地”的思考方式,强调:若我是你,我会有什么观点。「采择」可以简单理解为获取,而「观点采择」就是指个体对他人观点的感知与获取。社会心理学家将其定义为:个体从他人或他人所处情境出发,想象或推测他人观点与态度的心理过程[6]。「观点采择」和「共情」有相似之处——都是从他人或他人所处情境出发。共情被社会心理学家定义为:个体基于他人或他人所处情境而产生同情、怜悯等情绪的过程[7],更多地强调情感上的一致与共鸣,但观点采择更关注他人的观点和态度。在劝说中,观点采择是“有用”的。研究发现,策略性互动(例如谈判)中,相对于共情,观点采择的作用更为显著,这种方法促使个体在谈判中获得更多促进谈判达成的潜在信息[7]。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劝说经历,我发现自己在更多次试图拉别人去找心理老师但无果后,逐渐放弃了这个想法。之后的每次聊天,我都选择了科普的方式,跟同学讲心理咨询大概会是什么样子,老师大概会做什么,而不再用“为什么不……”去试图推动他们接受我的观点。然而,虽然我放弃了“推动”他们去找心理老师,但一段时间之后,对方再次找到我时,问的却是“怎么跟心理老师预约啊?”似乎,不劝说,反而达到了理想的劝说效果。思考这一点,或许便能想通“为什么不”句式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它更像是在观念不对等的基础上,将我的观念强加于了听者,而这并不“观点采择”。我们往往不会去想别人怎么想的,因而才会责难说“为什么不!”我们该如何看待"劝说"这码事回想起来,我们平时的劝说方式,总是列理由、列理由,要么成功,要么放弃,要么恼羞成怒“为什么不!”然后不欢而散。而当我们用观点采择的方式去尝试“将心比心”时,我们便能意识到:Ta似乎并不这样想。所以,是时候转换我们的劝说策略了,放弃我们一定要改变他人观念的想法,而是去思考对方的观点。当我们需要传递自己的想法时,可以少一点目的性,多一点同理心,将"我觉得你应该"变成"我理解你,我是这样想的…"。当我们无法理解他人所作所为时,多尝试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对方的观念是什么?我的观念对方又是否能接受呢?当我们囿于错误共识效应时,不同观念在言语中冲突,会对彼此都造成伤害,不利人不利己。大吼出“为什么不”确实很爽,可当时的自己沉浸于愤怒,听者则被情绪攻击,没有人占上风。所以,当下次你准备劝说某人去做某事时,不如先想一想:Ta需要的是什么,又为什么这么做。千万别再说“为什么不”了。投票:你平时会劝说身边人吗?(单选)会的,特别是自己有过经验的情况下,会希望对方能够顺利不踩雷一般会提供下自己的想法,但如果对象不采纳也不会再主动劝了别的事情会劝一下,但如果是感情问题,就尊重、祝福、锁死除非是至亲好友,基本不会劝说任何事,担心平惹一身腥其他,欢迎留言评论~-学堂君-虽然学堂君不一定知道“好”的劝说方式是什么样的,但是很知道糟糕的劝说方式:你咋这么傻/单纯/好骗呢?就应该听我的,blabla,不是吗?你为什么不.....呢?参考文献:[1] Ross, L., Greene, D., & House, P. (1977). The "false consensus effect": An egocentric bias in social perception and attribu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3(3), 279-301.[2] 马向阳, 徐富明, 吴修良, 潘靖, & 李甜. (2012). 说服效应的理论模型, 影响因素与应对策略 (Doctoral dissertation).[3] Petty, R. E., Bri?ol, P., Tormala, Z. L., & Wegener, D. T. (2007). The role of meta-cognition in social psychology. Social psychology: A handbook of basic principles, 254-284.[4] 高科, 李琼, & 黄希庭. (2012). 自我控制的能量模型: 证据, 质疑和展望. 心理学探新, 32(2), 110-115.[5] 王春荣, & 王光荣. (2011). 心理逆反: 理论与应用.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31(2), 60-63.[6]Galinsky, A. D., Ku, G., & Wang, C. S. (2005). Perspective-taking and self-other overlap: Fostering social bonds and facilitating social coordination.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8(2), 109-124.[7] 赵显, 刘力, 张笑笑, 向振东, & 付洪岭. (2012). 观点采择: 概念, 操纵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 20(12), 2079.作者简介:傩夫,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32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