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心理问题问答集锦 / 正文

研究表明:追求完美主义可能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追求完美主义的表现)

作者:?psychouser来源:微信公众号:北京心舍(ID:psychouse)关键点:1.最近的研究表明,与卓越目标相比,完美主义通常会导致更糟的结果。2.卓越主义包括设定良好但可实现的目标,参与其中,并能灵活处理。3.探索自尊,了解你的童年经历,并设定合理的目标可以帮助自己克服完美主义。完美主义是一种永远不会实现的关于“自尊的承诺”。完美主义的压力感来自于“永不松懈的标准模式”,这种模式总是会让你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自己是有缺陷的。年6月发表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将完美主义与只追求卓越的既定目标进行了比较,并发现了令人惊讶的结果:完美主义不会带来更好的结果,而是会导致更糟的结果。于此同时,其他研究也表明:完美主义不仅会带来更糟糕的结果,甚至还会让人感到痛苦,让人们生活缺乏创造力和满足感(Brown and Beck, 2002)。但好消息是,我们可以把追求完美转变为追求卓越,这会让我们不再陷入精疲力尽的自我批评模式中,追求卓越可以让我们有良好的自我感觉。但转变的关键在于你需要打破完美主义的源头:“永不松懈的标准模式”。01令人惊讶的结果在“因为卓越主义不仅仅是足够好:关于区分追求卓越和追求完美的需要”(Gaudreau, et al. )这项研究中,作者证明了两个重要的观点:1.做一个完美主义者和追求卓越是有区别的。2.那些追求卓越,达到目标就停下来的人比完美主义者表现得更好。02"完美主义"和“卓越主义”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完美主义意味着:被过高的标准所困,并且会一直焦虑地专注于这些标准。卓越主义则是:设定较高标准的可实现的目标,你参与其中并且灵活地对待这些目标,一旦目标实现后,就把精力转移到其他任务上。这样听起来的话,大部分可能都会想要成为卓越主义,但不幸的是,有高标准的人很容易就将追求卓越转变为追求完美。于是两位研究人员对这个挑战又进行了更深入地探讨即:如何保持高标准而不陷入完美主义焦虑?研究人员研究了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大学生,并将他们与非完美主义、灵活但表现良好的同龄人进行了比较。结果清楚地表明:卓越主义建立动力,而完美主义让生活变得更加困难。学生平均绩点证明:如果你是一个卓越主义者,你可以设定一个比较高的标准,当实现了这个标准后,你会因为这个好的结果而有更良好的感觉,并有动力继续追求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但如果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你会永远感觉到自己还不够好,不够优秀,这种感觉则会让你的动力受到影响,反而导致更糟糕的结果。所以,如果你能设定一个可实现的标准,放弃完美主义的想法,你便可以做得更好,也会看到更好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就是你的证据,这个证据会鼓励你进行一个积极的反馈循环。但问题是,你如果本身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且已经习惯性地会陷入一种恐惧、不安、担心自己不够好的焦虑中,该怎样克服这种感觉呢?研究人员建议:要从完美主义的源头探索。03完美主义从何而来?永不松懈的标准模式完美主义的核心问题是:你永远感觉自己不够好。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是你对自己的一个承诺。你一直在想:总有一天你会做得更好,会解脱。但事实是,你的这种模式注定了那一天永远都不会到来!这种经历可能来自你的童年,在小时候你被灌输了某种信念:认为你现在的样子还不够好。这可能是因为你的父母对你有很苛刻的要求。他们可能会对你提出不合理的要求,例如:如果你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你会被期望能够照顾好家里的弟弟妹妹,但你也同样是个孩子,可能还没能力或没有准备好要去照顾其他人,所以当你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时,你就会遭受批评。可能你所有的认同感都来源于父母的期望,但问题,是这种认同感是带有交易性的:你只有在成功的时候才会得到赞美,而不是因为你是你。04克服完美主义的4个小建议1.相信身体告诉你的一切。记住,克服完美主义的关键是自尊。只要你感到安全,你希望自己得到最好的结果,因为这会让你为自己感到骄傲,你就很好。但如果你感到焦虑和恐惧,那是你的身体在告诉你,你是一个完美主义者。2.理解你的完美主义故事。你童年的什么经历让你求助于完美主义来克服自己的不足?“小时候的你经历了什么?试着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并用它来提醒自己,你有资格得到更多。3.使用“卓越主义”的方法。试着列出一个合理的目标清单,有明确的目标,然后坚持下去。一旦你达到了目标,就提醒自己可以继续完成其他目标,而不是被完美所困。4.需要经常练习。你必须练习?"暴露疗法",把自己放入你所担心的焦虑中,接受并容忍这种感觉,不要对这种感觉采取行动,你便会发现即便停下来,不用一直追求完美,你也是可以活下来的。停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结果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可怕。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便能逐渐消除这种习惯性的焦虑感。参考文献:Audrey A. , Wang, Kenneth T. , Slaney, Robert B. , & French, Bryana H. “Perfectionism in African American Students: Relationship to Racial Identity, GPA, Self-Esteem, and Depression”?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Vol 18(2), Apr 2012, 118-127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012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2, Vol. 18, No. 2, 118–127 1099-9809/Brown, G. P., & Beck, A. T. (2002). Dysfunctional attitudes, perfectionism, and models of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 In G. L. Flett & P. L. Hewitt (Eds.), Perfectionism: Theory, research, and treatment (pp. 231–251).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Fung, J., Cai, G., & Wang, K. (, August 18). “Personal and Family Perfectionism Among Asian and Latinx Youth”.?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Psychology.Advanceonlinepublication. http://dx.doi.org/10.1037/cdp0000555Gaudreau, Patrick , Schellenberg, Benjamin J. I. , Gareau, Alexandre , Kljajic, Kristina , & Manoni-Millar, Stéphanie “Because excellencism is more than good enough: On the need to distinguish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from the pursuit of perfection.”?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122(6), Jun , 1117-1145作者简介:??psychouser,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心舍(ID:psychouse),为专业人员提供专业、高品质的文章、课程信息;为大众提供靠谱的心理健康科普文章。官网:www.psychouse.cn。

原作者名:

psychouser

转载来源:

微信公众号:北京心舍(ID:psychouse)

原文标题

研究表明:追求完美主义可能会导致更糟糕的结果

授权说明:

口头授权转载

作者未开启鲸币认证

53

相关文章

网站地图湘ICP备2023018356号-2.考医师证双良